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信集
    编号:30418
    书名: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信集
    作者:恩伯莱编
    出版社:华东师大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入库时间:2007-8-27
    定价:39.8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作为思想家都充满魅力,他们身上有不
    少相同的地方,让人抑止不住要把这两位哲人拿来比较一
    番一一可是,这两人的思想又显得非常不同,分歧巨大,又使得
    任何想要做一番比较的人感到棘手得很。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都是犹太裔,都在德语国家长大和接受
    高等教育,二战前先后从德国和奥地利流亡美国,随后在这个新
    大陆的学界崭露头角,又碰巧都搞政治哲学:施特劳斯基于
    1949年在芝大的讲座而写成的《自然权利与历史》和沃格林基
    于1951年同样在芝大的讲座而写成的《新政治科学》,也都成为
    各自思想成熟的标志。两人的思想出发点可以说都是对现代性
    的哲学批判,而且也都从思想史人手一一尼采的现代性批判已
    然清楚指明:西方的现代性痼疾病人膏肓,没有对整个西方思想
    史的通盘把握同时又对好些关键性的细部了如指掌,就不可能
    成为一个有资格给现代性把脉看病的良医一一20世纪以后,思
    想大家必定显身为思想史大家。无论对整个西方思想史脉络的
    把握还是对各个细部的深入理解,施特劳斯和沃格林都显出敏
    锐的思考眼光和深厚的学问功夫一一尽管两人对细部的掌握各
    有偏重、对整个西方思想史脉络的把握更是南辕北辙……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把施特劳斯与沃格林作对比
    观.对于我们深入西方思想史问题的纵深非常有吸引力。可是,
    要做这种对比谈何容易!因为,需要对比的不是两人的
    “同”一一这方面几句话就可以说完,而是两人的“异” 要把
    这方面说清楚,我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世代,而且能否想
    清楚和说清楚,还不一定。
    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公开论争,仅见于沃格林给施特劳斯
    《论僭政》写的书评和施特劳斯在《论僭政》增订版中的简短回
    应。因此,两人通信的刊布对于我们作对比观照意义重大
    从通信中可以看到,两人原来并非老朋友,而是到美国后在学术
    交往中才相互结识(写信都很客套)。随后,两人之间有过一段
    时间的思想交流 从两人一生的角度看,这段时间非常短暂,
    似乎双方都想说服对方,最终不了了之。施特劳斯显得率先放
    弃说服或交流的意愿,两人的交往日益疏淡,最后干脆差不多没
    往来……
    这倒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在真正的思想家之间,任何相互
    之间的说服可能都会以徒劳告终,重要的是看清楚对方的立场,
    从而进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立场。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便在于:他
    们两人看清楚了对方的立场吗?如果看清了,双方各自是怎样
    看的?如果没看清,又是怎样没有看清?倘若仅有一方看清了
    对方,而另一方并没有看清对方,那么,看清和没有看清的是哪
    一方……凡此种种都引人兴味。
    如果要从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对比中有所收获,应该从哪
    个问题位置入手?
    《信仰与政治哲学: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一书的编者
    似乎已经为我们提示了论题位置:沃格林与施特劳斯的差异,就
    是信仰与政治哲学的差异一 换言之,沃格林一生中的主要著
    述看起来是在搞政治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信仰的哲学表白。
    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
    施特劳斯与沃格林的通信,第二部分由两人的各两篇论文构成,
    第三部分是两人在美国的后学们对两人分歧的思考。不知道是
    有意还是无意,第二部分的四篇论文的编排是这样的:沃格林的
    两篇文章被编排在施特劳斯两篇文章的中间,好像处于受到夹
    击的位置。仅从文章标题来看,施特劳斯的两篇文章就像是对
    沃格林的两个论题的尖锐挑战 或者说,开始是提醒……然
    后是批判。
    这两个勤勉的思想者虽然擦肩而过,却向我们透露出不少
    重要的思想史线索。西方思想很早一 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蛰伏
    着危机,而危机的根源就在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古代希腊的城
    邦制度毁灭以后,哲学并没有随之入土,而是随着希腊化进入了
    犹太教、基督教,中古前期又进入伊斯兰教;到了近现代的西方,
    则形成了基督教哲学,麻烦的现代性问题似乎就是从这种哲学
    中生发出来的……当哲学进入最后一个古老的文明宗教一 儒
    教时,现代性问题已然成为痼疾。反过来看,汉语思想倘若不突
    破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视界,深入到西方思想的原始冲突中去,就
    没有可能把自身面临的问题思考得桶底脱落一一犹太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如何应对哲学的登堂入室甚至入室操戈,恐怕才为
    儒学如何应对自身的困境提供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1958年,沃格林从美国返回欧洲,在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执
    教,建立并主持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研究所“(Institut fur Poli-
    tische Wissenschaft)达十年之久 令人费解的是,在战后的
    德语哲学界,沃格林几乎没有留下影响的痕迹。退休以后,沃格
    林又回到美国,继续据说因建立“政治学研究所”而耽搁下来的
    《秩序与历史》后两卷的写作(参见Peter J.Opitz为沃格林的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1989]所写的德译本导言
    [1994])。沃格林1938年到美国,1942年就在美国Baton的
    University。{I.ouisiana找到了教职一一就学界的外在名声而
    言,沃格林似乎比施特劳斯要大得多(差不多二十年前,国朝学
    界已经有人撰文介绍沃格林和他的<<新政治科学》,见《国外政治
    学))1987年第3期),却未能像施特劳斯那样,教出一帮出色的
    弟子,从根本上修理了美国高等教育中最为核心的要件,其历史
    意义至深致远 施特劳斯做到这一点,靠的不是创办“研究
    所”或“研究中心”,而是单枪匹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教书,
    带领一届又一届学生老老实实、一本一本地读我们自以为耳熟
    能详的古典名著。
    1998年笔者着手组译本书,何子建译出施特劳斯的《雅典
    与耶路撒冷》和阿尔提泽的文章、林国荣译出<<神学与哲学的相
    互关系》,随后刊于笔者当时主编的《道风》学刊。何子建因博士
    课程太忙不能继续翻译,由张新樟博士接手,译出了书信全文
    (书信编排按施特劳斯的生命时段分期,以便与施特劳斯通信集
    (《回归古典政治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对应,便于读
    者对勘;随后张新樟博士因去德国做博士后研究,译稿又搁下
    来……直到去年,谢华育接手译出余下的全部篇章,并校订了书
    信部分,全书翻译终于完成一一可谓好事多磨。

    图书目录

    中译本前言/1
    英译本前言/5
    第一编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集(1934一1964)
    l.沃格林致施特劳斯(伦敦,1934年l。月2日)/3
