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民法原理论稿(中国法学学术丛书)
    编号:38346
    书名:民法原理论稿(中国法学学术丛书)
    作者:李锡鹤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入库时间:2009-2-24
    定价:5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第一节民法的词源汉语“民法”一词,最早见于我国魏晋时著作《尚书•孔氏传》:“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但此处之“民
    法”并非现代“民法”的词源。现代民法源自罗马法。确切地说,罗马
    法是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时期的全部法律。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古代罗马的简单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以调整私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家庭婚姻关系为宗旨的私法得到了高度发展,取得了独立于以调整国家与私人关系为宗旨的公法的地位。法律第一次被分为公法和私法。罗马法的精华在私法,后人对罗马法的研究,主要也在私法。通常所说的罗马法,仅指罗马法中的私法。罗马法包括市民法和万民法。罗马公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法的概念/1
    第一节 民法的词源/l
    第二节 民法的分类/2
    一、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2
    二、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别法/2
    三、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2
    第三节 主客体关系的一般理论/3
    一、关系、规则、法律比较/3
    二、可支配稀缺资源概念/6
    三、主体和客体的定义/6
    四、作用、支配、归属比较/7
    第四节 主体是意志的存在形式/10
    一、如何理解欠缺行为能力人的意志/10
    二、行为的概念/12
    三、主体的结构/13
    四、人身的结构/15
    五、人身的误解/17
    六、准人身概念/19
    七、人身遗存概念/20
    第五节人格的概念/22
    一、人格的词义/22
    二、人格的本质/3l
    三、人格的等级/35
    四、人格和人性/37
    五、人格和人权/41
    六、人格的历史/48
    第二章 民法的属性/55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55
    一、如何理解人格平等/55
    二、“调整”的含义/56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58
    四、法律逻辑的元点和归宿/59
    第二节民法的体系/6l
    第三节 民法的效力范围/63
    一、民法效力范围的概念/63
    二、时间上之一般适用限制/64
    三、空间上之一般适用限制/66
    四、时空适用之特殊限制/66
    第四节 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67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68
    一、民法的实质渊源/69
    二、民法的形式渊源/69
    第六节民法的基本原则/70
    一、如何理解“民法基本原则”/70
    二、义务自主原则和义务原状原则/73
    三、民法若干基本原则分析/75
    第七节民法的本位/80
    一、法律本位的概念/80
    二、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关系/82
    三、古代民法的本位/84
    四、“从契约到镧度”质疑/84
    五、“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质疑/85
    第八节民法的精神/87
    一、“法的精神”概念/87
    二、“民法精神”概念/88
    三、部门法律关系中自然人主体性之区别/90
    第九节 民法的本质/93
    一、法律的规范对象/93
    二、法律的本质/96
    第三章 民事关系/103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103
    一、法律关系是强制关系/103
    二、法律关系的基本类型/106
    三、法律关系是意志关系/106
    第二节民事关系的概念/107
    第三节 民事关系的要素/109
    一、通说的法律关系要素/109
    二、“法律关系客体”是伪概念/110
    三、法律关系的根据/11l
    四、法律关系的要素/112
    第四节 民事关系的本质/113
    第五节民事关系的分类/117
    一、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17
    二、绝对关系和相对关系/118
    三、法定民事关系和意定民事关系/125
    四、支配关系和归属关系/125
    五、使用权关系、许可使用权关系、许可他人行使权利关系/126
    六、对立性民事关系和平行性民事关系/126
    七主民事关系和从民事关系/127
    八、有因关系和无因关系/128
    九、基础性民事关系和救济性民事关系/128
    第六节民事关系的变动/129
    一、民事关系变动的概念/129
    二、民事关系变动的原因/131
    三、民事关系变动的种类/133
    第四章 民事权利概论(一)——权利的概念/136
    第一节权利的定义和本质/136
    一、权利的定义/136
    二、现有权利定义之缺陷/138
    三、权利的本质/141
    四、民事权利之逆向表述——民事义务/144
    第二节权利的客体/147
    一、民事客体的概念/147
    二、权利的要素/147
    三、权利客体的分类/149
    四、权利客体和归属对象比较/154
    第三节物的概念/155
    一、物的定义/155
    二、占有的概念/157
    三、物的分类/166
    第五章 民事权利概论(二)——权利的属性/181
    第一节权利可否放弃/181
