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古都北京
    编号:32645
    书名:中国古都北京
    作者:阎崇年著
    出版社:民主法制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入库时间:2008-1-28
    定价:69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再现北京历史文化,内容务求丰富,史实务尽翔实,图片务冀精美,结构务期严谨。本书的叙述,以时间为经:自石器初晖、青铜文明、燕都蓟城、北方重镇、三燕建都、辽代南京、金代中都、元代大都、明代北京、清代京师至民国北京,划分段落,纵向铺叙;复以事物为纬:自历史事件、名人胜迹、城池宫殿、坛庙寺观、园林陵寝、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帝后生活、坊巷市俗至岁时节令,分设纲目,横向铺叙。这样经纬交织,纵横错综,以复原中国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面貌。

    我们奉献在尊敬读者面前的《中国古都北京》,是一部伟大东方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文图并茂的历史实录。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北京的目光在关注世界,世界的目光也在关注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杨瑞雪社长,约我撰写《中国古都北京》。这在我平静的心湖中,有如谢灵运《山居赋》所云:“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引发了漫漫思绪,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想,撰写这本书很难,但又很有意义。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繁盛,人口众多。她的神经中枢和政治心脏——古都北京,如何以文图并茂的历史实录奉献给读者,并非易事。然而我觉得:我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祖孙四代,久居北京;我是研究历史学的;我熟悉北京、喜欢北京、研究北京,这些都激动了我写古都北京之心。因此,作为北京的一个公民、一个学者,向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古都北京,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上一项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最壮丽的文化奇观。只有中国才有北京,也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创造北京。在这座城市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达到了光辉灿烂、登峰造极的境地。北京这座东方历史文化艺术的璀灿宝库,不仅住在北京的一千多万人关心她、热爱她,中国的十三亿各族人民关心她、热爱她,而且海外的华侨、华裔关注她、向往她,世界各国的朋友也关注她、向往她。
    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同胞和朋友,从四域八方,宾至北京,以饱览她那瑰丽的雄姿,巍峨的长城,壮丽的宫殿,优美的园林,奇魅的艺术,灿烂的文化,古典的民居,鲜活的民俗……但是,不管到过或未到过北京的同胞和朋友,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册反映北京历史文化艺术的实录——文图并茂的《中国古都北京》,在书斋插架,信手翻阅,一览北京,如临其境。因此,我作为北京的一个公民,便率尔操觚,滥竽纂述。
    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古都北京也有它的特征。那么,古都北京有些什么特征呢?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都北京的第一个特征。北京历史长河的源头,上溯至50万年前洪荒时代的北京人。尔后像滔滔江河,越往下游,河面越宽,河床越深。至元、明、清三代,北京历史江河的激浪,更如“天排云阵千雷荡,地卷银山万马腾”。试想,在中国七大古都一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在世界十大名都一巴黎、伦敦、罗马、莫斯科、华盛顿、墨西哥城、开罗、东京、巴格达、北京之中,除北京外有哪座都城历史之悠久能与北京相比呢!我不揣冒昧,就从世界人类文化摇篮之一的北京人开始叙述,向读者展现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
    主客分明,布局宏大,是古都北京的第二个特征。以明清的北京城而言,它是作为封建皇帝治居之所而设计和建造的。君王为主,臣民为客;君权为主,神权为客——这就是北京城设计的主题。美国首都华盛顿城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产物,也是美国民主和独立的象征,在其城市设计中突出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亦四面开放。然而,明清皇帝治居之所的北京城,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皇宫位于全城的中心。城池宫殿、坛庙苑林、衙署寺观、市井民舍,都在中轴线两侧依次对称展开,格局严谨,主次分明。它的城垣,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叠次分为四个方阵(外城因财力不足未能围成方形),呈封闭式,层层相套,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北京城的园囿,宫城的御花园、皇城的太液池、内城的坛庙苑林、近郊的三山五园,也都布局有序,呼应相连。这一整套的都城规划设计,都是传统思想和精湛艺术的完美结合。
