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这本凝聚着多位作者心血的专著终于付梓出版了。
本书之所以聚焦警方与媒体关系问题,并对警方构建与媒体的互利合作关系斗胆提出不成熟的建议,完全是对公安实践需求的一种回应。
2003年是我国政府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标志年,也是公安机关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视与新闻媒体关系的开始之年。长期以来与媒体交往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的公安机关何以会有如此之举?只要我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历程稍加回顾,就不难给出答案: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各项公安工作产生的强大影响力,必然使公安机关作出重视媒体关系这一符合时代潮流的选择。
由于我国传统社会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因而受传统惯性力量的影响,作为国家重要暴力机器的公安机关始终没有把构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摆上工作议事日程。在许多公安领导者和管理者眼中,媒体依然是可以任由公安机关摆布的对象。因循这样的思维定式,在与媒体的交往中发生打压、封杀,甚至打骂媒体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殊不知,我国当今社会的媒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早已不是昔日的媒体所能比拟。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忽视媒体只能使公安工作陷于被动和尴尬。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认清形势,重新审视警方与媒体关系。公安部有关领导提出的构建与媒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关系的要求,无疑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明智之举,也应该成为各级公安机关致力于实现警方与媒体关系的目标。
细究起来,公安机关与媒体存在着多种维度的关系,两者之间渗透、纠集着政治、法律、工作、利益等方面的考量因素,这一切使得看似简单的警方与媒体关系蕴涵着较为复杂的内涵,这无疑增加了双方关系的协调难度,对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必然是面临的一种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已有许多警学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勇敢地应对这一挑战。面对公安实践中警方与媒体关系出现的新问题,他们认真思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的写作就是在公安实践的呼唤下,借鉴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完成的。主编负责确定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框架,对全书进行审稿。作者则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各章的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中,主编和作者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大家都怀有赤诚的服务公安实践之心,有对写作负责的强烈责任感,因此,艰辛的写作过程成为了各位作者精诚合作和集思广益的愉快之旅。
本书由导论、九章、结语和附录组成。各部分的写作分工如下:
杜晋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撰写导论、第四章、附录第一节;
高潮(公安部宣传局)撰写第三章;
叶氢(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撰写第一章;
马翠琳(福建厦门市公安局宣传处)撰写第五章;
段林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撰写第二章第一节;
高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撰写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
黎璐玮(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曹礼海(湖北警官学院)撰写第六章;
冯永强(江苏南京市公安局建邺分局)、张学顿(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撰写第七章;
许永生(广东深圳市公安局宣传处)撰写第八章;
彭耀春(江苏警官学院)撰写第九章;
是兆新(《京华时报》社)撰写结语;
李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撰写附录第二节。
值得作者欣慰的是,本书是警学界探讨警方与媒体关系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和梳理具有开创性,一些研究结论在警学界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警务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理论上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的警界学人关注这一问题,使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警方与媒体关系能够早日实现。
由于主编和作者的水平有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一定与写作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观点和研究结论方面的疏漏之处及差错也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的意见。
著者
2008年3月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