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契约正义论(光华文丛)
    编号:28385
    书名:契约正义论(光华文丛)
    作者:胡启忠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入库时间:2007-3-20
    定价:2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在民商法领域,契约正义是契约法理论中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理论问
    题,具有契约的哲学地位。
    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契约正义探讨的先驱。他在伦理学研
    究中,不但研究了整个社会的正义问题,而且研究了契约领域的正义问题
    。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蕴涵了丰富的契约思想,书中提出了“矫
    正正义”(又称“交换正义”)理论,其中关于“自愿交换”的正义理论反
    映了其契约正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务实的罗马法学家虽然注
    重研究解决具体契约的法律问题,而不注重对于契约正义问题的一般讨论
    ,但是他们在研究解决具体契约法律问题吋,仍然具有对于契约正当性的
    考虑。契约法理论在经历了中世纪前期因为没有职业法学家阶层而归于沉
    寂的历史之后,于12世纪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其间虽然有教会契约法理沦
    和世俗契约法理沦之分,但是它们关于契约正义的理论都是对亚里士多德
    契约正义理论的脉承和发展。18、19世纪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古典契约理
    沦,其以自由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契约爪义理论仍然可以在亚里十:多德的
    契约.正义理论中找到注释。但是,古典契约正义理论仅将契约的自由正
    义限于形式正义的范围,所以引起了现代契约正义理论对其的修正。
    现代契约正义理沦仍然发端于西方,它强调契约的实质正义,在坚
    持契约自由.卜义的同时,强调对于契约的社会考虑,因而使契约正义问
    题变得复杂起来。西方的现代契约正义命题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流行的社会正义理沦的直接响应,西方学者对于现代契约厂义命题的研
    究重点并不在于全面地、系统地构造其基本理沦体系,而在于研究契约
    爪义的实现.在研究契约正义实现的问题L学者们各异其趣.其结果
    是,人们对于契约正义的理解如同对于正义的理解一样,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契约正义以一张“多变的脸”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以十分含糊
    和混乱的深刻印象。在我国,门20世纪90年代才引进“契约正义”这一
    概念,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契约正义问题的研究。但是,其研究尚处于初
    始阶段。
    无疑,现代契约止义在中外都是一个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
    题。似足,对其的研究具有相:‘j大的难度。胡启忠博上将这一学术价值
    jj研究难度均较大的课题作为其博:卜论文选题,在国内无疑是具有原创
    性与填补空白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他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强烈的
    学术责仟感、对现实的关怀精神以及迎难而l:的学术勇气。沦义写成
    后,得到厂评审专家和各答辩委员的一致好评。其后,他又在原沦文的
    基础卜精心修改,成书出版,这为契约.正义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份有价值
    的参考资料.《契约正义沦》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著作,也是一项共有较
    为深厚的学术根基的创新性成果。读者Q/以看到本书具有的如F特点:
    1.思路宽阔,内容十富。客观地讲,本书论题可以直接参考或者借
    鉴的资料并不多,加上现在的契约正义理论}‘分混乱,研究起来确有难
    度。但是,作者思路宽阔,纵贯占今,横贯中外,广纳各学科之理论,众釆
    各学者之学说.将各种纷繁的相关理沦纳入研究的视野,并进行系统梳
    理、辨析和思考,清晰地展现厂j]:义和契约j正义理论脉络,发现其问题,
    论述其得失,创造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厂契约爪义的研究内容。
    2.锐意开拓,勇于创新。本书不足附和任何一种契约正义理沦和观
    点,而是对于契约正义问题进行厂开拓性的全新研究。本书发现厂契约
    正义分析的理沦工具和逻辑起点一一价值,在此基础上:作厂三大创新努
    力:(1)新构了价值的两类序差模型(即层次序差模型和主次序差模
    型),揭示了不同价值之间和同一价值不同层而之间的冲突。(2)在两
    类序差模型的基础上创造了契约的差序正义观和差序分析原则,使契约
    的正义性分析从过去的一维分析推进到三维分析,从过去的平面分析推
    进到立休分析。这为契约正义分析创造了新的理论和实践途径。(3)初
    步建止厂以差序正义观为核心的契约正义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首先
    对于正义的一般理论作厂深化和超越忭研究,为具后的契约,正义分析奠
    定厂埋沦基础.然后,将正义的一般理沦推演展开到契约领域,建记起
    以“价值一价值序差一指导思想一基本路径一基本观念一基本原则”为
    逻辑演进的契约上义分析的差序理论框架.