    宫殿园林,珍宝荟萃,是古都北京的第三个特征。北京从金代正式成为皇都,至清末宣统皇帝退位,历时近800年。古都北京不仅集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之大成,而且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化艺术之精英,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雄伟的殿堂,秀丽的园林,配置以亭轩台榭,陈设以奇宝异珍,点缀以山石花树,绕流以玉泉金水,北京城成为一座宛若仙境的宫殿花园城市。
    各族文化,熔冶一炉,是古都北京的第四个特征。北京南襟河济,北连朔漠,位于中原农耕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关外渔猎民族交汇之地,历来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族融汇和相争之区。正是由于各兄弟民族长期的争局和融合 (还有其他原因),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东移,北京才成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城的建筑和园林,也汇合了各个民族文化之优长。四方民族,杂居北京,他们的衣食住行,坊里习俗,宗教信仰,岁时纪胜,使北京的市井生活更加色彩斑斓。
    世界文化,密切交融,是古都北京的第五个特征。辽南京的清真寺(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例。到了元代,大都是当时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明史·外国传》载述86个国家或地区,可见其时中外文化交往之一斑。晚明利玛窦将西方近代文明带到京师,《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等使北京士大夫耳目为之一新。清代康熙时任耶稣会士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后在英国出现中华风格的园林,称为“英华园庭”,法国等也争相仿效。晚清外国在北京设立29个使领馆,中西方文化交往出现新的特征。
    《中国古都北京》内容头绪纷繁,错综复杂,我力求执简驭繁,博观约取。中国17世纪著名画家石涛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本书不是绘画,作者也不是石涛;但《中国古都北京》却像一轴画卷,将历史文化胜迹一幅幅地展示出来。本书再现北京历史文化时,内容务求丰富,史实务尽翔实,图片务冀精美,结构务期严谨。本书的叙述,以时间为经:自石器初晖、青铜文明、燕都蓟城、北方重镇、三燕建都、辽代南京、金代中都、元代大都、明代北京、清代京师至民国北京,划分段落,纵向铺叙;复以事物为纬:自历史事件、名人胜迹、城池宫殿、坛庙寺观、园林陵寝、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帝后生活、坊巷市俗至岁时节令,分设纲目,横向铺叙。这样经纬交织,纵横错综,以复原中国古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面貌。但古都北京灿烂的历史文化如经天日月,本书则不若爝火之光。虽纂述并不惬心,但也是辛勤的收获。
    这里,我特别要提到摄影大师严钟义先生。我和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相识,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相隔多年后,又重温旧谊,推出新版《中国古都北京》,献给中国的读者,也献给世界的朋友。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国“千人糕”的古老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一盘丰盛的糕点,要有人耕田种麦、有人磨麦成粉、有人养鸡生蛋、有人榨蔗制糖等,经过千人之手方能制成,而不只是糕点师一个人的杰作。同样《中国古都北京》的成书,吸取了历史、考古、文物、古建、园林和历史地理等学术研究的成果,还经过编辑、摄影、设计、绘图、印刷等多人之手,为此,谨向各方及诸位敬申谢忱。
    2007年8月8日 于北京四合书屋
    2006年8月20日晚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杨瑞雪社长、中央电视台高峰副台长,请我和立红在紫玉饭店吃饭。在聊天中谈及20年前出版的拙著《古都北京》,杨社长提出重新出版。并强调说,这本书在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背景下出版,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愿意与热情知性的杨社长合作,这件事就定下来了。
    回到家里找出原书,勾起我回忆2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1986年春天的一个星期三下午,朝华出版社编辑马悦,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她说要出版一本文图并茂的《古都北京》,邀请我撰写文字稿。
    我一口谢绝,理由一是力不胜任,二是没有时间。马悦编辑叨叨不绝,非要我写不可。到了下班时间,我们不欢而散。下个星期三,她不约而至,就坐在我的办公室,一直到下班。那时,我们每星期三到班一天,平常不到研究所坐班。于是,连着四个星期三,马编辑都在我的办公室坐着,既不影响我的工作,也不催促我写稿子。我真服了马悦编辑的执著精神。于是,我便敷衍,答应下来,施缓兵之计,想拖她一下。可是,下一个星期六,马编辑到我家,催我写提纲。办法照旧,每个周六,都在我家,坐等提纲,连着四周。我没办法,只好答应。我放下手头的急活,写出书稿提纲。不料,她取走提纲后,第二天下午又到我家,说一夜没睡,看了提纲,经过研究,觉得可以。接着,要我拉出500幅照片的目录,每幅照片都要注明“突出什么”。
    我只好从命,花三天时间,开出照片目录,特别注明每张照片要突出的重点,比如天坛,我注明三个字:“突出天”。然后,该社的摄影师严钟义先生按图索骥,或配片、或拍照、或外找,不到三个月,照片已凑齐。同年年底,《古都北京》出版。
