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
    编号:33544
    书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
    作者:党静萍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入库时间:2008-3-28
    定价:23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
    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离不开网络:它不仅使通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等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网络也越来越展示出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网络世界,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变成了同一个“社区”的“守望者”,而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把现实世界的传统生活方式虚拟为“数字化生存”。
    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生活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技术能像网络技术这样迅速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具体化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网络对于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网络交往打破了等级限制,使人与人之间获得了自由、平等地直接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技术打破了物理空间对人类生存的种种限制,不仅可以通过自我设计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
    网络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生长点,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模糊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和界限,使得既有文化形态日渐失去传统划分的价值和依据。网络为诸种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多元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并存共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文化参与者角色淡化、权威话语失落。网络中的文化创作和评价较少有身份制约,文化表现也没有人为的模式。在搜索、续写、链接中,中西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传统文化、时髦文化杂糅在一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格迥异、意见不同的人群也常常汇集在一个虚拟社区中,隐去社会地位差别,针对同一个话题共同交流,不同类型的文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模糊了多种文化形态和参与者现实身份的传统分界。
    网络文化以其数字化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在物质、制度与精神多个层面冲击着传统学习,促进了人类教育从人本转向文本、精英转向大众、阶段转向终身和共性转向个性的系统变革。这种变革迅速蔓延,很快就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使得国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建设和管理,是因为任何一种技术都是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带人了“平坦世界”,在给人们带来便利、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恐怖等负面现象。尽管我国有关部门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制订了网络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管理规范措施,但和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相比,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还急需改进和加强,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对象“人”的教育还相当缺失。其中,在青少年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目的自控性等主体性不成熟的情况下,面对网络环境的诱惑,在各方教育力量失洽、现实社会规则失效时,就出现了诸如信息汪洋中的数码焦虑、知识河流中的智能荒芜、观念多元中的价值迷失、角色扮演中的人格异化和人机交往中的社会化障碍等主体性迷失所带来的认识迷茫、行为失范现象。
    因此,在网络文化下,切实引导和塑造青少年主体性就成为当前网络文化管理与建设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从理论上讲。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把握网络文化的特质和青少年主体性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从实践上讲,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今青少年中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现象,更为合理地解释当今青少年的一些异化表现,从而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应对网络文化的影响,合理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成为未来社会健康合格的主体。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每一位青少年都有足够坚定的意志,足够科学的理智,足够正确的是非观念,足够缜密的分析能力的时候,网络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再会使我们谈之色变,网络文化的发展将会是一条坦途,这种特殊的文化,必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最后,作者在此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读者,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借此机会向此前从事本课题研究的学者表不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当然,书中也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谅解并予雅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作者
    2007年底于西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文化中基本概念的理性界定…………………………l
    第一节 网络文化与网络教育……………………………………2
    第二节 主体性的阐释…………………………………………43
    第三节 教育领域的学生主体性………………………………72
    第四节 青少年学生主建构群体的网络主体性………………80
    第五节 当前时代背景与青少年学生主体性…………………85
    第六节 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的概念解析…………9]
    第二章 网络文化中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94
    第一节 网络文化和传统学习的角力…………………………94
    第二节 网络文化与教育改革…………………………………99
    第三节 网络文化与学习自由…………………………………106
    第四节 对学生自由教育的价值考问…………………………112
    第三章 网络环境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迷失追问………………121
    第一节 关于网络“由自”的理解 ……………………………121
    第二节 “由自”选择导致的自由结局一一迷失 ……………124
    第三节 网络主体性陷没信息汪洋的教育学剖析……………138
    第四章 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重塑的深度考量………………146
    第一节 追寻网络文化学习的本源…………………………146
    第二节 网络文化生态环境的审视……………………………]53
    第三节 敲响网络主体主体性教育的回音……………………160
    第五章 网络学习学生主体性重塑的相关讨论…………………171
    第一节 “人的不确定性”与主体性的辩证关系 ……………172
    第二节 网络文化学习主体性发展展望………………………175
    第三节 网络主体性与师生网络交往…………………………184
    第六章 网络文化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实践考量………………191
    第一节 网络建构与学生自主性培养…………………………19l
    第二节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性……………202
    第三节 通过开发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11
    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互动沟通,让学生学会合作……………222
    参考文献……………………………………………………………232

    相关图书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