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
    编号:29559
    书名: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
    作者:房保国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5月
    入库时间:2007-6-11
    定价:33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刑事程序法视野中的被害人问题,全书立论新颖,论证有力,体系完整,条理清楚。作者以犯罪的私人侵权性特征和被害人的复仇与赔偿心理为线索,对被害人程序保护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新的犯罪观,分析了被害人复仇与赔偿心理对刑事司法的影响,明确提出了“四方诉讼构造”的理念,阐述了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论文接着从公诉程序、自诉程序、附带民事诉讼、国家补偿等程序视角对被害人展开了深入探讨,最后研究了当前刑事司法的最新动向,即恢复性司法与我国刑事和解程序对被害人保护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书能从中国的问题入手,提出中国的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这是一部我国被害人研究问题上的力作。

    图书目录

    序言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l
    (一)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的紧迫性/l
    (二)中国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得失/6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被害人权利保护理论体系的建立/9
    第一章 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理论基础/13
    一、犯罪与侵权:从被害人视角对传统犯罪观念的反思/13
    (一)犯罪的概念:回归私人侵权性/14
    (二)犯罪的本质:权利侵害说的现代意义/19
    (三)刑罚的根据:报应刑的弥补/26
    (四)被害人在量刑中的作用/30
    (五)国家的双重角色/33
    二、复仇与赔偿: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心理基础/37
    (一)问题的提出/37
    (二)被害人复仇与赔偿心理的形成机制/39
    (三)被害人复仇心理在刑事司法中的实现/45
    (四)被害人获得赔偿心理在刑事司法中的落实/53
    (五)被害人复仇与赔偿心理的关系/56
    (六)被害人复仇与赔偿心理的异化/58
    三、相关刑事司法理念的重构/62
    (一)一种新犯罪观的确立/62
    (二)对“先刑后民”原则的反思/65
    (三)刑法的私法化/68
    (四)“报应性司法”的现代命运/70
    (五)走向“补偿正义”的刑事司法/78
    四、小结/82
    第二章 从“三方构造”到“四方构造”—被害人与刑事诉讼模式的变革/87
    一、“三方诉讼构造”的基本缺陷/87
    (一)当事人主义国家被害人作用的忽视/88
    (二)职权主义国家中被害人保护的不足/9l
    (三)中国刑事诉讼构造中的被害人/95
    二、“四方诉讼构造”模式的构建/100
    (一)“四方诉讼构造”模式的萌芽/100
    (二)“四方诉讼构造”的理论模型/109
    (三)“四方诉讼构造”对各诉讼程序的影响/112
    (四)“四方诉讼构造”之正当性/119
    三、“四方诉讼构造”在中国的适用/126
    (一)“四方诉讼构造”在中国的适用阶段/126
    (二)“四方诉讼构造”在中国面临的障碍/133
    四、小结/140
    第三章 “四方构造”下的刑事诉讼法律关系/143
    一、被害人与警察的关系/143
    (一)被害人与警察之间的冲突/144
    (二)被害人对于侦查程序的控制力/146
    (三)被害人与警察之间关系的协调/149
    二、被害人与检察官的关系/153
    (一)问题的提出/153
    (二)被害人与检察官之间的权利冲突/157
    (三)被害人与检察官之间关系的协调/161
    三、被害人与法官的关系/164
    (一)引言/164
    (二)被害人影响陈述对法官量刑的影响/165
    (三)在中国被害人影响陈述对法官的作用/170
    四、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关系/175
    (一)“以被告人为中心”的刑事司法的反思/175
    (二)被害人权利保护对被告人权利的冲击/179
    (三)被害人权利与被告人权利之间的协调/184
    五、小结/194
    第四章 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197
    一、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反思及权利体系的重构/197
    (一)被害人当事人化的理论思考/198
    (二)被害人权利保护体系的重构/202
    二、被害人对侦查程序的参与/211
    (一)被害人向侦查人员的报案/211
    (二)被害人对于侦查机关不立案的制约/216
    (三)被害人在侦查程序中的财产恢复/221
    三、被害人对审查起诉程序的参与/225
    (一)被害人的知情权/226
    (二)被害人与检察官协商的权利/229
    (三)被害人聘请诉讼代理人的权利/231
    (四)被害人对不起诉决定的救济权利/238
    四、被害人对审判程序的参与/242
    (一)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2A2
    (二)被害人对于庭审质证程序的参与/247
    五、被害人对执行程序的参与/252
    (一)执行程序之于被害人的重要作用/252
    (二)被害人对于减刑、假释程序的参与/254
    (三)被害人对于监外执行程序的参与/256
    六、小结/257
    第五章 被害人的自诉程序保护/259
    一、自诉程序对被害人之特殊意义/259
    (一)自诉程序的建立与犯罪概念的变化/259
    (二)自诉程序与被害人复仇、赔偿心理的实现/262
    (三)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被害人自诉权/263
    二、自诉程序与公诉程序之间的关系/265
    (一)自诉权与公诉权之间的冲突/265
    (二)自诉程序与公诉程序之间的转化/267
    三、自诉程序的改造/271
    (一)自诉程序面临的困境与悖论/271
    (二)自诉程序的改革趋向/274
    (三)自诉案件的范围/277
    (四)自诉案件在程序上的特殊性/280
    四、小结/286
    第六章 被害人刑事损害赔偿制度的反思/287
    一、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模式/287
    (一)被害人获得赔偿的基本方式/288
    (二)刑事附带民诉模式之反思/291
    (三)独立民事诉讼方式之利弊/298
    (四)犯罪人偿还模式的兴起/303
    (五)被害人获,导赔偿的其他方式/304
    二、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造/307
    (一)对三个案例的分析/307
    (二)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312
    (三)构建独立的民事诉讼方式/314
    (四)影响我国刑事损害赔偿模式建立的因素/316
    三、刑事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318
    (一)刑事损害赔偿的原告范围/319
    (二)刑事损害赔偿的被告范围/326
    四、犯罪侵害的赔偿范围/335
    (一)问题的提出/335
    (二)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337
    (三)精神损害赔偿问题/341
    (四)间接损害赔偿问题/344
    (五)惩罚性赔偿问题/346
    五、小结/348
    第七章 被害人的国家补偿救济/350
    一、被害人赔偿心理的弥补——对被害人进行国家补偿的必要性/350
    (一)从马加爵等案谈起/350
    (二)国家补偿之历史演变/355
    (三)国家补偿的理论基础/36l
    二、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建立/364
    (一)当前我国有关国家补偿的试点/364
    (二)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对我国的现实意义/368
    (三)建立国家补偿制度中的若干宏观问题/371
    三、小结/378
    第八章 恢复性司法与被害人保护/379
    一、被害人在恢复性司法中的地位/379
    (一)从疏远到参与: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的基本范式/381
    (二)从复仇到和解: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390
    (三)从惩罚到归复: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的实践效果/402
    (四)正当性危机: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面临的批评与挑战/409
    (五)是发展还是夭折:被害人参与恢复性司法的几点评论/413
    二、被害人与刑事和解制度/421
    (一)我国各地刑事和解试点的基本特征/421
    (二)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地位/425
    (三)被害人刑事和解的正当性/426
    三、小结/429
    结语/431
    (一)被害人权利的未来/431
    (二)本书的主要贡献/433
    参考文献/442
    后记/448
    本书共有448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