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为什么是美国
    编号:31157
    书名:为什么是美国
    作者:爱岑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入库时间:2007-10-12
    定价:23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勤奋女生的随笔,记录着她在美国的一段经历。除每天学
    习之外,她抓紧空余,将看到的人、经历的事、走过的地方、书上看到
    的、课堂听到的、朋友谈到的,留心记录了下来.本来都是平常事,留
    心观察,快笔勤记,日积月累,汇集成书。勤奋是一种生活状态。生活
    在这种状态下的。
    本书作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期间的导
    作者,对世界充满热情,对景物好奇,对人善良,对大自然友好。勤奋的
    作者,拥有一双勤快的手,在键盘上行云流水之后,异域的人情、景物、
    自然及历史,好似英国水彩画中轻快的线条和透明的色彩,跃然纸上。
    作者的大眼睛,好像是一架开启的录像机,随时收录镜头前的景物。
    作者灵巧的双手,已是键盘的组成部分。录像机与键盘配合,眼睛与手
    连动。虽然没有速录员那样飞快,但如同一日三餐,写作也成为日常生
    活的一部分。作者的写作状态如果连续下去,随笔式的文字,将会一本
    接一本的写出来。
    北大的老校长胡适先生,鼓励学者写传记,为后人研究学术史提供
    方便。作者响应老校长的号召,努力写出生活多个片断。从这些自传体
    的片断中,读者也可以观察美国社会的一个即时视角。这些片断,如果
    连成一个长卷,可看局部,也可观全貌。
    作者的写作状态,如同GOOLE或“百度”搜索网站,捕捉每一秒钟
    在网络上出现的信息,也将眼前瞬息万变的景物、心理产生的评价联想、
    知识与经验的比较以及感情的反映,快速录入计算机,在屏幕上融汇为
    文句的浪花、段落的小河、篇章的湖泊,再汇人宽广的江河。
    中国人自古有笔记文学的传统,古代许多小说、故事、传说和典故
    等,都是通过笔记才得以流传。当时何人是达官显贵,后人早已记不住
    了,但这些笔记的作者,今天依然在图书馆里可以相遇。这些文字的史
    料价值,一点不比文学价值低。<大唐西域记》也许应是最早的游记之
    一。后来,若不是元朝的周达观在1296年来到吴哥住了一年,写下了珍
    贵的第一手文献《真腊风土记》,国人对这个世界闻名的古迹的了解,恐
    怕要晚得多。就连当时的柬埔寨本国,也还没有对吴哥窟的文字记载。
    200多年前的欧洲,也有许多游记大师,他们是文学家,也是随笔高
    手。比如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亨利.詹姆斯的欧美掠影集,与其说是对
    欧美景物与人的记述,不如说是他文笔技巧的展示。但是,比起我们的
    老祖宗,还是中国的作家更加注意自然景物描写,留下读者自己的想像
    空间。
    近几年来,中国人出国的越来越多,写欧美随笔的也越来越多。其
    中,林达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给人印象较深。林达不仅在美国游走,还
    有林达式的阅读和思考。林达不露真名,也不露相,其神秘感耐人琢磨。
    本书的作者与林达不同,她更年轻,表达更直接,更带有当下青年人的
    勇气与自信,形成另一种新人的新风格。
    本书的作者,不是文学家,是法律工作者。写作是在她法律工作之
    余的一种生活方式。作者拥有文学写作的欲望,也有这种能力,但不可
    能有大块时间投入,只能抓紧余暇而为之。少睡,少玩,少闲聊,不浪
    费一寸光阴。作者既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又不乏随笔创作的激情。她
    将学习专业知识的勤奋,带人业余写作之中,此时,写作如同行云流水,
    源源不断,才情似燃香扶琴,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作者还年轻,观察人与景物认真而细腻。作者心地善良,在她的眼
    里,宁愿看到更多的美好,也更愿意叙述的故事优雅。随着年龄增长,
    作者也许会更多一些批评?多一些反思?现在她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
    将来她的作品,会更多地引入深思,震撼人们的心灵。
    这本作品集,不仅展现她在外国的见闻,更让人们看到的是她的十
    二分勤奋,一种欲罢不能的写作状态,一发不可收拾的文字热情。在作
    者勤奋和热情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她的一种信念:写作对于她的生活,
