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口政策理论溯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于人口问题
的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一批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医学家
提出了有计划地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等主张。其中,马寅初在其
《新人口论》中提出实行有计划地生育是控制人口最有效的办法。但
反右派运动中止了对人口理论的探索和人口政策的实施。大跃进失败
的反思和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人口增长的压力,使控制人口和计划生
育的思想得以复苏。1962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认真
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是中国政府在实际中实施人口政策的一个动员
令,在人口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革”前期,由于实施
计划生育的政治环境已不复存在,人口又处于盲目发展的状态。到
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已严重失调.
人口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1970年2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把计
划生育工作列为计划问题后,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工作又重新启动。
1973年后,国务院及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组织机构相继
成立, 同时还形成了 “晚稀少”的生育方针。至此,我国已形成了明
确而全面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
重大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及人口出生率均大幅度下
降。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虽然在提倡独生子女生育政策时
期有过反弹,但经过调整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具有相对长期
性特征的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
子;某些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生第二胎;杜绝第三胎”
为主要内容的现行人口政策。为了使现行人口政策在具体实行申能够
有法可依,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逐步
制定了地区性计划生育条例,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人口与计
的规定,笔者把全体社会成员分为城市阶层、农村阶层和流动阶层人
口。目前,城市阶层绝大多数人口对国家所提倡的晚婚晚育、少生优
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人口生育政策是支持的;农村阶
层人口绝大多数生育户的理想子女数是二个左右,并对子女的性别有
一定的选择,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夫妇希望生男孩,这与现行人口政策
有一定的差距;流动人口的理想子女数、对生育子女的性别选择与生
育的目的和动机都是介于农村阶层人口和城市阶层人口之间的。这是
由流动人口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各种人口过程和现象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之中,同时又
给予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肯定经济和社会
状况对人口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后者对前者的重
要影响。一个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人口与社会、
经济相互适应的社会。特别地,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口政策对社会
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口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一环。人口政策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并能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