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编号:35846
    书名: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
    作者:颜运秋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入库时间:2008-9-2
    定价:3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导读
    本书是2005~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05BFX045)的最终结题成果。已于2007年12月底一次性如期通过专家合格鉴定,并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批准予以结题。现结合专家的鉴定意见,对原结题报告进行修改,并增加主持人结题后的其他相关成果,予以出版,推荐给大家。本书由19篇专题文章组成,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体系排列,力争从多角度全面系统论证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制度问题,鉴于国内对环境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过多、过于重复,这里不作专题介绍,目的在于增强原创性,开拓读者的视野。
    “中国大陆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介绍了我国大陆学者在公益诉讼方面研究的基本情况:共出版专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五百余篇,以“公益诉讼”为题的硕士博士论文有近一百篇,召开了多次关于公益诉讼的国际性与全国性学术会议。比较全面回顾了学者对公益诉讼的定义特征、理论根据、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和诉讼规则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广度和研究深度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展望,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些反思,以便十公益诉讼理论研究取得进一步的成绩。
    “从公共利益到公益诉讼的跨越”一文指出,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公共利益”是个常见的法律范畴。公共利益受损害可以诉诸司法救济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古罗马时代就有公益诉讼的说法,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称呼,学者对它的理解也有差异。我们倾向认为,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对涉及公益的案件都建立了相应的诉讼机制。公益诉讼在我国理应具有巨大的针对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公益被侵犯而得不到司法救济的情况。但我国现行的非刑事法律框架里并没有公益诉讼制度的存在。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通过公益诉讼变革传统诉讼的理念与制度”一文提出:尽管公益诉讼与法律援助制度或者免费诉讼有相连,但是它并不是法律援助制度或者免费诉讼的代名词,而是法定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对侵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活动。近年来,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不断增加,公益诉讼因此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这被认为是诉讼法今后最主要的发展,这种变化可能给诉讼的形式及特性带来巨大的变化。在诉权理论、诉的利益理论和当事人制度等方面,公益诉讼向传统诉讼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公益诉讼与传统诉讼的关系。
    “公益诉权若干问题研究”一文结合、借鉴国内外诉权和公益诉讼研究成果,探析诉权与公益诉权的基本内涵特征,公益诉权的法理基础、宪法基础、实体法基础以及司法基础,公益诉权合理行使的条件、行使的原告主体范围、行使的程序及其滥用与限制。同时,基于完善我国公益诉权制度的良好愿望,保障公益诉权得以实现,建议从司法制度的设置和运作模式入手,通过立法程序修改民事诉讼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设立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明确公益诉权提起条件和主体资格,以及成立相应的公益诉讼机构,建立公益诉讼基金和费用保障制度、奖惩制度等措施来保障公益诉权的实现。
    “公益诉讼诉权的宪政解释”一文进一步从宪政的高度,反思传统诉权理论的不足,论证公益诉权存在的法权基础,通过公益诉权切实践行人民主权,正确处理公益诉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诉权不只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特有概念,其他诉讼中同样存在诉权问题。近年来,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公益诉讼的案件时被提起,但是获得支持的很少。关键在于法律尤其是宪法上对公益诉讼的诉权确认不够。因此,赋予社会公益权利主体相应的诉权,就尤为必要。公益诉权本身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权利,是一种社会公益权利主体以诉讼方式直接参与国家社会经济事务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宪政权利。
    “公益条款在司法活动中的适用”一文认为,公益条款是立法者的公益理念在法律中的体现,但立法者在法律条文中所表达的公益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这需要发挥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法官在具体个案中对公益条款进行具体的适用与解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对公益条款的理解和裁量应当与立法目的相吻合,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多偏差。因此,分析法官适用公益条款偏差的产生原因,探讨法官适用公益条款时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公益条款在司法活动中得以合理适用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刑事公益诉讼制度初探”一文指出,刑事公益诉讼是不同于刑事公诉、自诉的一种独立的诉讼形式,在诉讼目的、提起主体、提起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在理念层面能够更新刑事诉讼民主理念、充实刑事诉讼法社会本位理念,在制度层面能够创生新的刑事诉讼起诉方式、创设监督国家公诉机关的新途径。本文从受案范围、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方式、条件、管辖与审理程序、举证责任分配以及激约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问题。
    “通过公益诉讼预防与惩罚职务犯罪”一文意识到,职务犯罪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诉讼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我国目前职务犯罪泛滥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须完善我国现有的针对职务犯罪的公益公诉制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我国还亟待建立针对职务犯罪的公益私诉制度,借此赋予社会公众以起诉职务犯罪的权力,从而打开预防职务犯罪的另一道门。