    事情已经过去22年。其间,《古都北京》早已售罄,许多读者要求再版,我们也想修订再版,但一直没有碰到适当机会。
    事情成功,总有机缘。既蒙杨瑞雪社长诚意相邀,出版此书,我便赶紧寻找22年前的摄影家严钟义先生。电话打过去才得知,他因晚间跑步锻炼,不慎跌碎髌骨,正养伤在家,不能外出。我来到严钟义先生家,当年的小严已经成为老严,但可贵的是,20多年来,他执着摄影,经年不懈,新片积累,盈千累万。我们不禁回忆起当年创作《古都北京》的情景,大家一起本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旨趣,曾经协同工作。
    求真 前门箭楼的箭窗是多少个?有的书上数字可靠吗?严钟义先生骑着摩托车,我坐在他的摩托车后边,我们亲自到前门外,观察箭楼,仔细数,认真数,才将核定的数字落到书的文字上。安定门外黄寺塔名,是“清净化域塔”,还是“清净化城塔”?我们两人前去核实。到了之后,天已漆黑。
    找手电,没有。怎么办?严钟义嘿喽着我,我用手摸,确定是“城”字不是 “域”字。后又查《妙法莲花经》。其《化城喻品》讲了一个故事:众人到很远的地方,路途险恶,旷无人烟,不愿前进,中路欲退。一位白导师,告诉大家,你们不要害怕,前面有一座城,可以休息。众人听了,心中大喜。
    于是众人,进入化城。得到休息,消除疲劳,愿意久居,不想前进。导师告众人说:刚才大城,是我做的化城,为了你们住止休息。既已休息,也不疲倦,就灭掉化城。众人没法,继续前进。“化城”的典故,就出于此。乾隆帝御撰《清净化城塔记))也作证,断定塔名是“清净化城塔”,而纠正“清净化域塔”之疏误。
    求善 《论语》中“善”字出现42次。如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我们追求“尽善”。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在编纂过程中,尽量选择其善者而学习之、吸取之。总之,就是一个字“善”——目善、心善、言善、行善,做人善、做事善,这是本书的旨归。拍雍和宫迈达拉大佛像高26米,房间拉不开距离。白有佛像200多年以来,严钟义先生第一次爬到楼上,脚踩几厘米厚的积尘,进行拍摄,为求真、求善、求美也。
    求美 为了拍照长城早霞与晚霞的不同景观,严钟义先生夜里出发去长城,等半宿,拍长城早霞;拍长城晚霞也是如此。颐和园十七孔桥、凤凰岭明瑞云庵塔都是求美的实例。经过撰稿、编辑、摄影、设计、美编、审校、印制、装订等多道程序,当年末《古都北京》出版。严钟义、马悦、魏明等,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严钟义甚至于就在印刷车间睡觉,因为每印一页都要经过检验。随后英文版、德文版也相继问世。《古都北京》获得1987年法兰克福、1988年莱比锡两个国际图书荣誉奖,并成为国家高端礼品书。
    本书有些什么变化呢?原文,做了修订和增补;图片,做了调整与充实;设计,做了更新与创意;出版,得到更大的热情与支持。
    先说文字 原书明、清合为一章,新书分开叙述。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明是明,清是清;缺憾是一明不明,清不清。出现这一状态的原因是,以故宫为例,明、清不分家,怎样分清呢?就说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其建筑也好,其陈设也好,其历史也好,其故事也好,能具体分清吗?很难。所以,在处理上,有时清晰,有时含糊,有时言明说清,也有时讲清联明。所以,话说在这里,请读者谅解。
    次说图片 原书插图383幅,新书插图757幅。为什么增加图片呢?有的图片太精美,有的图片太珍贵,爱不释手,难以割舍,只好补充,为之增色。也考虑读者,大家都很忙,哪有时间找到那么多的精美图片呢?严钟义先生竭尽可能,网罗一切有关古都北京的重要图片,加以充实,所以图片就多了一些。书中图片,还要感谢故宫博物院胡锤主任、首都博物馆祁庆国主任等。
    复说设计 严钟义先生负责总体设计,汪细红小姐具体操作。本书特点是,文图并茂,图随文走,有文字的地方能看到图片,有图片的地方能参阅文字。总体上力求平淡、朴实。在设计上,拟分作黑白、彩印、精装等不同版本一黑白图文本,定价便宜,使更多人能看到它;彩色图文本,纸张更好些,使爱好者能喜欢;彩印精装本,使有兴趣者加以插架收藏。总之,尽量满足读者的不同爱好与不同需求。
    再说出版 这次作业程序,解立红女士先将《古都北京》文字稿录下,重新斟酌、补充史料、纂出初稿;严钟义先生精选图片、补充文字、图片说明、加以表识,我做补充、筛选、修改、统纂,再由严钟义工作室进行版式设计,复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刘海涛先生编辑、审稿,特约编辑何宗思先生审校,最后由杨瑞雪社长总纂、定稿。杨社长对作者给予了充分的著述时间和热情支持,是我敬重的一位社长。
    2008年是在北京举行奥运会的一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世界上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中华各族的同胞,地球上数以千万计的华人,或亲临北京,或关注北京。此时此刻,出版《中国古都北京》一书,是我们应尽的一个义务,也是应尽的一点责任。
    阎崇年 2007年9月26日

    图书目录

    序言
    引言
    自然环境
    石器初晖
    青铜文明
    燕都蓟城
    北方重镇
    三燕建都
    辽代南京
    金代中都
    元代大都
    迁鼎大都
    元大都城
    百货汇集
    科技文化
    中外交流
    明代北京
    北京城池
    紫禁宫殿
    皇家御苑
    坛庙寺宇
    科学文化
    长城运河
    三大英杰
    帝王癖好
    明十三陵
    清代京师
    迁都燕京
    紫禁宫廷
    皇家苑囿
    帝后生活
    经济发展
    编纂图书
    科学教育
    文学戏剧
    绘画书法
    王府民居
    节令习俗
    清东西陵
    民国北京
    元、明、清年代表
    北京历史大事年表
    图版目录
    后记


    本书共226页

    相关图书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