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
    编号:34460
    书名: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
    作者:曹兴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入库时间:2008-6-3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一书旨在研究当今全球“热点中的热点”——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的出路,挖掘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与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探索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提炼出宗教相通性精神。其意义在于:寻觅各民族与宗教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探寻如何走出当代人类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误区,导引出民族与宗教关系的健康发展之路;研究教际由冲突到和谐的发展规律,开发、挖掘宗教的相通性精神,从而阐释解决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付诸和平文明方式而不是暴力冲突。这不仅对充满民族和宗教冲突的国家和地区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且对虽然处于和平环境但仍有不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只是分别从民族和宗教各自的角度进行分析,处于“两张皮”的状况,还没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几乎没有从本质层面深入研究民族与宗教关系的专著问世,即使偶尔有一两本,也只是在作“现象描述”。这是因为其研究的难度之大,涉猎的学科(资源)之广,所需的方法论之深导致的。以前的学者或者从宗教学角度,或者从民族学角度,片面地看问题。宗教学者仅仅从宗教角度出发分析宗教,虽然也涉猎到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但由于其对民族学知识的匮乏而很难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反之亦然。民族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似乎成为民族学者和宗教学者“不可逾越”的障碍。基于这种情况,许多学者不得不望而却步。
    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民族学、宗教学、哲学和史学四种研究方法的学术资源。其中,民族学的研究方法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长达11年的研究中积累的,期间出版、发表的民族学成果达100多万字,这为我积累了丰厚的民族研究资源。此外,本课题还运用了哲学、史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论资源(累积成果多达150万字)。如果从1982年我作为本科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算起,到现在已有20多年研究哲学的历史了。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无论从对宗教相通性精神的构思、梳理方面,还是当我遇到思想观点、逻辑处理难题时,我都能回归到哲学王国中汲取营养。后来从事的民族学研究,使我确立了实证研究的方法立场,从而一改以往哲学不求实证只求抽象研究的习惯。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各六章。上篇主要是历史实证研究(但也有1/3强的理论分析,各章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下篇主要是对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性研究(当然也含有相当的实证研究予以支持)。
    上篇主要包括:第一章剖析了世界热点东移亚洲的现象及其原因。第二章研究了“中华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凝聚铸造了中国先民的和谐社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的新观点。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中国儒佛关系、儒穆关系、儒耶关系和佛耶关系进行历史实证研究,探索它们在中国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佛关系的研究中,探讨了儒佛的良性互动关系孕育出的著名的理学、心学理论,从而明确了儒佛的良性互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由于儒学不能满足关于生死问题等精神需要的缺陷而佛教刚好可以满足之,因此佛教入主中国便有了广阔空间。
    在儒穆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了由中国和谐儒穆关系营造中国和谐社会的奥秘。中国历史上的儒穆关系主要是中国穆斯林与汉族、满族三者关系的历史合力。和外国穆斯林不同,中国的穆斯林各族既具有穆斯林的世界性,又拥有中国的民族性,由此决定了中国的穆斯林具有多族源性的特点。
    在儒耶关系的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儒耶的最初相遇主要发挥了其相冲突的一面。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心论的冲突导致了在康乾盛世时代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精神的礼仪之争,进而导致了中国进一步的闭关锁国。
    在佛耶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佛耶相遇在中国的特殊关系,阐明了中国的佛耶关系主要发挥的作用不是在宗教冲突的方面而是在宗教相通的方面。在佛耶互动中,佛耶互益,佛教为基督教提供了“破执精神";基督教为佛教展示了宗教组织如何运用西方科技文化、基督教组织,推进社会发展的“入世精神”。
    下篇包括的六章内容是: “民族宗教关系的中外不同理念” (第七章)、“两种民族宗教关怀:中西文明的原始分野”(第八章)、“人类进步、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第九章)、“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诸多属性”(第十章)、“民族宗教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第十一章)和“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分析”(第十二章)。
    第七章分析了中外对民族宗教关系的不同理解;从理论上阐释了,在外国更多地关注了民族宗教关系中冲突的方面而忽视了融合的方面,从而导致了诸多民族宗教冲突。在中国由于儒佛耶等族教际相遇的千百年磨合铸造了从冲突到融合的历史过程,教际冲突逐渐减弱、并存融合逐渐增强。文中还探讨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入主西方宗教文明的不是佛教而是基督教。本书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对佛教的排斥和对基督教的接纳。
    第八章追根究底地分析了中华古老民族文明与古希腊民族文明区分的渊源在于两种原始神话的区别,阐释了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典时代创造的不同民族精神。
    第九章探讨了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问题,纠正了一些关于全球化的错误看法,提出了一些较为创新的理论观点:要克服西方全球化理念的偏见,因为全球化不是西方化;西方全球化的理念并不代表现实全球化的实际过程;全球化在西方人眼里,似乎是人类文明同质化的过程,其实应该是开拓民族文明多元化的过程。
    第十章探讨了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本质属性,对宗教到底有害还是有益这两种宗教本质观进行了解析。文中在充分肯定前人观点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宗教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和“宗教有害也有益”等更为全面的观点。
    民族宗教互动关系是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尽管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关系的普遍性,但从学理上深入分析其内在关系却仍然存在巨大的学术空间。为此,第十一章从学界对民族宗教关系共识性的分析入手,阐释了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大胆理论设想;提出并分析了政教分离、族国分离和族教分离三大分离的理论问题;探索了民族宗教冲哭的出路;研究了解决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几种理论方案,即民族宗教问题的政治化、文化化和去政治化问题。
    “宗教相通性精神”是最后一章,也是全书的核心观点:宗教相通性精神是一切宗教和教际关系共通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本质,这一本质必然展开为从民族宗教冲突走向和解、从不相容到相容、从宗教战争演变为宗教对话、从宗教对立发展到统一的规律。民族宗教冲突彰显了族教际恶性互动的部分,为了寻找避免族教际恶性互动的途径,必须深入挖掘在民族宗教良性互动中的宗教相通性精神。文中特别提出,我们不能把宗教相通性精神单纯地理解为理论研究者的乌托邦式的主观理念,而必须将其理解为世界各族教关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隐含的客观实在。它是营造和谐宗教关系的重要客观基础,正是因为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存在,才使得建立和谐宗教关系成为可能,使不同宗教的相遇从冲突走向和解成为可能;正是因为客观存在的宗教相通性精神的不断深入展开,才使得不同民族与宗教的良性精神不断得以提升。任何宗教只有与其他宗教进行交流才能不断丰富宗教相通性精神。文中还提出,实现宗教相通性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文中便分析了这诸多条件。最后提出,作为学者应深信宗教相通性精神对族教际关系作用的正价值性、有效性、合理性、正当性与合法性。