    3.沦据充分,沦证有力。本书不足以某种白我假设为起点的逻辑推
    论,也不是脱离现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的主观想象或凭空杜
    撰。相反,它足以现行社会科学理沦和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崭新创造。作
    者对于现有浩瀚的相关资料具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著作旁征博引,广泛
    吸收各门社会学科之相关理沦和众多学者之学说,为其理论和观点提供
    强有力的论证支持;沦证持之右据,使文中立论都建立在翔实、可靠、充
    分的论据之上,避免厂主观、武断的学术流弊,从而使沦证具有较强的说
    服力,也使所持观点具有较高的叮信度。
    4.文笔朴实,行文严谨。本书虽然内容颇具创新,但是并无生拗晦
    涩的文笔表达。全书文风清新可读,用语朴实精当,达意明畅准确。著
    作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行文严谨。从其严密的考证与逻辑沦证和规范、
    翔实、众多的注释,读者能够感悟到著作内在的逻辑力量和作者严海的
    学术态度。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l
    第一节 契约的概念与内涵/l
    一、契约的语境/1
    二、契约的概念考释/2
    (一)中国契约概念考释/2
    (二)西方契约概念考释/5
    三、契约的基本内涵/7
    四、契约的文化内涵/8
    (一)契约的文明内涵/8
    (二)契约的进步内涵/10
    第二节 契约正义之诉求/l2
    一、社会正义诉求/12
    二、社会正义与契约正义/15
    三、中国当代社会与契约正义诉求/16
    第三节 契约正义之研究/18
    一、西方的契约正义研究/]8
    二、中国的契约正义研究/20
    三、本书的契约正义研究/22
    第二章 契约正义的理论基础/25
    第一节 价伉:正义分析的基本工具/25
    一、价值的含义/25
    (一)价值的词源与渊源/25
    (二)价值的本质与定义/29
    二、价值的特性与种类/33
    (.)价值的特性/33
    (二)价值的种类/34
    第二节 价值与正义观/41
    一、西方思想家的正义观/4Ⅱ
    (一)西方思想家关于正义的基本分歧/41
    (二)西方思想家正义观念的基本类型/44
    二、西方正义观的基本轨迹/51
    (一)古代以秩序价值为主导的自然正义观/52
    (二)近代以自由价值为基础的动态正义观/55
    (三)现代以自由价值为基础的公平正义观/56
    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57
    (一)马克思主义对厂“正义”的基本态度/57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基本观点/60
    四、中国正义观/64
    ( 一)中国语境中的正义含义/64
    ( 二)中国正义观流变/66
    第三节 正义观念之思考/70
    正义的定义/70
    (一)正义的基本面相/70
    (二)正义的定义
    二、正义的根据/76
    (一)正义的决定要素/76
    (二)正义与理性/77
    三、正义的标准与基本观念/82
    (一)正义的标准/82
    (二)正义的基本观念/86
    四、正义的分析方法/89
    (一)类型分析:传统分析法/89
    (二)差序分析:新方法构想/9l
    (三)差序分析法的理论依托/93
    第三章 契约正义的价值结构与差序分析/99
    第一节 契约正义的价值结构/99
    一、契约正义价值的局部构造/99
    (一)契约正义的价值要素结构/99
    (二)契约正义的价值层次结构/105
    二、契约正义的价值关系/106
    (一)契约正义各价值要素之局限/l06
    (二)契约正义各价值要素之冲突/114
    (三)契约正义各价值层次之局限与冲突/115
    第二节 契约正义之差序分析/116
    一、契约正义分析的困惑与启示/116
    (一)两难:契约正义分析的困惑/116
    (二)价值选择:相关理论的启示/117
    二、契约正义分析的模型基础与指导思想/122
    (一)契约正义分析的模型基础/122
    (二)差序思维:契约正义分析的指导思想/125
    三、三维差序:契约正义分析的基本路径/]30
    (一)契约正义的层次维度差序分析/130
    (二)契约正义的要素维度差序分析/13l
    (三)契约正义的综合维度差序分析/134
    四、契约正义分析的基本观念与原则/1]6
    (一)差序正义:契约正义分析的基本观念/136
    (二)差序选择:契约正义分析的基本原则/137
    第三节 契约正义与契约规则/llo
    一、契约规则的体系/1l9
    (一)契约规则体系构成的一般分析/1l9
    (二)契约规则体系的实证分析/144