    2.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月19日)/4
    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1月24日)/5
    4.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2年12月9日)/8
    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2年12月20日)/12
    6.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2月13曰)/14
    7.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3年2月20日)/16
    附《上帝的子民》提纲/17
    8.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2月25日)/19
    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3年5月9日)/20
    l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3年9月26日)/24
    附沃格林致许茨的信:评胡塞尔/25
    1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1943年10月11日)/46
    1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4年6月7曰)/48
    1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5年4月21日)/50
    14.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6年lO月16日)/51
    1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7年11月11曰)/53
    16.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8年3月18日)/55
    17.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8年5月27日)/57
    附施特劳斯对沃格林的(科学主义的起源>的
    评论/58
    18.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8年6月12曰)/60
    19.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8年10月11日)/62
    2O.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9年1月14日)/63
    附沃格林评施特劳斯的《论僭政》及施特劳斯的
    回包/64
    2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纽约,1949年1月21日)/81
    2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49年3月12日)/82
    2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3月工7日)/83
    24.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49年3月22日)/84
    2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4月15曰)/86
    26.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49年12月工7日)/88
    27.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0年1月2日)/90
    28.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3月14曰)/92
    2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4月工。日)/94
    3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0年4月18日)/95
    3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8月8日)/98
    3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0年8月21曰)/100
    3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8月25日)/101
    34.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0年12月4日)/103
    35.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0年12月l0日)/106
    36.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1年2月21日)/110
    37.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1年2月25日)/111
    38.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1年4月22日)/114
    3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1年6月4日)/125
    4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 S.U,1952年8月5日)/130
    41.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3年4月2。日)/131
    4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3年4月15日[未
    发?])/133
    43.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3年4月29日)/138
    44.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53年5月22曰)/140
    45.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3年6月l。日)/143
    46.施特劳斯致沃格林(伯克利,1953年6月23曰)/145
    47.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6年6月3日)/146
    48.沃格林致施特劳斯(L.S.U,1958年1月24日)/147
    49.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60年2月11日)/148
    50.沃格林致施特劳斯(慕尼黑[?]1960年2月15日)/149
    51.施特劳斯致沃格林(芝加哥,1960年2月22日)/150
    52.沃格林致施特劳斯(斯坦福,1964年9月7日)/151
    第二编论文选
    施特劳斯耶路撒冷与雅典:一些初步的思考/155
    沃格林 福音与文化/193
    沃格林 不朽:体验与符号/247
    施特劳斯神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301
    第三编评论
    怀泽 作为探寻和回答的理性和启示
    …比较沃格林和施特劳斯/323
    伽达默尔批判声中的哲学思考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论沟通和科学/339
    罗森 政治学或是超越?回应历史主义/353
    阿尔蒂泽施特劳斯和沃格林在神学上的矛盾/361
    富勒 哲学、信仰和进步的问题/374
    桑多茨 中世纪的理性主义还是神秘主义哲学?
    一一对施特劳斯和沃格林通信的思考/395
    潘格尔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眼中的柏拉图政治哲学./424
    沃尔什 施特劳斯和沃格林思想中理性与启示的紧张关
    系/459
    译后记/483
    本书共有483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