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社会法学
    编号:36505
    书名:社会法学
    作者:汤黎虹
    出版社:人民公安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入库时间:2008-10-22
    定价:2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社会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19世纪以后为缓解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而不断进行社会立法的背景下,西方某些国家(诸如德国、日本等国)的一些法学学者从20世纪初开始综合研究社会法;30年代中国大陆一些法学学者也积极参与讨论,后来中国台湾法学学者也多有论述。其主要观点有:社会法乃公私法之外第三法域;社会法是维护生存权的法;社会法是保护弱者的法;社会法是法制转型后的社会公益之法。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法学研究也由于社会法地位的凸显而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法治建设的战略后,社会法学术研究越加向更广阔领域和深层次拓展,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社会法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也促进了社会法学科的深入研究。一批有价值的社会法学术论著问世。
    本书在上述背景下和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2006年到2008年,经过参编人员四次集中开会专题讨论,形成了较新的学科理论框架,展现了较新的理论视野。它不仅系统地揭示了社会法学科形成的根据、过程、形态,而且还全面阐释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一一社会法的含义、理论基础、范畴、形成、渊源、价值、基本原则、体系等理论,作出了社会法律制度由扶助弱势群体法律制度、增进社会公益法律制度、维护社会安定法律制度等构成的概括,回答了为什么会产生社会法、当代社会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加强社会立法和社会法实施的工作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历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教育特别是法学教育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较早一些时候,我国许多大学法学专业就开设了社会法的重要分支一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等选修课程,从2004年开始,福州大学在校、院两级开设“社会法学”本科选修课程,此时,全国的社会法学教学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北京大学在经济法博士点设立了社会法方向;2007年国家教育部作
    出了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列入法学核心课程的决定;一些大学法学院成立了社会法教研室,并相继展开了教学活动。本教材参编人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总要求为根据,从社会法学科及其教学的发展实践分析,认为社会法学的内容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而必然是包括就业促进法、劳动法、社会扶助法、社会保险法、人口服务法、教育法、卫生法、公益事业促进法、社会安全维护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社会补偿法、民意调处法等完整的法体系。本书作为教材,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些法及其制度的内容,期望对法学教育及其社会建设法制人才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社会法制专业委员会自成立开始,就有早日编写社会法学教材、促进社会法学教学开展、加快和谐社会法制人才培养的计划,本书是该专业委员会所做的一件实事。它坚持了理论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写作方针,力求理论的完整和逻辑的严密,力求对这一新兴学科作出有说服力的创新解释,力求为我国的社会法制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社会法教学的依据。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兼具学术创新和教材应用的社会法学之作。
    参加撰写本书的共16人,其承担并完成任务的分工如下:第一章:汤黎虹;第二章:张秋华;第三章:汤黎虹,张义忠;第四章:李吉宁;第五章:翁连金;第六章:李炳安;第七章:郑慧玫;第八章:胡玉浪;第九章:汤黎虹;第十章:张义忠:第十一章:王素芬、杨松;第十二章:汤黎虹、李绍平;第十三章:汤黎虹;第十四章:丁建安、冯彦君;第十五章:徐琼;第十六章:季铁军、薛贵宾。全书由汤黎虹完成修改、统稿工作。
    当然,由于社会法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许多内容又因为与当前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法制建设密切关联,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材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今后,社会法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必将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新的飞跃,祝愿我国社会法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事业兴旺发达。
    编 者
    2008年6月于福州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社会法的基础和定位…………………………………(3)
    第一节 “社会法”的社会………………………………(3)
    第二节 社会法的含义……………………………………(6)
    第三节 社会法的理论基础………………………………(21)
    第四节 社会法的范畴……………………………………(28)
    第二章 社会法的立法和法源…………………………………(37)
    第一节 社会法的立法……………………………………(37)
    第二节 社会法的法律渊源………………………………(50)
    第三章 社会法的价值和原则…………………………………(57)
    第一节 社会法的价值及其取向…………………………(57)
    第二节 社会法的基本原则………………………………(64)
    第四章 社会法的关系和体系…………………………………(74)
    第一节 社会法的关系…………………………………(74)
    第二节 社会体制的法律化及其法制化…………………(80)
    第三节 我国社会法的体系………………………………(85)
    [第二编 扶助弱势群体法律制度]
    第五章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99)
    第一节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概述…………………………(99)
    第二节 政府促进就业法律制度………………………(104)
    第三节就业服务法律制度……………………………(107)
    第四节 就业援助法律制度 ……………………………(113)
    第六章 劳动法律制度 ………………………………………(119)
    第一节 劳动法律制度概述……………………………(119)
    第二节 劳动关系协调法律制度 ………………………(126)
    第三节 工资保障法律制度…………………………(133)
    第四节 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136)
    第七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143)
    第一节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概述………………………(143)
    第二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149)
    第三节 低收人家庭专项救助法律制度 ………………(155)
    第四节 生活无着人员供养救助法律制度 ……………(159)
    第五节 红十字会法律制度……………………………(161)
    第八章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64)
    第一节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概述………………………(164)
    第二节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68)
    第三节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173)
    第四节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78)
    第五节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86)
    15第三编 增进社会公益法律制度9
    第九章 人口服务法律制度 …………………………………(195)
    第一节 人口服务法律制度概述………………………(195)
    第二节 人口过程服务法律制度 ………………………(205)
    第三节 人El身体素质服务法律制度 …………………(210)
    第十章 教育法律制度 ………………………………………(217)
    第一节 教育法律制度概述……………………………(217)
    第二节 普通教育法律制度……………………………(223)
    第三节 非普通教育法律制度 …………………………(229)
    第四节 教育辅助法律制度……………………………(236)
    第十一章 卫生法律制度 ……………………………………(241)
    第一节 卫生法律制度概述……………………………(241)
    第二节 食品卫生法律制度……………………………(248)
    第三节 医药卫生法律制度……………………………(251)
    第四节 公共卫生法律制度……………………………(258)
    第十二章 公益事业促进法律制度 …………………………(265)
    第一节 公益事业促进法律制度概述…………………(265)
    第二节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法律制度 …………………(271)
    第三节 基金会管理法律制度…………………………(274)
    第四节 公益事业捐赠法律制度 ………………………(278)
    第五节 救灾捐赠和募捐义演管理法律制度 …………(282)
    [第四编 维护社会安定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 社会安全维护法律制度 …………………………(289)
    第一节 社会安全维护法律制度概述 …………………(289)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维护法律制度………………………(296)
    第三节 灾害防范的法律制度 …………………………(303)
    第四节 交通安全维护法律制度 ………………………(309)
    第五节 信息安全维护法律制度 ………………………(313)
    第十四章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 …………………………(317)
    第一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律制度概述…………………(317)
    第二节 自然灾害应对法律制度 ………………………(327)
    第三节 事故灾难应对法律制度………………………(332)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律制度 ……………(335)
    第五节 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法律制度 …………(338)
    第十五章 社会补偿法律制度 ………………………………(342)
    第一节 社会补偿法律制度概述………………………(342)
    第二节 土地征收征用补偿法律制度 …………………(350)
    第三节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法律制度…………………(354)
    第四节 生态环境补偿法律制度 ………………………(359)
    第五节 事故受害人补偿法律制度 ……………………(363)
    第十六章 民情调处法律制度 ………………………………(369)
    第一节 民情调处法律制度概述………………………(369)
    第二节 信访法律制度…………………………………(376)
    第三节 人民调解法律制度 ……………………………(383)
    后 记…………………………………………………………(389)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