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勤奋女生的随笔,记录着她在美国的一段经历。除每天学
习之外,她抓紧空余,将看到的人、经历的事、走过的地方、书上看到
的、课堂听到的、朋友谈到的,留心记录了下来.本来都是平常事,留
心观察,快笔勤记,日积月累,汇集成书。勤奋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
在这种状态下的。
本书作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的导
作者,对世界充满热情,对景物好奇,对人善良,对大自然友好。勤奋的
作者,拥有一双勤快的手,在键盘上行云流水之后,异域的人情、景物、
自然及历史,好似英国水彩画中轻快的线条和透明的色彩,跃然纸上。
作者的大眼睛,好像是一架开启的录像机,随时收录镜头前的景物。
作者灵巧的双手,已是键盘的组成部分。录像机与键盘配合,眼睛与手
连动。虽然没有速录员那样飞快,但如同一日三餐,写作也成为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状态如果连续下去,随笔式的文字,将会一本
接一本的写出来。
北大的老校长胡适先生,鼓励学者写传记,为后人研究学术史提供
方便。作者响应老校长的号召,努力写出生活多个片断。从这些自传体
的片断中,读者也可以观察美国社会的一个即时视角。这些片断,如果
连成一个长卷,可看局部,也可观全貌。
作者的写作状态,如同GOOLE或“百度”搜索网站,捕捉每一秒钟
在网络上出现的信息,也将眼前瞬息万变的景物、心理产生的评价联想、
知识与经验的比较以及感情的反映,快速录入计算机,在屏幕上融汇为
文句的浪花、段落的小河、篇章的湖泊,再汇人宽广的江河。
中国人自古有笔记文学的传统,古代许多小说、故事、传说和典故
等,都是通过笔记才得以流传。当时何人是达官显贵,后人早已记不住
了,但这些笔记的作者,今天依然在图书馆里可以相遇。这些文字的史
料价值,一点不比文学价值低。<大唐西域记》也许应是最早的游记之
一。后来,若不是元朝的周达观在1296年来到吴哥住了一年,写下了珍
贵的第一手文献《真腊风土记》,国人对这个世界闻名的古迹的了解,恐
怕要晚得多。就连当时的柬埔寨本国,也还没有对吴哥窟的文字记载。
200多年前的欧洲,也有许多游记大师,他们是文学家,也是随笔高
手。比如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掠影集,与其说是对
欧美景物与人的记述,不如说是他文笔技巧的展示。但是,比起我们的
老祖宗,还是中国的作家更加注意自然景物描写,留下读者自己的想像
空间。
近几年来,中国人出国的越来越多,写欧美随笔的也越来越多。其
中,林达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给人印象较深。林达不仅在美国游走,还
有林达式的阅读和思考。林达不露真名,也不露相,其神秘感耐人琢磨。
本书的作者与林达不同,她更年轻,表达更直接,更带有当下青年人的
勇气与自信,形成另一种新人的新风格。
本书的作者,不是文学家,是法律工作者。写作是在她法律工作之
余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拥有文学写作的欲望,也有这种能力,但不可
能有大块时间投入,只能抓紧余暇而为之。少睡,少玩,少闲聊,不浪
费一寸光阴。作者既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又不乏随笔创作的激情。她
将学习专业知识的勤奋,带人业余写作之中,此时,写作如同行云流水,
源源不断,才情似燃香扶琴,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作者还年轻,观察人与景物认真而细腻。作者心地善良,在她的眼
里,宁愿看到更多的美好,也更愿意叙述的故事优雅。随着年龄增长,
作者也许会更多一些批评?多一些反思?现在她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
将来她的作品,会更多地引入深思,震撼人们的心灵。
这本作品集,不仅展现她在外国的见闻,更让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十
二分勤奋,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状态,一发不可收拾的文字热情。在作
者勤奋和热情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她的一种信念:写作对于她的生活,
如同鱼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一样。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