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
    编号:30371
    书名: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
    作者:詹昊著
    出版社:中国法制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入库时间:2007-8-21
    定价:24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保险市场亦随之日益扩展,相关的
    经济、法律、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
    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保险市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
    人、受益人等各类主体的切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
    关系到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以及政府规制的其他诸多目标的实现。要促
    进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以有效保护
    各类主体的利益,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保险市场秩
    序。而要对保险市场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则离不开诸多法律的协调配
    合,尤其离不开经济法的有效调整。据此,从经济法的视角,对保险市
    场的法律规制问题展开分析研讨,无疑非常必要。于是,便有了大家看
    到的《保险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分析》一书。
    纵览全书,该书有以下方面值得强调:
    首先,研究内容很有新意。目前,国内法学界对于保险市场规制问
    题关注不够,而对于其它金融领域,如证券市场、银行业、信托业、期
    货市场等,则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这或许是保险市场迄今尚未发生大的
    危机,而其它领域或多或少都曾被“治理整顿”过的缘故。但事实上,
    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所带来的问题亦层出不穷。如诚信缺失、 “重大疾
    病保险”风波、对于“交强险”的质疑等等,都曾引起过社会广泛关
    注,研究这些问题颇有现实意义。
    其次,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在法学界,不少研究者都认为保险法是
    民商法的组成部分, 因而从民商法的视角展开研究较多。但事实上,即
    使在形式意义的保险法中,也包含有大量的经济法规范,但从经济法的
    视角所展开的研究却微乎其微。因此,该书能够从经济法的视角去剖析
    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问题,视角较为独特。书中从保险市场参与的团体
    性、保险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保险交易当事人利益的非对抗性出
    发,认为保险市场的规制应当强调社会公益的保护,应当关注保险产品
    的外部效应等问题,都很有新意,同经济法的理论甚为相合。
    再次,研究路径较为可取。如何将经济法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有机
    结合起来,一直是经济法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路径问题。该书较好地解
    决了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脱节的问题,抓住了保险市场之中的一些热点
    问题和局部领域的市场失衡现象,运用经济法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
    析。例如,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盈利性、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以及从分
    业规制到混业规制的过渡困难等问题,作者运用了市场规制的一般理论
    (如系统规制理论)和保险市场法律规制的特殊理论(如最大诚信原
    则),指出了现存规制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合理的保险市场规制法理念、
    原则等,这种把具体问题与具体理论相结合的路径是较为可取的,避免
    了理论研究的泛化和空洞。
    上述几点,只是“不难得见”的几个基本方面,相信读者方家的细
    心研读,会有各自更多的心得。该书的作者詹吴,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
    生,他学习非常勤奋,酷爱读书,潜心研习,笔耕不辍。在北大读博期
    间,曾发表论文多篇,尤以保险法等领域的研究见长。基于自己的不懈
    努力,詹吴提前一年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且,答辩委员会的多位老
    师都认为其论文是该年度最优秀的一篇。经过作者的进一步精心琢磨,
    这篇博士论文已经成了各位读者现在正在阅读的一本专著。
    应当承认,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对此进行系
    统的经济法分析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因而书中有些观点肯定尚待推敲或
    商榷,有些研究可能随着制度实践的发展,也可能会不合时宜,这在法
    学研究方面都是不可避免的。希望读者方家能够不断地关注和指出这些
    问题,与作者一道,不断去分析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以共同促进我
    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写作背景…………………………………………………………1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要作用 ………………………………1
    (二)保险市场中的无序与失灵现象…………………………2
    (三)规制现状亟须改进………………………………………4
    (四)传统规制理论不敷使用…………………………………5
    二、问题的提出………………………………………………………8
    三、研究方法……………………………………………………………14
    (一)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14
    (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18
    (三)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19
    四、范畴界定………………………………………………………21
    五、保险市场规制概要……………………………………………24
    (一)保险市场规制主体………………………………………24
    (二)保险市场规制客体………………………………………26
    (三)保险市场规制的內容……………………………………27
    (四)保险市场规制的实施方法………………………………29
    (五)保险市场规制的理念……………………………………31
    (六)世界保险市场主要规制模式……………………………32
    六、结构安排………………………………………………………34
    第一章传统市场规制理论研究………………………41
    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分析………………………………………4P
    (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理论內涵及发展历程……………4P
    (二)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市场失灵……………………………45
    (三)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范式危机…………………………47
    (四)公共利益规制理论的启示:规制的原因与出发
    本位………………………………………………………49
    二、利益集团规制理论分析………………………………………51
    (一)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內容与起源………………………5P
    (二)规制俘获理论:应该规制规制者………………………52
    (三)规制经济理论:供需均衡方法的引入…………………55
    (四)新规制经济理论:从“创租”到“抽租” …………57
    (五)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的启示:有限政府的建立…………58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分析…………………………………………60