    如同鱼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一样。


    图书目录

    序一:勤奋的笔迹/1
    序二:攀登者的咏唱/4
    序三:帮助你回答/6
    前言:问题/1
    Part1 经济龙头纽约
    人在旅途/4
    一、商业晴雨表/22
    二、百老汇的魅力/24
    三、自由与热爱/26
    四、美国精神的发射台/29
    尾声:人民的广场/31
    一、闹中取静/33
    二、美国第一个“公”园/34
    三、都市里的童话/36
    四、人与自然/38
    一、牛气冲天/40
    二、华尔街11号一纽约证券交易所/42
    三、百岁老街/43
    尾声:他山之石/48
    一、家在自由岛/50
    二、来自法国的礼物/52
    三、自由女神的火炬/55
    尾声:继续走/57
    Part2 纽约与世界
    一、世界大战与联合国/61
    二、为中国做广告/65
    一、闹市里的圣殿/69
    二、刻在石棺盖上的笑容/71
    三、情人的信物/73
    四、故乡,在异乡/76
    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78
    尾声:人类的脚印/80
    一、世贸大楼被撞/85
    二、灾难与我的距离/87
    三、9.11之后的纽约/90
    四、世界是个家庭/93
    尾声:未必是坏事/95
    Part3 聚焦美国总统
    乔治.华盛顿与弗农山庄/98
    一、白宫对你敞开门/116
    二、美国第一人/122
    三、能用“伟大”形容的总统/127
    四、当总统犯了错/131
    五、人民的声音/135
    尾声:真正的主人/138
    一、来自布什总统的生日祝福/141
    二、写信给总统先生/142
    三、我的笔友是总统/144
    四、大总统和小小孩/146
    尾声:理直气壮的“小”人物/147
    一、唯一不需要执照的职业/150
    二、混进白宫的高尔夫球手/151
    三、糗事一箩筐/153
    尾声:谁是赢家/155
    一、饥饿的狮子一白宮记者/156
    二、最让总统们头痛的“雄”狮/158
    三、狮子的饲养员一白宫发言人//6
    四、狮子的主人一美国人民/164
    Part4 政治舵手华盛顿
    一、独特的两院制结构/170
    二、阳光下的国会活动/172
    三、国会的监督权/174
    四、国会的调查权/180
    尾声:神圣的使者/183
    一、摄像机架到了国会/186
    二、帮助你在场/189
    三、第四种权力/192
    一、四十年前那道火焰/197
    二、司法定调:言论自由最高/199
    三、立法反击:《国旗保护法》和宪法修正案/202
    四、珍贵的一票/205
    Part5 历史重镇费城
    一、为寻爱而建/210
    二、让历史告诉未来/213
    三、在文化的海洋里/221
    四、海纳百川/227
    尾声:让爱伴你远行/230
    一、到牧师家做客/231
    二、火鸡大餐/233
    三、灵魂深处的感谢/234
    四、每一颗星都是一个高贵灵魂/239
    五、马蹄声声/240
    尾声:感谢的理由/242
    一、夕阳下的笑容/244
    二、市长走过来/246
    三、全民大游行/247
    四、做梦也没有想到/250
    五、爱上这个夜晚/252
    Part6 波士顿秋思
    一间小小木屋/254
    一、彩色的海洋/260
    二、与山和水对话/261
    三、和秋叶一起跳舞/263
    四、美的本质/265
    Part7 芝加哥一瞥
    一、月光下的灯田/267
    二、湖边风城/269
    三、建筑是城市的名片/271
    四、芝加哥水塔/274
    Part8 西海岸巡字L
    一、木桶玄机/277
    二、百岁的孩子/282
    三、在山之巅/288
    一、战争的胜利者和建设的胜利者/293
    二、美国第二大城市/295
    三、差异与统一/296
    尾声:梦想和现实拥抱/299
    Part9 有意思的美国特色
    浅薄的快乐/301
    一、春日里的一首小诗/309
    二、读书是一种习惯/311
    三、生命在于运动/313
    尾声:一个国家的文明/315
    一、地铁与文化、法律/317
    二、地铁站里的流浪艺术家/320
    Part10 总是爱着中国
    一、飞越大洋的鸽子/324
    二、你爱国家,国家爱你吗?/327
    三、停在异乡的鸽子/329
    四、根在何方/333
    尾声:孩子,我们去看鸽子/335
    后记:只是自言自语/339
    本书共有347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