    二、契约规则与契约正义/15l
    (一)契约规则的正义价值/15l
    (二)契约规则与契约正义/153
    第四章 西方契约正义理论之审视 156
    第一节 西方古代契约正义理论/l56
    一、占代希腊的契约正义理论/156
    二、占代罗马的契约正义观/159
    (一)罗马早期的契约制度与正义价值/159
    (二)诺成契约制度与正义价值门6l
    第二节 西方中世纪契约正义理论/l63
    一、西方中世纪契约理论概观/163
    (一)中世纪的契约理沦走向/163
    (二)中世纪的契约理论特点/165
    二、中世纪神学契约正义理论/168
    (一)中世纪神学契约正义理沦/168
    (二)阿奎那的契约正义理论/169
    三、中世纪世俗契约正义理论/170
    第三节 西方古典契约正义理论 172
    一、古典契约自由正义理论/172
    (一)自由正义的内涵/171
    (二)自由正义的根据/173
    二、古典契约自由正义理论的基础/l76
    (一)古典契约自由正义理沦的理论基础/176
    (二)古典契约自由正义理论的社会基础/18]
    第四节 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论,18,
    一、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论的特点与产生/183
    (一)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论的特点/183
    (二)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沦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背景/185
    (三)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论的产生/188
    (四)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沦产生的理论背景/190
    二、西方现代契约正义理沦的实现途径/203
    (一)契约自由的立法限制/203
    (二)契约自由的司法限制/205
    三、西方现代关于契约自由理论的新视点/208
    (一)契约衰落论/208
    (二)契约死亡论/2¨
    (三)契约再生论/!12
    第五节 西方契约正义理论评论/215
    一、西方契约正义理论总体评论/215
    (一)总体特点/215
    (二)发展态势/218
    二、西方近现代契约正义理论评论/220
    (一)古典契约正义理论评论/220
    (二)现代主流契约正义理论评论/222
    (三)现代非主流契约正义理论评论/225
    三、西方现代主流契约正义理论发展评估/229
    (一)西方现代主流契约正义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229
    (二)西方现代主流契约正义理论解决问题的出路/231
    第五章 中国当代契约差序正义观念及其运用/232
    第一节 中国契约正义观念回顾/232
    一、中国历史上的人性假设与契约规则构成/232
    二、中国历史上的契约正义价值观/234
    (一)新中国成江以前的契约正义价值观/234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合同法》以前的契约正义价值观/240
    第二节 中国当代契约差序正义观念之塑造/243
    一、中国当代契约规则的构成/243
    二、中国当代契约规则的正义价值/246
    (一)中国当代契约规则的价值要素/246
    (二)中国当代契约规则各价值的内部构成/256
    三、卜国当代契约差序正义观念塑造/257
    (一)中国当代的契约正义价值冲突/257
    (二)小同当代契约差序正义观塑造/258
    (三)契约差序正义观的意义/26]
    第三节 中国当代契约差序正义观之运用/264
    一、值差正义观运用解读/264
    (一)值差正义观在解决秩序与其他价值冲突中的运用/264
    (二)值差正义观在解决其他各价值之间冲突中的运用/267
    二、错差正义观运用解读/27l
    (一)错差正义观运用的理论解读/271
    (二)错差正义观念运用的实证解读/277
    三、契约差序正义观勺契约个别正义/288
    (一)绝对个别正义的困境/288
    (二)个别正义与理性态度/291
    (三)有限个别正义的法治意义/292
    结束语:归结与自省/295
    一、归结/295
    (一)奉书的基本观点/295
    (二)本书的基本结论/296
    (三)本书的主要贡献/297
    二、自省/300
    (一)本书算不上是一种成果,充其量是一种探索/300
    (二)本书中的命题可以证伪,但重要的是证实尚需继续努力/302
    参考文献/307
    后记/323
    本书共有324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