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
    编号:32801
    书名: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
    作者:叶慧娟著
    出版社:人民公安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入库时间:2008-2-20
    定价:25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北大刑法博士文丛”即将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作为主编,我感到十分高兴。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越来越多,博士论文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成为一种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博士论文的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博士点的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数。在这种情况下,在已经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中,择其优者经过修订予以出版,也是对学术界的一种贡献。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点是我国培养刑法学专业博士生的一个重要基地,自1990年建点以来,已经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生,并曾经系统地出版过博士论文集。这次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大刑法博士文丛”是这一出版活动的延续。我在主编本文丛的时候,择优人选博士论文,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选题新。刑法学是一门发展较为成熟的部门法学科,到目前为止博士论文已有数百篇,已经出现一些重复选题的现象。因此,在选题上如何出新,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入选本文丛的博士论文,我要求选题一定要新。这里的新,既指没有相同选题的博士论文,更指开启新的学术领域。陈旧的选题是很难在内容上出新的。因此,选题新就成为人选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是观点新。博士论文虽然力求通过,但仍然给学术创新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如果在观点上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没有任何独创之处,就不可能成为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因此,观点新是对博士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这里的观点新,就是指论文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而不是资料堆砌或者文献综述。应该说,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当然,观点新也并非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在承接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推陈出新,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
    三是表述新。表述虽然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但我认为也是必须引起我们充分重视的。长期以来,我们在刑法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程式,按照这种程式写出来的论文在表述方法上是十分陈旧的,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缺乏新意。我一直倡导一种新的表述方法,能够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表述是一种文字工夫,虽然只是学术的载体和外表,但好的表述使你的观点更引人人胜,更具有吸引力。
    达到以上三个标准的博士论文,才是优秀的博士论文,这是我对本文丛人选标准的一点看法。我期待有更多的优秀博士论文能够入选。当然,由于出版资源有限,我们每年只能出版三至五本,这些博士论文应该是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论文中的佼佼者。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我将严格把关,力争使本文丛的博士论文在质量上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尤其是在论文的选题上,我将更侧重于前沿性的理论问题。博士论文的出版,对于培养学术新人来说,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对于那些立志将来献身学术研究的博士生来说,博士论文将是他(她)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对于那些投身司法实践工作的博士生来说,博士论文也许是他(她)的最后一本,甚至是唯一的一本个人专著。因此,包含个人心血的博士论文能够出版,这是一件幸事。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想到十多年前我出版个人博士论文时的艰难,更为自己能够为学生们的博士论文的出版助一臂之力而感到快慰。
    最后,我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对本文丛出版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在刑事法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成绩卓著,已经成为刑事法学术著作出版的“重镇”,本文丛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是为序。
    陈兴良
    谨识于北京锦秋知春寓所
    2004年6月20日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对象的框定——一个简要的切入……………………1
    二、研究内容的阐释——对本书立场的几点说明……………6
    三、相关理论前提——简要的回顾与梳理…………………10
    四、本书研究框架与方法——刑法边缘的思索……………20
    第一章见危不助概念解析……………………………………26
    一、见危不助主体范围的划定………………………………28
    二、见危不助的行为指向——“危”………………………30
    三、见危不助与见义勇为——对上一部分的补充说明……40
    四、见危不助的类型划分……………………………………49
    第二章见危不助罪相关立法及其犯罪化的争议……………55
    一、中外关于见危不助罪的立法情况简介与分析…………56
    二、立法应当何去何从——关于见危不助犯罪化的争议…71
    第三章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98
    一、道德:不可定义的存在…………………………………98
    二、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单维考察……………102
    三、刑法视野中的道德解读………………………………115
    四、见危不助的道德归属及其犯罪化………………………123
    第四章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社会与规范基础研究(一) …147
    一、见危不助犯罪化制约因素之一:社会因素……………148
    二、见危不助犯罪化制约因素之二:心理机制……………166
    三、刑事社会政策与见危不助犯罪化………………………176
    四、结语………………………………………………………187
    第五章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社会与规范基础研究(二) …189
    一、社会连带思想与见危不助规制方式的法律选择………190
    二、见义勇为与法律规范——见危不助的反面切人………198
    三、刑法谦抑观念下对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进一步断想……222
    第六章刑法框架下见危不助犯罪化的具体考量……………231
    一、见危不助犯罪化的法益判断……………………………232
    二、见危不助刑事立法与风险转嫁…………………………239
    三、见危不助刑事立法在司法上的可能后果………………246
    四、见危不助刑事立法与公民守法…………………………258
    第七章关于见危不助犯罪化的限定性思考…………………265
    一、特殊情形下的见危不助及其法律适用解析……………266
    二、前述刑法适用根据缺失或不当的原因分析……………283
    三、特定主体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立法建议…………………290
    参考文献…………………………………………………………303
    附录:国外有关见危不助罪的立法规定(补充) …………321
    写在后面的话…………………………………………………325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