    图书目录

    导论:族教际关系、宗教相通精神及其营造和谐社会的研究价值………………(1)
    一、研究的现实出发点及其理论聚焦……………………………………………(1)
    二、本主题研究中运用的学术资源及其研究方法………………………………(30
    三、研究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着眼点及本书的框架结构…………………………(6)
    上篇 民族宗教关系的历史实证研究
    第一章世界民族宗教冲突的聚焦及其出路的思考………………………………(17)
    一、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一种选择………………………………………………(17)
    二、世界民族宗教热点问题聚焦亚洲……………………………………………(19)
    三、世界热点聚集亚洲的原因……………………………………………………(37)
    第二章中国先民缘何营造和谐社会………………………………………………(44)
    一、中国先民和谐社会与民族宗教和谐关系的内在关联………………………(44)
    二、中国三代王权与天神关系的演进……………………………………………(48)
    三、中国上古和谐社会的启示……………………………………………………(53)
    四、中国各族先民宗教的相通性形成的合力……………………………………(61)
    第三章儒佛在中国的相遇与互动…………………………………………………(64)
    一、儒佛冲突与三武一宗…………………………………………………………(64)
    二、儒佛的相通与理学心学的诞生………………………………………………(72)
    第四章儒穆在中国的相遇与互动…………………………………………………(79)
    一、儒穆的复杂相遇与相通………………………………………………………(79)
    二、儒穆关系的融合及穆斯林地缘化与双重民族性格…………………………(87)
    三、儒穆教理的结合与提升………………………………………………………(93)
    第五章儒耶在中国的相遇与互动…………………………………………………(99)
    一、儒耶的相遇与礼仪之争………………………………………………………(99)
    二、儒耶的相通与儒耶并存……………………………………………………(110)
    第六章佛耶在中国的相遇与互动………………………………………………(116)
    一、佛耶的相遇和争宠互动……………………………………………………(116)
    二、佛耶的互动与相通 …………………………………………………………(124)
    下篇 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研究
    第七章民族宗教关系的中外不同理念…………………………………………(133)
    一、中外两种民族宗教关系的不同理念………………………………………(133)
    二、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理念…………………………………………………(141)
    三、西方缘何承继基督教而不是佛教…………………………………………(145)
    第八章两种民族宗教关怀:中西文明的原始分野……………………………(159)
    一、两种民族原始宗教的不同终极关怀 ………………………………………(160)
    二、中希原始宗教的不同神韵…………………………………………………(162)
    三、不同的文明定势与人文环境…………………………………………(169)
    四、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联性 …………………………………(171)
    五、从“井底之蛙”的天下主义走向现代的全球主义………………………(175)
    第九章人类进步、宗教的全球化与本色化……………………………………(179)
    一、人类进步标准的确定与文明困惑的解读…………………………………(179)
    二、人类进步与民族文明、宗教文明 ………………………………………(184)
    三、宗教的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94)
    第十章宗教的本质功能及其诸多属性………………………………………(205)
    一、宗教到底有害还是有益:两种宗教本质观的解析………………………(205)
    二、宗教的诸多重要属性与宗教相通性精神…………………………………(220)
    第十一章民族宗教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225)
    一、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共识 ………………………………………………(225)
    二、民族宗教关系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230)
    三、民族与宗教关系的深入研究………………………………………………(234)
    四、民族与宗教的互相制动与其和谐关系的营造………………………………(245)
    五、民族宗教问题的文化化、政治化与去政治化………………………………(248)
    六、民族跨界问题与宗教跨界问题的内在联系 ………………………………(254)
    第十二章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理论分析…………………………………………(257)
    一、宗教相通性精神的研究……………………………………………………(257)
    二、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实现条件及其误区……………………………………(269)
    三、人类历史中的宗教相通性精神……………………………………………(279)
    四、民族宗教的未来走向………………………………………………………(285)
    主要参考文献………………………………………………………………………(299)
    本书创见提要备忘录………………………………………………………………(310)
    后记:完成本课题的艰难历程……………………………………………………(322)

    相关图书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