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裁判的形成: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法官审判技能培训丛书)
    编号:32722
    书名:裁判的形成: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法官审判技能培训丛书)
    作者:吕忠梅主编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入库时间:2008-2-14
    定价:22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题为“说服法官”的演讲稿,演讲人以律师如何“协助和启发法官形成正确的内心确信”为主线,说明了法官决策的特点以及律师在现行法治框架内对法官决策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演讲的中心虽然是律师说服法官的技术与技巧,但其中对于法官内心确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是专业素质、其他法官的意见、个性、习惯、感情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东西决定了法官的内心确信,进而影响着法官的决策。
    如果说律师是为了“说服法官”而必须首先明白法官的决策过程以及影响法官决策的各种因素,表明了律师对法官作为“职业人”以及形成法官职业特性的内在因素的关注;那么,作为法官的我们,都在关注什么?决定裁判形成的内在因素真的就是这些吗?每个法官都能肯定地告诉大家“裁判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吗?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公正的判决所具有的自信、他信与公信是如何实现的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以为,答案不容乐观。
    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顺利地完成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高分通过司法考试并成为了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法官,但有些人始终不谙“裁判形成的内在过程”。即使那些精通法官实用技术与技巧的人,也不能确定形成法官决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当然,我们或多或少学习过应该怎么做;学习过某个方面的独门绝技;学习过如何完成从事实认定到法律适用的过程,也许还知道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说法学院学生不太了解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是可以原谅的,但不幸的是,法官们也是如此。他们学习和实践着实务的运作,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去问为什么,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
    法官们每天都在处理着案件,经历过无数次的内心确信,年复一年地适用着法律,为什么不能说明“裁判的形成”呢?一方面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需要有对法治社会中法律与法官作用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是需要有对法官职业以及工作特性的透彻理解,当然,还少不了宽厚的理论基础,包括法学的,也包括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这些要求本身就告诉我们,不是每个法官都可以成为通晓“裁判的形成”的理论家。但法官思维的群体性好处恰恰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法官之中不乏理论家,更不乏分享者,更多的法官可以通过认同来接受理论家的经验升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工作中去。
    我们知道,关于法治的两大因素——制度与人——孰为重要的争论在世界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司法中的人——法官应处于何种位置,也经历了从“复印机式的法官”到“能动的法官”的两个极端。到今天,成功的经验与理性的学说都告诉我们,制度因素和人的因素对实现法治不可或缺,它们的位置至少应该是平衡的。相应地,司法中人的因素也是不能被遮蔽的,否则法治的实现并无可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的视线正在从静态的立法活动转向动态的法律规则运行,从高度关注司法中的制度因素转向司法中的人的因素,从对司法程序的研究转向对司法行为的研究,这种转变为法官思考自身的问
    题,研究“裁判的形成”的内在规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一些法官,一边按照现行的制度安排,实践着司法程序,为实现司法公正而努力工作;一边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发现了司法实践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不足而可能对司法公正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进一步将这些观察和分析提升,运用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形成系统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学界中深受重视,在法官之间也广为流传。
    近年来,我看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成果,每每向学界和法官极力推荐,希望这些研究不仅是一种种被奉为理论的观点,更能成为一个个付诸司法实践的经验与技术。实话来说,我的分享愿望甚于发现与创造。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到作者这本《裁判的形成——法官断案的心理机制》一书时急于介绍给大家的直接原因。
    从写作大纲到初稿,再到现在的定稿,我每读一遍都有一种新的感悟。把它放在这套教材中,既可以独立使用,让读者从法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去理解“裁判的形成的内在过程”,明白法官工作中的感性、知性、理性因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职业特征,在裁判的过程中通过与当事人、律师、社会等的心理互动,完成自信、他信与公信,实现司法公正。更可以将其与本套教材中的另外一些书——尤其是《法官的思维》、《裁判的艺术》、《“找法”与“造法”》、《法律的逻辑》等一并使用,如果说这些书更多的是倾向于外在因素,那么《裁判的形成》则从内在因素的角度对其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阐释与剖析,为它们建立了一个基点与视角。
    到此,我终于可以告诉大家,制度因素与人的因素、外在机制与内在机理的条分缕析,完整地展示法官职业的不同侧面才是本套丛书要达到的目标。本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拉德布鲁赫说:法官就是法律由精神王国进入现实王国控制社会生活关系的大门。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尘世。
    我希望,本书能启迪法官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能带动法官更多地去发现“自己”、研究“自己”。
    吕忠梅
    2007年7月10日于哈尔滨

    图书目录

    总序
    主编按语
    引论………………………………………………………………(1)
    第一节 司法中的困惑:法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2)
    第二节 法学新动向:关注司法中人的因素 …………………(7)
    第三节 从裁判的心理机制切入………………………………(22)
    第一章案件事实的建构…………………………………………(26)
    第一节概 述………………………………………………(27)
    第二节 事实的感知和注意……………………………………(38)
    第三节 事实的形成……………………………………………(58)
    第四节 事实建构的偏离与成因………………………………(63)
    第二章裁判规范的发现………………………………………(69)
    第一节 概 述………………………………………………(70)
    第二节 法条认知………………………………………………(82)
    第三节 裁判规范的发现………………………………………(101)
    第四节发现偏离与法感培养…………………………………(117)
    第三章事实与规范的匹配………………………………………(125)
    第一节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模式………………………………(126)
    第二节 模式背后的机制………………………………………(129)
    第三节 事实与规范在互动中匹配……………………………(140)
    第四节 匹配的完成……………………………………………(159)
    第四章裁判的趋同与分歧………………………………………(165)
    第一节 裁判形成中的稳定性因素……………………………(166)
    第二节 裁判形成中的变动+性因素……………………………(186)
    第三节 裁判趋同与分歧的关系………………………………(197)
    第四节 裁判中人的因素的凸显………………………………(205)
    第五章裁判中的法官……………………………………………(209)
    第一节 裁判中人的因素………………………………………(209)
    第二节 人的因素的形成………………………………………(213)
    第三节 法官的理想心理素质………………………………(217)
    第四节 法官的人格和背景对裁判形成的影响………………(232)
    第六章裁判的评价标准…………………………………………(236)
    第一节 研究裁判标准的必要性………………………………(236)
    第二节 裁判的几种标准………………………………………(238)
    第三节 心理标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251)
    第四节 兼顾法律标准和心理标准……………………………(257)
    参考文献……………………………………………………………(265)
    后记………………………………………………………………(275)

    本书共276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