    “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分析”一文论证了实体法与程序法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没有实体法就没有程序法;没有程序法,实体法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经济法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家广泛调节社会经济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部门法;与之相适应,经济法程序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益的关注,以有效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为主线。公益诉讼是有关组织和个人依据法律的规定,对违反法律而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事实上损害或潜在损害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所以,公益诉讼作为经济法的内部生命的表现有效地维护了经济法的切实实施,经济法与公益诉讼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经济法诉讼理论与制度体系的构建”一文认为,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教训之一就是重视实体法研究忽视程序法研究。经济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法律部门的新型实体法现象,对程序法必然有所需求,如果失去程序法的支撑,其实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在经济法诉讼方面的研究,可以夯实经济法实体研究的根基,修正和完善经济法的若干传统理论,印证“国家调节理论”关于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理念、价值、原则和体系等论述的科学性。在实践上,本论题的研究可以使市场规制、国家投资经营、宏观调控等领域中的新型经济冲突能够获得司法程序保障,克服和弥补传统诉讼在解决经济法冲突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缺陷。公益经济诉讼能够弥补这种缺陷,从而成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有效司法制度。我们有必要从目的与原则、当事人适格理论与原告制度、诉权与诉的利益理论、举证责任理论、受案范围制度、管辖制度、诉讼费用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审判机构与程序制度等方面,论证公益经济诉讼理论与制度体系。
    “公益诉讼:国家所有权保护和救济的新途径”一文以国家所有权的保护和救济为视角,分析国家所有权因其法律制度上的内在缺陷,加之我国现有的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国有财产遭受了十分严重的侵害。公益诉讼作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的司法活动,可以适当地弥补这两者的缺陷,从而成为保护和救济国家所有权的一种新途径。
    “纳税人公益诉讼研究”一文对纳税人公益诉讼的基本内涵,纳税人公益诉讼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我国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设计三个方面对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纳税人公益诉讼作为一种近代产生的新型诉讼制度,法学理论界对其研究的著作并不多,特别是在中国研究此课题的学者非常少。从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的价值和我国现状来看,它对公民权利的保护,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提高,税收流失的防治,行政权的制衡,反腐斗争的进行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我国建立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当然,要想真正建立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必将困难重重,但是,我们认为,这项制度建立将得到的社会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建立它所须付出的成本,所以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将纳税人公益诉讼制度纳入我国法制轨道,并付之于实际,使其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审计法律责任与公益诉讼”一文提出,审计活动作为监督、评价、鉴证公共资财使用效能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审计违法事件往往牵涉到多方主体的利益和多数人甚至是全体公民的利益,通过传统诉讼途径追究审计法律责任往往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审计活动的公益性决定了可以将公益诉讼制度引入审计法律责任的追究,与传统诉讼相比,通过公益诉讼途径追究审计法律责任具有更经济、原告范围更广、“事前预防”功能更强和社会影响更广等优点。
    “政府采购公益诉讼法律问题研究”一文结合政府采购行为的公益属性,从研究政府采购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出发,对比民法、行政法。着重从经济法的视野下揭示政府采购的属性,反映了政府采购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而我国现行诉讼法尤其是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固有局限性,在追究政府采购过程中公益违法行为的不足,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也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司法盲区,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诉讼机制——政府采购公益诉讼机制,树立新的诉讼理念,更新诉讼原则与诉讼模式,从诉讼主体、诉讼管辖、举证责任、诉讼费用以及诉讼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设计政府采购公益诉讼的实现机制。
    “竞争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一文指出,反竞争行为不但会对同业竞争者的利益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会破坏市场秩序。弱化市场机能,对社会公益造成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在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安排下很难得到救济,即使能够得到救济,也显得很不经济。为了弥补现有法律制度的缺陷,使这种因反竞争行为造成的公益损害得到有效救济,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在竞争公益诉讼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我国的竞争公益诉讼制度。
    “知识产权滥用与公益诉讼”一文认为,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与公共利益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当知识产权人滥用其独占权,无限制地追求其独占利益时,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在所难免。由于我国现有诉讼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因知识产权人滥用其独占权利而造成的公益损害无法得到有效救济。我国亟待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公益诉讼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一文认为,劳动基准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最低劳动权利、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我国对于劳动基准实施艰难的现状表明,通过传统诉讼已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基准纠纷,而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呼唤着将公益诉讼程序导入到劳动基准纠纷的解决过程。我们应当构建完善的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理论与制度,从而维护不特定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
