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证据法学(第2版)(法学新阶梯)
    编号:31373
    书名:证据法学(第2版)(法学新阶梯)
    作者:何家弘等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入库时间:2007-10-30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在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此类教材一般都采用“证据学”作为书名。裴苍龄教授撰写的《证据法学新论》(法律出版社1989年出版)和江伟教授主编的《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最早使用“证据法学”作为名称的此类著作。我于1999年主编的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统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也取名《新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i井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学者越来越多地偏爱使用“证据法学”的概念,甚至出现了要摈弃“证据学”概念的言论倾向。然而,由于学科名称之争曾经给我留下不良的记忆,[1]所以我一直认为在这类问题上人们不必太过较真,保留适度的模糊并无不好。具体来说,我们不妨把“证据学”和“证据法学”视为两个可以相通的概念,喜欢“证据学”的就用“证据学”,喜欢“证据法学”的就用“证据法学”;或者在有些语境下使用“证据学”,在有些语境下使用“证据法学”。这些用法都无可厚非,学者们不必去为此争个你对我错甚至你死我活。 诚然,严格地说,这两个概念还是有所区别的。顾名思义,证据学是关于证据的科学或学】司;证据法学是关于证据法的科学或学问,或者说,是关于证据的法律科学或学问。由此可见,证据学应该是证据法学的上位概念,证据学可以包括证据法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曾经说过,证据学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证据法学、证据调查学和物证技术学等。其实,证据属于相当博大的科学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修养和知识积淀而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大有裨益。例如,有些学者专长于证据法律规范的研究;有些学者专长于司法证明方法的研究;有些学者专长于证据收集手段的研究;有些学者专长于证据审查规律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互进互补,相辅相成。倘若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研究的学问才有意义,那就不仅会影响学科的发展,也会让旁人觉得太“小家子气”。 另外,即使按照上述严格的意义进行划分,证据法学在证据学领域内的边界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变化性。首先,虽然司法证明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没有国界的,或者说,不同国家的人们所要研究的证据问题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不同国家的证据法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些国家制定了单独的证据法典或证据法规则,而有些国家则只在诉讼法律中做出了关于证据问题的若干规定;有些国家的证据法律规则很具体很繁杂,而有些国家的证据法律规则却很抽象很简单。如果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以法律规定为基准,那么在有些国家属于证据法学的内容在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就只能属于广义证据学的范畴了。其次,一个国家的证据法律制度也会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而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证据法学的边界划定。例如,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的证据法律制度就曾经从“法定证据制度”转化为“自由心证制度”。那么,在前一种证据制度下,证据的审查评断和采信运用等问题就都属于“证据法学”的范畴;但是在后一种证据制度下,上述问题就不能归人“证据法学”的范畴了,因为在极端的“自由心证”制度下,根本就没有“证据法”,一切与证据有关的知识都只能归入“证据学”中。由此可见,把“证据法学”和“证据学”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也是不利于本学科发展的。笔者以为,我们在这个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司法证明实践的需要,只要我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指导司法实践,那就是好的理论,至于其名叫“证据学”还是“证据法学”,其实并不重要。

    图书目录

    第一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
    第一节人类社会早期的神示证据制度…………………………………………(3)
    第二节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10)
    第三节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1)
    第四节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31)
    第二章证据法的理论基础…………………………………………………………(30)
    第一节认识论……………………………………………………………………(41)
    第二节方法论……………………………………………………………………(46)
    第三节价值论……………………………………………………………………(66)
    第三章证据法的基本原则…………………………………………………………(77)
    第一节遵守法制原则……………………………………………………………(70)
    第二节实事求是原则……………………………………………………………(82)
    第三节证据为本原则……………………………………………………………(85)
    第四节直接言词原则……………………………………………………………(87)
    第五节公平诚信原则……………………………………………………………(90)
    第六节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的原则…………………………………(95)
    第四章证据概念与证据资格………………………………………………………(100)
    第一节证据的真实观……………………………………………………………(102)
    第二节证据的定义………………………………………………………………(1091
    第三节证据的资格………………………………………………………………(115)
    第五章证据的学理分类…………………………………………………………(123)
    第一节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125)
    第二节原生证据与派生证据…………………………………………………(132)
    第三节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137)
    第四节本证与反证………………………………………………………………(144)
    第六章证据的法定形式……………………………………………………………(150)
    第一节物证………………………………………………………………………(152)
    第二节书证………………………………………………………………………(157)
    第三节视听资料…………………………………………………………………(161)
    第四节证人证言…………………………………………………………………(165)
    第五节当事人陈述………………………………………………………………(169)
    第六节鉴定结论…………………………………………………………………(177)
    第七节笔录………………………………………………………………………(181)
    第八节电子证据…………………………………………………………………(185)
    第七章司法证明的概念与对象……………………………………………………(191)
    第一节司法证明的概念………………………………………………………(193)
    第二节证明对象的概念…………………………………………………………(200)
    第三节证明对象的构成…………………………………………………………(204)
    第八章司法证明的环节……………………………………………………………(217)
    第一节取证………………………………………………………………………(219)
    第二节举证………………………………………………………………………(231)
    第三节质证………………………………………………………………………(238)
    第四节认证………………………………………………………………………(250)
    第九章司法证明的方法…………………………………-………………………(258)
    第一节司法证明方法的特点和种类……………………………………………(260)
    第二节推定与司法认知…………………………………………………………(266)
    第三节同一认定方法……………………………………………………………(275)
    第十章司法证明的责任……………………………………………………………(287)
    第一节证明责任的概念…………………………………………………………(289)
    第二节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295)
    第三节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304)
    第四节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311)
    第十一章司法证明的标准…………………………………………………………(318)
    第一节证明标准的基本范畴…………………………………………………(320)
    第二节外国的证明标准…………………………………………………………(328)
    第三节中国的证明标准…………………………………………………………(336)
    第十二章司法证明的规则…………………………………………………………(346)
    第一节证明规则的概念………………………………………………………(348)
    第二节外国的证明规则…………………………………………………………(354)
    第三节中国的证明规则…………………………………………………………(364)
    第十三章证据证明力的审查评断…………………………………………………(378)
    第一节证据证明力审查评断的一般原理………………………………………(380)
    第二节直接证据与问接证据的证明力审查评断………………………………(389)
    第三节八种法定证据的证明力审查评断………………………………………(398)
    第四节全案证据证明力的综合审查评断………………………………………(412)
    本书共有417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