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知向谁边(张卫平闲文集)
    编号:27915
    书名:知向谁边(张卫平闲文集)
    作者:张卫平著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入库时间:2007-2-6
    定价:29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序
    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性格外向,张扬;另一类,内向,内敛。我,属于前者,且喜欢议论、评说。不仅好口头表达,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形式加以表达。有朋友认为尚欠稳重、老练,好表现。自己也知道一个人还是内向收敛得比较好,特别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尤其是在复杂的环境之中,乌龟总是躲在壳里,老虎总是藏于暗处。“沉默为金”是处世的一项铁律。但由于是性格的原因.大概是基因所致,一个人即使知道其性格缺陷,也依然没有办法克服。像我这样的人,如果一段时间里不说点实在的话,就一定觉得浑身不自在,必定是要得病的,还好由于不从政,又在相对独立的三尺讲台上,也就放任自己的性格了,虽然有时也让周围的人受不了。基于这种性格。自己除了平时会口头议论一番以外,一旦有空,也会用笔头记述一些我身边发生的事,议论评说我熟悉的人。虽然许多人对这些事的认识其实比我要有见地,更为深刻,只是不愿意发表意见而已。
    虽以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为业,但这毕竟不是自己生活的全部,生活还需要由其他非职业内容构成,要不就成了职业机器人。种植农作物的,也要栽一些小花小草,以便调节一下,主业之外总是要干点别的。以缓解职业的紧张氛围,Fl的舒马赫也要踢一踢足球。同样,在写作学术论文之外,也要写一些不那么“严谨”、“严肃”的文章,予以调剂,老是产出一些“严谨”和“严肃”的学术论文是很累的。这本集子中关于法学圈内的事与人的闲文大概就像庭院里的小花小草,因为其中不少是休闲之作,也不追求叙述得严密,既不在乎提出问题,也不在乎解决问题,所以称为“闲文集”。
    两年前,我也出版过一个集子——《琐话司法》,主要围绕司法这一主题。闲文集《知向谁边》中虽然也有一些这样的短评,但只是一小部分,其中更多的文章已完全与司法无涉,关系的是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活动中的事项.记述了自己对这些事项的感受。也有的文章议论的事情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活动关系不大,还有一些文章是对法学圈人物的描述。集子的文章中有相当一些属于个人独自,有自言自语的意思,有些“私家BLOG”的味道。与学术性的文章不同,文中主观、感性的色彩比较浓,“发散性”、随意性比较强。有的文章不过是即兴写就,与写作当时的场景和感受有关,并非深思熟虑,也许一段时间过后再看,自己也未必还能完全认同,因此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在,法律学人中已有不少人出版了自己的短文集,写得也十分精彩,但这些集子大多数是时评文章、序跋的集合,作者的内心独白似乎不多,而本书在这方面就有些“特色”,例如《学术研究与性格》、《自杀、他杀》、《追问浮躁》、《“西政现象”泛思》等等,尤其是写入的这些文章更能反映自己“主观唯心”的认知方式。
    本闲文集中有些是写人的,这些文章更突出了“闲文”“闲”的意味。学界是由人和文章所组成的,但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文章,对文章背后的执笔人知之不多,且这些人大都是以“舞台形象”示人。我这些关于法学界人物的闲文也许能够反映人物幕后的二三,当然是我知道、认为的二三。有的学者虽不是传记作家,但却喜欢写人,例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随笔集——《精英的聚会》,其中大量是关于经济学界人物的描写。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的随笔集《不再神圣的经济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是相当生动和深刻的。关于人,不好写,尤其是此人还在,且就在你身边,是你的同行,与记者写人记事完全不同,记者是圈外人。一个铁律是离得越近的人就越不要议论,有相当的“风险”,写不好就要“得罪”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类文章很少的原因之一。我写人只写那些有个性的人,这些人未必十分高大,特别优秀,完美无瑕,但因有特色就觉得有了应写的价值,我们看得太多那些没有个性的人或将自己的个性深深隐藏的人。故事的本质是讲人。可能是喜欢讲故事的原因吧,因此鄙人也就喜欢刻画、描述一个人,是否准确,则是另一回事,如同绘画一样。我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人,本集中所涉人物,如其觉得我的所写所议有欠妥之处,且权当玩笑而已。
    本集子的出版要特别感谢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社长茅院生先生,是他和编辑们能够宽容我集子中那些带有“主观唯心”色彩的叙述。也非常感谢集子的责任编辑刘彦沣女士,她的精心编辑校正,消除了集子中的诸多瑕疵,使其增色不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博士研究生许可、郭小冬,他们为集子中部分文章的校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006年10月13日
    于荷清苑闲斋

    图书目录


    一 观察
    世界杯:“精神分裂”中的愉悦3
    如果在中国6
    “电话门”事件联想9
    何以在中国12
    “由于空中管制的原因”15
    在法规范、理论与应用之间18
    制度的柔性与刚性24
    法的修正与观念的修正 27
    不反对,但 31
    证人:文化、心理与制度的困惑33
    二 思考
    “西政现象”泛思39
    自杀、他杀——杂议“双肩挑”61
    追问浮躁73
    论文合著为哪般?77
    为何难见法学家’的身影82
    学术研究与性格86
    课题申报:何种需要?91
    论证:为利?为义?94
    雕刻时光——给法学院新生的一封信99
    三 印象
    精神与物质的“家园”——初访阳明精舍107
    ‘‘最具磨难奖”及其他119
    印象.阿桂136
    “指点”——“江山”142
    怎么把钥匙放在大衣里——记陈兴良教授149
    剑走偏锋自成侠——贺卫方先生写真155
    追忆恩师174
    铁齿铜牙——廖俊常180
    四 感受
    再回首187
    红被面覆盖的讲台210
    这里是“今日说法”214
    为他人作嫁裳225
    追求效果——对讲演的自我感受236
    闲话“司法琐话”255
    共264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