    第二节权利可否不行使/184
    第三节权利可否包含义务/186
    一、所有权/187
    二、代理权/187
    三、监护权(探望权实为监护权之权能)/188
    四、受领权/188
    五、“同居权”/190
    六、身份权/190
    第四节权利可否无强制力/191
    第五节权利可否冲突/193
    一、不同主体的权利可否冲突/193
    二、同一主体的权利可否冲突/194
    第六节权利可否共有/200
    一、任何权利均为完全权利/200
    二、共有物上无所有权和所有人/201
    三、共有人享有共有人权/204
    四、准共有的概念/206
    五、总有的概念/207
    六、权利之一元性/208
    第七节 相对权之相对性可否突破/210
    一、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210
    二、关于租赁权“物权化”/212
    三、债的保全/214
    四、利他合同/217
    五、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218
    六、不动产预告登记/219
    第六章 民事权利分论(一)——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223
    第一节权利的通常分类/223
    一、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223
    二、绝对权和相对权/224
    三、人身权和财产权/224
    四、人格权和身份权/227
    五、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227
    六、绝对身份权和相对身份权/228
    七、人格不平等身份权和人格平等身份权/229
    八、身外客体财产权和身内客体财产权/230
    九、既得权和期待权/231
    十、主权利和从权利/232
    十一、原权利和救济权/233
    十二、归属权和非归属权/233
    十三、份额所有权和份额非所有归属权/235
    十四、民事优先权和民事优位权/236
    十五、定向权利和非定向权利/236
    十六、内容法定管理权和内容意定管理权/237
    十七、现实权利和抽象权利/237
    十八、关于“法定权利”和“意定权利”/238
    第二节物权和债权/239
    一、物权概念和准物权概念/239
    二、物权的原则/240
    三、物权的效力/244
    四、所有权的定义/255
    五、债权的概念/263
    六、关于“物权债权化”和“债权物权化”/266
    第三节 民事优先权和民事非优先权/267
    一、民事优先权的概念/267
    二、物权优先权/268
    三、债权优先权/268
    第七章 民事权利分论(二)——人身权分类/286
    第一节具体人格权/286
    一、生命权/286
    二、健康权/291
    三、身体权/293
    四、姓名权/294
    五、名称权/295
    六、肖像权/298
    七、名誉权/300
    八、隐私权/302
    九、行动权/306
    第二节一般人格权/310
    一、一般人格权和人格权是不同的概念/310
    二、“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何时提出/313
    三、“一般人格权”的内容/315
    四、“一般人格权”的客体/321
    第三节绝对身份权/323
    一、荣誉权/323
    二、著作身份权/327
    三、人身遗存权/328
    四、人体可逆性分离部分权/336
    五、效果意思权/336
    第四节相对身份权/337
    一、配偶权/337
    二、亲权/342
    三、亲属权/348
    四、非亲属监护权/350
    第五节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2
    一、政治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2
    二、民事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3
    第六节人身权的体系/365
    一、本书的人身权体系/365
    二、人身权的三分法/366
    三、《民法学原理》的人身权体系/368
    四、《人身权法论>的人身权体系/370
    第八章 民事权利分论 (三)——民事权利以作用分类/372
    第一节 绝对支配权和相对支配权/372
    第二节 双方实现权和单方实现权/374
    一、双方实现权/374
    二、单方实现权/377
    第三节撤销权/377
    一、民法现有的撤销对象/377
    二、民法法理上的撤销对象/379
    三、现有撤销权分析/381
    四、撤销权法理分析/386
    第四节形成权/388
    一、广义形成权的概念和分类/388
    二、狭义形成权的概念和分类/390
    三、形成权的性质/394
    第五节抗辩权/395
    一、抗辩权概念/395
    二、关于“法官不得主动适用时效”/397
    第六节关于变动权和可能权/402
    第九章 民事主体 (一)——自然人/404
    第一节自然人的概念/405
    一、自然人的概念/405
    二、关于胎儿的法律地位/407
    三、关于“人身权延伸保护”问题/414
    第二节民事能力/416
    一、“能力”的概念/416
    二、意思资格和意思能力/417
    三、民事权利能力/418
    四、民事行为能力/425
    五、民事责任能力/432
    六、基本民事能力的范围/437
    七、关于若干民事行为的民事能力/438
    第三节监护制度/444
    一、监护的概念/444
    二、监护制度的内容/445
    第四节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448
    一、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法律规定/448
    二、失踪宣告制度/449
    三、死亡宣告制度/451
    第五节住所/457
    一、住所的概念/457
    二、住所的确认/457
    三、住所的单复数/458
    四、住所的分类/459
    五、住所的法律意义/460
    第十章 民事主体 (二)——法人/461
    第一节法人的起源/461
    第二节法人形式的分歧/462
    第三节 法人的法理根据/472