    (一)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內涵与发展…………………………60
    (二)激励性规制理论设计申的考虑因素……………………61
    (三)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实践价值……………………………62
    (四)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局限性:模型繁琐及对多层
    代理关系的忽略…………………………………………64
    (五)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启示:规制与激励的结合…………65
    四、监管型政府理论与不完备法律理论分析……………………66
    (一)监管型政府理论的內容及评价…………………………66
    (二)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内容及评价…………………………68
    (三)监管型政府理论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启示:
    规制效率…………………………………………………69
    五、我国保险市场规制的制度缺陷与理论不足…………………71
    (一)制度缺陷…………………………………………………71
    (二)构建适应中国保险市场现状的规制理论………………75
    第二章 保险市场规制与经济法视角的契合……………80
    一、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发韧与超越……………………………80
    (一)经济法的发韧与勃兴……………………………………80
    (二)经济法的超越与特色……………………………………83
    二、保险市场运作的特殊机制与公共利益本位…………………93
    (一)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大数法則、概率论的运用…………93
    (二)大数法則申的社会公共利益本位………………………96
    三、保险市场利益共生性原理……………………………………98
    (一)费率厘定中的逆向选择…………………………………98
    (二)投保之后的道德风险…………………………………100
    (三)保险市场利益共生体…………………………………101
    四、保险市场的多重职能与国家的作用…………………………103
    (一)保险职能的各学说争议………………………………103
    (二)保险在现代社会中的多种职能………………………104
    第三章 准公共产品理论与强制责任险规制……………109
    一、机动车强制保险的内容、发展趋势及争论…………………109
    (一)世界上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及保险的发展趋势……109
    (二)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规定
    及特征…………………………………………………113
    二、准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中的“交强险” ……………………117
    (一)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与供应者……117
    (二)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125
    (三)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评价标准………………………129
    三、机动车强制保险市场的法律规制分析………………………132
    (一)赔偿中的无过错责任…………………………………132
    (二)不同经营模式的选择…………………………………139
    (三)对于保险公司经营原则的规制………………………144
    (四)关于保障范围的争议…………………………………146
    第四章保险混业经营与规制变革………………………149
    一、保险经营体制变迁的历史回顾………………………………149
    (一)国际金融业经营体制变化……………………………149
    (二)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历史变化………………………151
    (三)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尝试……………………………152
    二、中国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创新的原因分析……………………156
    (一)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156
    (二)促成保险混业经营的內在原因………………………158
    三、当前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制度缺陷……………………………160
    (一)银保契约式合作申的困境……………………………160
    (二)金融集团经营中的问題………………………………162
    (三)对分业经营的路径依赖………………………………164
    四、保险市场规制立法的回应性与模式选择……………………168
    (一)经济法立法中的经验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168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不同路径……172
    (三)两种立法理性主义与两种制度变迁模型的启示……176
    (四)保险市场规制立法的回应性…………………………180
    第五章保险资金运用的系统规制………………………184
    一、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及问题……………………………………184
    (一)保险资金的构成及作用………………………………184
    (二)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186
    (三)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问题………………………189
    二、保险资金运用规制的沿革以及现存缺陷……………………192
    (一)我国对于保险资金运用规制的历史…………………192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规制中的制度缺陷………………193
    三、保险规制与保险生态系统……………………………………197
    (一) 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基本原理……………………197
    (二)保险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內涵…………………………199
    (三)保险生态系统与系统分析理论………………………202
    (四)对保险资金规制的生态系统分析……………………204
    第六章对保险业诚信缺失的规制………………………219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219
    (一)中国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219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与批判………………………222
    (三)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诚信…………………………224
    (四)福山的信任理论及启示………………………………228
    二、诚信缺失规制的经济学分析…………………………………231
    (一)博弈次数对诚信的制约………………………………231
    (二)产权界定带来的规制功能……………………………236
    (三)保险公司的形象差异化与评级制度…………………239
    三、最大诚信原则与诚信缺失的法律规制………………………243
    (一)诚信原则在民法体系中的演进………………………243
    (二)最大诚信原則的来源、作用、制度…………………249
    (三)最大诚信原則对诚信原則的超越……………………256
    (四)保险条款通俗化一一最大诚信原則規制的范例……261
    第七章构建合理、有效的保险市场规制法律体系……264
    一、保险市场规制的法理念………………………………………264
    (一)公平发展的法理念…………………………………………266
    (二)协调均衡的法理念……………………………………276
    二、保险市场规制原则的提出……………………………………282
    (一)审慎原则………………………………………………283
    (二)合法性原则……………………………………………291
    (三)效益原则………………………………………………302
    结 语………………………………………………………………312
    参考文献………………………………………………………………315
    后 记………………………………………………………………322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