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
    编号:32723
    书名: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
    作者:田圣斌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入库时间:2008-2-14
    定价:2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人类历经了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全球性战争与国内革命。对历史沉重教训的反思使许多国家意识到了人权价值的重要地位,并开始运用法治捍卫和发展人权。正如联合国大会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指出的,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已成为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法律是保障人权的有力工具。只有将人权保障的原则写入立法,才能使人权保障的举措有法可依,从而使各项遏制侵犯人权的司法、执法活动得vXaY-当化。我国国际政治地位的崛起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保障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相关法律规定匮乏的问题显得愈加突出。尤其在涉及被追诉人重大的生命、财产、自由等权益的刑事司法领域,人权的法治化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尺,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因此,1996年3月全国大八届四次会议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加强了对被追诉人及被害人的人权保障。2004年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保护人权上升到宪法高度。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下,“程序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以人为本,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执政理念。
    俗话说: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意义重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政府执政兴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与人民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权保障入宪,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与民主进步的准确反映,突出了人权保障在国家职能完善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各项法律制度的建设。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加强人权的保障,包括对一般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所有诉讼参与人、特别是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得到充分行使。
    近年来,人权研究在我国已经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已成立了中国人权法研究会。人权研究是一个涉猎广泛的领域,它关系着理念的重大转变,制度的改革完善与实践中具体矛盾的协调与解决。
    《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一书,论述了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在诉讼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人权保障得当与否,对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基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该书从刑事诉讼各参与人主体权利这一主线展开研究,考察分析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与辩护人、鉴定人、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指出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特别是结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我国相关立法,分析未成年人这一特殊主体的相关权利保障问题。作者的观点值得法学理论界借鉴和参考,也足以引起司法实务部门的警示和反思。
    该书作者是一个潜心向学的好教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司法实务和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检察院公诉人、副主任律师,办理过一些全国影响的大要案;教学方面工作卓有成效,获得学校《刑事诉讼法学》精品课程立项,并已在国内公开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作者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为其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起,作者就一直关注诉讼人权问题,发表了多篇关于被害人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文章。本书不失为一部扩大诉讼人权法律研究影响的力作。希望作者以后更加努力,在法学研究领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图书目录

    第一章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概述/1
    一、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历史考察/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发展/2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发展/3
    二、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释义/4
    (一)问题的提出/4
    (二)三种语义的人权保障/5
    (三)判断刑事诉讼基本人权的标准/7
    三、诉权基本理论/8
    第二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权保障/15
    一、我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保障现状/15
    (一)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界定/15
    (二)我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权保护的法律规定/16
    (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权保障方面的特点/18
    二、我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权保障之不足/21
    (一)国际社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权保障的方式/21
    (二)我国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上的不足/26
    三、对我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权保障制度的完善建议/33
    (一)将无罪推定原则上升为宪法原则/34
    (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35
    (三)几项重要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44
    (四)培育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法治环境/46
    第三章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及其法律保障/47
    一、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国际背景及其必要性/47
    (一)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国际背景/47
    (二)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必要性/48
    二、对刑事被害人概念及其法律地位的界定/49
    (一)刑事被害人的概念/49
    (二)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法律地位/51
    三、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现状/54
    (一)国外关于保护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现状/54
    (二)我国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56
    四、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缺陷和不足/58
    五、关于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与完善/60
    第四章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及其保障研究/64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概述/64
    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的理论界定/66
    三、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现状分析/70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立法现状/70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理论研究现状/74
    四、我国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78
    (一)我国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78
    (二)我国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的成因/83
    五、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机制的对策/85
    (一)观念的重构/85
    (二)加强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理论研究,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立法的完善/86
    (三)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体制,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88
    第五章刑事诉讼辩护人人权保障/9l
    一、辩护律师权利保障的必要性/93
    二、我国辩护律师行使辩护权利的现状/94
    (一)对律师行使刑事辩护权介入时机规定不当/94
    (二)赋予律师的刑事辩护权不充分/94
    (三)律师行使刑事辩护权的个人安全和其他权益没有保障/96
    三、关于完善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权的思考/96
    (一)会见通信权的保障/97
    (--)讯问在场权的设立/98
    (三)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的保障/98
    (四)赋予辩护律师言论豁免权/99
    (五)健全律师自治体制,维护律师合法权益/99
    第六章刑事司法鉴定人权保障/100
    一、刑事司法鉴定概述/100
    (一)司法鉴定及司法鉴定制度/100
    (二)刑事司法鉴定简述/105
    二、刑事司法鉴定人权保障的理论依据/116
    (一)对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现状的法理分析/116
    (二)关于我国司法鉴定人权利、义务的立法现状/119
    三、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22
    (一)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问题/122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问题形成原因/125
    四、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建议/127
    (一)完善司法鉴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27
    (二)对司法鉴定具体制度的完善/130
    第七章证人权益保障研究/136
    一、证人概述/136
    (一)证人的概念/136
    (二)证人的资格/137
    二、证人的实体权利/140
    (一)国外概况/140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证人权利的规定/142
    (三)证人权利保障制度的不足/144
    (四)证人实体权利的完善/145
    三、证人的民事诉权/154
    (一)民事诉权的基本含义/154
    (二)证人民事诉权的程序涵义和实体涵义/156
    四、证人的刑事诉权/161
    (一)刑事诉权的基本含义/161
    (二)证人刑事诉权的内容/163
    五、证人的行政诉权/163
    (一)行政诉权的基本含义/163
    (二)证人行政诉权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的困难/165
    六、证人诉权的保障/167
    (一)证人诉权的权利保护要件/167
    (二)证人权利保护要件的分类/168
    (三)完善证人诉权保护措施的对策/169
    附录/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英文对照版)/175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英文对照版)/270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中英文对照版)/308
    主要参考文献/315
    后记/324

    本书共326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