    第四节法人的存在形式/473
    第五节 法人机关和法人住所/478
    一、法人机关和法人的机关/478
    二、法人的住所/479
    第六节法人的本质/479
    第七节 法人的成立和终止/487
    一、法人成立的概念/487
    二、法人成立的原则/489
    三、法人成立的条件/490
    四、法人终止的概念/490
    第八节法人的能力/492
    一、法人的权利能力/493
    二、法人的行为能力/495
    三、法人的责任能力/498
    四、清算法人的民事能力/498
    五、关于“法人人格否认”/498
    第九节法人的分类/499
    一、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499
    二、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500
    三、所谓“公法人”和“私法人”/501
    四、本国法人和外国法人/501
    第十节关于“非法人组织”/502
    第十一章 法律行为概论/505
    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505
    一、发生民事效果的行为/505
    二、行为效力和行为效力问题/506
    三、民事领域效力问题的相关行为/507
    四、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509
    第二节法律行为概念的分歧/509
    一、传统民法的法律行为/509
    二、《民法通则》的“民事法律行为”/510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逻辑/512
    第三节如何理解双方行为/514
    第四节法律行为的效力/518
    一、法律行为的积极效力/518
    二、法律行为有效和生效比较/519
    三、法律行为无效和不生效比较/522
    第五节法律行为效力的法理根据/524
    一、有效/524
    二、无效/525
    三、生效/526
    四、不生效/527
    第六节意思表示/534
    一、意思表示的逻辑构造/534
    二、意思表示的成立/534
    三、意思表示的“要素”/535
    四、意思表示的分类/535
    五、意思表示的生效/538
    六、意思表示的效力根据/538
    七、错误表示行为的概念/539
    八、错误表示行为的分类/541
    第七节法律行为的分类/544
    一、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545
    二、自束行为和共束行为/545
    三、财产行为和人身行为/546
    四、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546
    五、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546
    六、身份性人身行为和非身份性人身行为/547
    七、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547
    八、要物行为和不要物行为/548
    九、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549
    十、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549
    十一、主行为和从行为/551
    十二、待补行为、既成行为、补助行为——关于所谓“独立行为”与
    “补助行为”/552
    十三、关于“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553
    第八节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的无因性/557
    一、物权行为的原因问题/557
    二、授权行为的原因问题/562
    三、票据行为的原因问题/564
    第十二章 法律行为分论/565
    第一节附款的概念/565
    第二节附款的分类/566
    一、广义附款——负担/567
    二、狭义附款——条件和期限/567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条件/569
    一、条件的概念/569
    二、条件的分类/569
    三、虚假条件/571
    四、不可附条件之法律行为/572
    第四节法律行为的期限/573
    一、期限的概念/573
    二、期限的始终/573
    三、期限的分类——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573
    四、虚假期限/575
    第五节 附款法律行为的生效/575
    第六节合同的成立和生效/581
    一、合同的概念/581
    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582
    第七节广义合同的概念/584
    第八节法律行为的两类履行期限/586
    第九节 如何理解期待权/590
    第十节附款法律行为之期前违约/594
    第十一节买卖中交付的法律性质/597
    一、问题的提出/597
    二、现有物权变动模式/598
    三、物权变动模式比较/600
    四、债权形式主义的法理障碍/601
    五、《合同法》第51条分析/602
    六、债权形式主义模式的产物/603
    七、如何评价物权形式主义/604
    八、如何表示物权移转之合意/605
    第十三章代理/608
    第一节代理的概念/608
    一、代理的定义/608
    二、委托、委任、授权比较/609
    三、代理的性质/613
    第二节代理的分类/615
    一、民事代理和非民事代理/616
    二、积极代理和消极代理/616
    三、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616
    四、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意定代理/616
    五、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616
    六、本代理和复代理/616
    七、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617
    八、关于“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617
