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本书问世时,作为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同事,我和老
蒋认识已六年多了。
庄子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乘万物以游心”,忘记自
己,逍遥子天地间。老蒋当然不是庄周,但作为一个英语教
育工作者,在语言教学天地里,老蒋已然做到了超脱,甚至
是霸气,他的专业水准和为师之道左右着周围的同行,其中
也包括我。
中国的教师太多,而好老师,平心而论,九牛一毛。新
东方学校是一个“人精”出没的地方,这里集中了中国最具
前沿嗅觉的教学精英,教师们嬉笑怒骂间引领着中国语言教
学的时尚,而老蒋在这些人中看上去毫不扎眼,谦逊,随
和,不修边幅。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在课堂上判若两
人,讲台上的他严谨之外挥洒激情,狂放而不羁,把玩学生
心理如庖丁解牛般,颇有杜甫笔下“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神
采。当然,下课之后他马上又恢复到平曰生活里标准知识分
子的“蔫萝卜”精神状态。
客观地说,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教育界,在这个经济转型
的年代难免出现浮躁心态,而老蒋的严谨和敬业在这种大趋
势下基本上让他成了一个另类。不善照顾自己的老蒋经常会
为几个萍水相逢的学生的学业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甚至闹出
胃病,以致我时常笑他生活不能自理。但玩笑之余更多的是
出于对这种专业和职业态度的一种敬畏,因为我深信,专注
的力量是可十白的,积累的必然就是爆发。也许有些教育王作
者还在苟且重复相同的内容,而老蒋已经悄然走在了英语教
育的最前沿。
当然老蒋也有他不能免俗的地方,他的教学和研究内
容,除了基础英语外,更多的是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
MBA联考之类能够决定绝大多数中国考生命运的标准化考
试。而让我肃然起敬的是,老蒋在这个并不人性的大环境
下,耕耘出了属于蒋氏的一片自留地,坚持着“以无间入有隙”的学习理念,倡导的是以
强大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中破所有应试瓶颈,这和我个人推崇的应试方法不谋而合。新东方
的多年教学,我让数万学生学会了看清一点: “对付一门考试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的水平
凌驾于考试之上”。
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学会了投机,考研人士也不例外。在课堂上苦苦追问应试
技巧的学员大有人在,怨妇般痛骂考试制度的人比比皆是,但愤慨郁闷之余发现该解决的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环境或改变环境,那就应该奸
奸地学会怎样适应环境。我并不排除用技巧去获得一些既得的分数,但这绝不是一条大
道,多数人在学会雕虫小技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沌,混沌之中,新东方出了个蒋老师,领导
学子得“解放”。这本关于考研英语翻译的小册子,正是我所盼望的,运筹子真题之中,
决胜于考研沙场。
中国考生历来崇尚题海战术,我也从不否认量变带来的质变。不做题,是考不出好成
绩的。然而,这种苦行僧式的盲目做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实在是有待推敲。其一,
题目质量值得商榷。很多模拟题型是东施效颦,不加选择,吃多了是要闹肚子的。其二,
很多考生抱怨真题数量太少。这里我要特别提醒的是,并不是真题太少,而是大家不知道
怎样去利用真题。一道真题,我们从中能够获取的营养其实很多,而如果只是像猪八戒吃
人参果那般囫囵吞枣,恐十白结局只能是为当时自己的不懂得珍惜而扼腕悔十艮了。
早年间考GMAT时,我曾经有过背语法真题而令多数同学不解的举动。为什么?因
为我从这些晦涩文字中发现了英文正规文体的proper w。rding(意为“得体的行文”),并
且这些行文标准从来没有哪位老师教过我,没有哪本语法书会提及,关键的是,它们很容
易类型化且重复性极强。我们经常抱怨,即便拥有海量词汇,也看不懂文章,理解不了句
子。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熟悉英文的表达习惯,我们对不熟悉的东西无论是感性上还是理
性上都是排斥的。从不熟悉到熟悉,其实只有一层窗户纸。静下心来分析一番,让中国人
头疼的句型无非是有数的几种,当我们把这几种类型一一拎出,逐个吃透,重复乃至于变
成一种习惯之后,英文考试岂需要什么花哨技巧去应对?
这本书在素材上并不出奇,无非是历年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出现的90个句子翻译
真题,但精到的拆解,以及拆解之后提升的高度竟给我带来了一丝感动。作为一个混迹于
教育培训0领域多年的自由知识分子,我知道能给我感动的,一定是品质。真题是最地道
的,对真题的充分解构才是康庄之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同类书籍里,我坚信这本集老
蒋多年教学之大成的小册子,在复习方法和语言精准度上定会是权威。细细品味,专注子
其中,只要数十天的时间,无论是翻译还是阅读,蒋老师将带你考研迷途中峰回路转,拨
云见曰。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