    “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一文认为,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许多纠纷,劳动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受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在我国现行诉讼体系中,审理集体合同纠纷诉讼适用的是民事诉讼法,但这种诉讼机制的安排不能有效地保护集体合同劳动者及社会公共利益,因为集体合同及其纠纷具有不同于传统民事纠纷的法律属性,所以我们有必要构建集体合同公益诉讼制度。
    “社会保障权与公益诉讼”一文认为,传统三大诉讼在解决社会保障纠纷过程中的不足,导致公民在维护其作为基本人权的社会保障权时存在司法救济上的缺失。而社会保障权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与公益诉讼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弥补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制度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社会保障公益诉讼制度在受理案件范围、起诉资格、举证责任、诉讼费用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对传统诉讼提出了挑战。
    对于上述结题成果,专家作出了如下鉴定意见:“《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是一个很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参与公益诉讼问题的讨论,发表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成果。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对公益诉讼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颖见解和有价值的立法建议。其主要建树是:(1)较全面地总结了学界对公益诉讼的定义、特征、理论依据、原告资格、受案范围、诉讼规则等问题的研究成果;(2)对公益诉讼的法理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它的宪法依据和实体法依据,提出了公益诉权合理行使的条件及相应的程序规则;(3)对公益经济诉讼的程序体系提出了较成熟的建议,并对劳动公益诉讼、纳税人公益诉讼、政府采购公益诉讼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在制度构建层面上提出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设计与建议。”“该成果全面系统地回顾了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反思,其特色与主要建树体现在:(1)研究深入全面……(2)研究问题的视野宽……(3)研究方法独特……”“该成果超越了过去已有的研究,创新程度较高,作者提出的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对我国的立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公益诉讼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深化了诉讼法学的研究,拓宽了该学科的视野。”“本课题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有五:(1)对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进行了多视野、全方位和跨部门法的研究;(2)对公益诉讼的概念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概括;(3)较深入地探讨了公益诉讼的理论根据、原告资格、受案范围和诉讼规则;(4)重点研究了刑事公益诉讼、劳动公益诉讼、纳税人公益诉讼等特定种类的公益诉讼制度;(5)对公益经济诉讼的理论与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论证,建立了专门的理论体系。”“本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主要有四:其一,打破了传统诉讼的狭隘划分,使人们获得对法和法院的新的角度的认识;其二,为反垄断、消费者权益保护、政府采购等领域中侵犯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探寻了司法监督和司法救济的新途径;其三,使历来较为含糊、较不确定的人民主权权利转换成明确而清晰的现实程序权利;其四,有助于充分发挥诉讼功能,解决我国司法监督乏力的困境,为建立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探讨制度保障。”“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选题的确立,适应了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需要。……总的看来,其总论部分探讨了公益诉讼制度中大多数应当探讨的一般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其专论部分讨论到公益诉讼涉及的主要领域,介绍情况清楚,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资料比较翔实。”“该研究成果围绕公益诉讼法律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其他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有以下突出特色:(1)较系统梳理了中国大陆学者有关公益诉讼的研究现状,对目前的研究范围、公益诉讼的内涵、研究方法及所取得的成果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价值、意义,指出了不足并对未来发展作出了预测展望,这种研究阶段的总结对推动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是有学术价值的。(2)提出了通过公益诉讼变革传统诉讼的理念与制度的重要理论观点,这对诉讼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具有启发性。(3)分类研究了公益诉讼当事人适格、公益诉权、刑事公益诉讼、经济法与公益诉讼、劳动公益诉讼、纳税人公益诉讼、政府采购公益诉讼等各类公益诉讼问题,这些公益诉讼的研究比以往的成果更具体、深入,也拓展了公益诉讼的研究范围。在上述各类研究中,作者均提出了相关理论与制度构建的一些独立思考和具体操作建议,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图书目录

    目录
    中国大陆公益诉讼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从公共利益到公益诉讼的跨越
    通过公益诉讼变革传统诉讼的理念与制度
    公益诉权若干问题研究
    公益诉讼诉权的宪政解释
    公益条款在司法活动中的适用
    刑事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通过公益诉讼预防与惩罚职务犯罪
    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分析
    经济法诉讼理论与制度体系的构建
    公益诉讼:国家所有权保护和救济的新途径
    纳税人公益诉讼研究
    审计法律责任与公益诉讼
    政府采购公益诉讼法律问题研究
    竞争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
    知识产权滥用与公益诉讼
    劳动基准与公益诉讼
    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
    社会保障权与公益诉讼
    附录一 中国期刊全文库(清华)以“公益诉讼”为题的期刊论文
    索引
    附录二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清华)以“公益诉讼”为题的硕
    士、博士论文索引
    后记

    相关图书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