    九、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619
    第三节无权代理/619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619
    二、狭义无权代理的效力/619
    第四节表见代理/621
    一、表见代理的概念/621
    二、表见代理的要件/622
    三、表见代理的效力/622
    第五节代理行为的性质/622
    一、意定有权代理的性质/622
    二、表见代理的性质/624
    第六节代理权的性质/624
    一、作为权利之资格/624
    二、权利之权限/625
    三、非民事能力/626
    四、权利而非权力/627
    第七节 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630
    一、“区别论”和“等同论”的本来表述/630
    二、我国学者对“区别论”和“等同论”的表述/631
    三、“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应有含义/632
    四、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633
    第十四章 民法中的时间/636
    第一节民法的期日和期间/636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636
    二、期间的计算方法/638
    三、民法时间的性质/639
    第二节 意定时间和法定时间/641
    一、意定时间/641
    二、法定时间/641
    第三节消灭时效/642
    一、消灭时效的概念/642
    二、消灭时效的类型/642
    三、消灭时效的适用对象(通称客体)/644
    四、消灭时效适用的例外/644
    五、消灭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647
    六、消灭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比较/649
    七、消灭时效的效力/650
    第四节取得时效/652
    第五节除斥期间/654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654
    二、除斥期间与消灭时效比较/655
    第六节期间起算根据/655
    一、消灭时效的起算/655
    二、除斥期间起算/661
    第七节 现有时间规定之不足/661
    一、两种时效的冲突/661
    二、时效制度和除斥期间制度界限不清/663
    第八节构建统一的时效理论/664
    一、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应统一于消灭时效/664
    二、构建统一的时效理论形式/668
    第九节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669
    一、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669
    二、最高额保证的两个不同期间/671
    第十五章 民事责任/673
    第一节 民事责任和法定债务/673
    第二节过错的概念/675
    第三节 民事责任的类型/677
    一、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677
    二、单数人责任和多数人责任/679
    第四节归责原则的概念/680
    一、归责原则的定义/680
    二、归责原则的分类/680
    第五节因果关系/681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681
    二、侵权领域因果关系/682
    三、违约领域因果关系/685
    第六节 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86
    一、过错责任原则之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86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之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92
    第七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法理根据/695
    一、归责原则以自然人人格平等为根据/695
    二、归责原则之法理逻辑/696
    三、关于所谓“公平责任原则”/700
    四、关于《德国民法典》之侵权行为体系/701
    第八节特殊侵权行为/703
    一、国家侵权/703
    二、产品责任/703
    三、高危作业/704
    四、环境污染/704
    五、公共场所施工/704
    六、高空坠物/704
    七、饲养动物伤人/705
    八、医疗事故/705
    九、被监护人“侵权”/705
    第九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706
    一、法典的规定/706
    二、学界的理解/708
    三、不能用人格损害代替精神损害/709
    四、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710
    五、法人无精神损害问题/711
    第十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根据/712
    一、适用侵害财产权的根据/712
    二、适用侵害人身遗存权的根据/713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714
    四、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根据/718
    第十一节 民事共同行为/719
    一、民事共同行为概念/719
    二、共同行为所生权利分配/723
    三、共同行为所生义务分配/724
    第十二节 多数人民事责任/726
    一、问题的提出/726
    二、不完全连带关系/728
    三、不真正连带关系/731
    四、补充责任关系/733
    五、不真正按份关系/737
    六、多数人责任的一般理论/739


    相关图书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