•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当代中国检察权性质与职能研究
    编号:45500
    书名:当代中国检察权性质与职能研究
    作者:王俊著
    出版社:中国检察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入库时间:2010-12-1
    定价:22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当代中国检察权性质及其职能为研究对象的,因此,有关检察权的内涵、检察权性质的历史演变及其定位、检察职能的变迁及其界定、我国检察权的完善等内容就成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准确把握检察权的含义,这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本书在将检察权理解为国家检察机关依据宪法所享有的国家权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检察权的产生背景和演变过程的历史考察,梳理出历史上检察权的发展演变轨迹。
    其次,本书在对检察权及检察制度进行历史视角的审视之后,开始对影响检察权性质定位的诸多因素进行思考,试图获知到底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检察权性质的定位。通过研究发现,国家意志、国家任务、国家权力结构、政党制度、政党实践、人民主权、私权利让渡、人民可以合法地决定检察权、人民也可以非法地干预检察权、社会权利与检察权的分立与融合、社会权利对检察权的影响等因素,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检察权性质定位。在此基础上,本书在对中西方检察权性质探源的前提下,对现有诸多有关检察权性质的理论进行分析、质疑与回应,并结合我国宪政理论与宪法制度设计,以一种整体性视角得出我国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的结论。
    再次,本书在解决了我国检察权性质定位之后,转而讨论我国的检察职能问题。笔者在对域外检察职能变迁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域外检察职能的变迁趋势在总体上表现为:从“国王代理人”到“法律守护神”来完成由君主利益代理转变为公权力监督,从维护家天下秩序到维护法秩序来完成由维护君权到保障人权的转变,从单一职能到复合职能来完成由简单的利益代理到兼具代理、公诉和监督等的转变,从形式上的监督到实质上的司法监督等。而具体到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检察职能变迁则经历了大起大落,具体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废除民国政府“六法全书”而全面引进前苏联检察制度、“文革”期间彻底从机构上撤销检察机关这样一种断裂式的转向,以及“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重建检察机关和改革开放后日益丰富检察职能这样一种突变式的重生。紧接着,本书着重考察了影响我国检察职能变迁的诸多因素,比如执政党的影响,现行立法上对检察权和检察职能的模糊界定,检察实务中“重打击、轻监督”的偏差,理论上对检察权性质的摇摆影响了检察职能的范围界定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检察权应当具备实现人权保障、维护法制统一、参与国家治理和促进社会和谐等基本职能的论证,依据我国检察权属于法律监督权的基本认识,以被监督对象为标准,具体分析了我国检察机关的具体检察职能: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法律监督(包括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对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督和行政公诉)、对审判主体行为的法律监督(包括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诉讼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直接侦查职务犯罪行为、公诉职务犯罪行为和提出检察建议)、对私主体行为的法律监督(主要是指对一般公民和特定单位犯罪行为的公诉、特定民事公诉)。
    最后,论文基于我国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权的宪政定位,结合我国检察职能的实际行使现状,分析了我国检察权的完善首先需要完成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理念革新,重新认识我国检察权属性应当由国家属性向社会属性转变的发展趋势,并需要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监督权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与完善。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本书选题的问题意识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研究的意义
    二、本书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检察权及其演进
    一、检察权
    二、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权——以法国为例
    三、普通法系国家检察权——以英国为例
    四、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权
    五、中国检察权的兴起与演变
    (一)监察御史制度与检察
    (二)民国政府检察权
    (三)革命根据地检察权
    (四)新中国检察权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章 检察权定位的制约因素
    一、制约因素之国家考量
    (一)国家意志——检察权产生和发展之源动力
    (二)国家任务——检察权产生和发展之根本要求
    (三)国家权力结构模式——检察权产生和发展之运行机制
    二、制约因素之人民考量
    (一)人民主权——检察权产生的理论基石
    (二)权利让渡——检察权产生的现实需要
    (三)人民当家做主——中国语境下的“人民主权”
    (四)人民合法地决定检察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五)人民非法地影响检察权——群众运动取代检察机关依法办案
    三、制约因素之社会考量
    (一)社会权利与检察权——分离与契合
    (二)市民社会权利让渡——赋予检察权监督职能
    第四章 检察权的性质定位
    一、前法治主义视角下的检察权属性
    (一)西方古代检察权性质考量
    (二)中国古代御史权力性质探析
    (三)简要比较一
    二、法治主义视角下检察权属性
    (一)确立检察权性质的理论根基
    (二)两大法系检察权性质界说
    三、行政权与司法权之争
    (一)行政权:政府“代言人”
    (二)司法权:司法“接近度”
    (三)趋势:从排斥到兼容
    四、当下中国的检察权
    (一)现状:乱花渐欲迷人眼
    (二)辨析:一种整体性视角
    (三)法律监督权:基于理性与制度的回归
    (四)质疑与回应:法律监督权抑或其他
    第五章 检察职能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一、域外检察职能的演变
    (一)从“国王的代理人”到“法律的守护神”
    (二)从维护家天下秩序到维护法秩序
    (三)从形式上司法监督到实质上司法监督
    (四)从单一职能到复合职能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检察职能变迁
    (一)断裂式的转向
    (二)突变式的重生
    三、影响检察职能变迁的原因探究
    (一)政治上的左右
    (二)立法上的模糊
    (三)实务上的偏差
    (四)理论上的摇摆
    第六章 我国检察职能的界定
    一、基本检察职能
    (一)实现人权保障
    (二)维护法制统一
    (三)参与国家治理
    (四)促进社会和谐
    二、具体检察职能
    (一)对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监督
    (二)对审判机关行为的法律监督
    (三)对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法律监督
    (四)对私主体行为的法律监督
    第七章 我国检察监督权的完善
    一、理念革新:从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
    (一)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执法观的区别
    (二)检察实践中权力本位执法观的表现及原因
    (三)检察机关树立权利本位的必要性
    (四)树立新型的检察机关执法观
    二、属性回归:由国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
    (一)国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二)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筑
    (三)检察权的国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国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
    三、刑事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四、民事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五、行政诉讼监督权的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