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26823
- 书名:理与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 作者:[英]帕菲特著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出版时间:2005年1月
- 入库时间:2006-12-21
- 定价:49
图书内容简介
帕菲特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其代表作《理与人》一书被誉为自西季威克的《伦理学方法》问世一个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实证道德哲学著作。本书围绕着“理”与“人”这两个主题,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历史上人们在这两方面所秉持的一系列代表观点和理论指出人们对自身本性和行动理由的把握其实在许多虚妄之处。作者借助大量的例子和缜密的推理,不仅比较和提示了人类行的内在基础,而且从理性,道德和人的本性诸层面对一些传统上信以为真的道德信念和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该书出版后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公认的革命性影响,无论是在元伦理学方还是在应用伦理学方面都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书还是著名的“哈佛教材”之一。
图书目录
001 引论
第一编 自败的理论
003 第一章 间接自败的理论
003 1.自利的理论
006 2.自利论何以可能是间接自败的
010 3.白利论告诉我们要永不克己吗?
015 4.以其自身的标准衡量何以自利论并未失败
016 5.使自己非理性地行动能是合乎理性的吗?
019 6.何以自利论蕴含着我们不可能避免非理性地行动
025 7.当与道德相冲突时对自利论予以拒斥的一个论证
028 8.这个论证何以失败
034 9.何以自利论可能是自谦的
035 10.何以后果论是间接自败的
041 11.以其自身标准衡量何以后果论并未失败
042 12.幻想的伦理学
043 13.集体性的后果论
046 14.无过之错
051 15.避免错误地行动是不可能的吗?
054 16.使自己错误地行动可能是对的吗?
058 17.何以后果论可能是自谦的
063 18.对假定不变性的诘难
066 19.合乎理性或合乎道德会是一种纯粹的手段吗?
072 20.结论
075 第二章 实践上的两难
075 21.何以后果论不能是直接自败的
078 22.有些理论如何会是直接自败的
080 23.囚犯的两难困境和公共的善
088 24.实践上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
095 第三章 道德数学中的五大错误
096 25.总体份额的观点
099 26.忽视行动集合的后果
105 27.忽视微小的几率
107 28.忽视细小的或者觉察不到的后果
112 29.可能存在觉察不到的伤害和受益吗?
118 30.多因素决定
120 31.合乎理性的利他主义
125 第四章 直接自败的理论
127 32.以其自身的标准衡量在囚犯的两难困境中自利论
失败了吗?
131 33.对道德的另一个弱辩护
133 34.时际两难
134 35.对自利论的一个弱辩护
138 36.常识道德如何是直接自败的
142 37.道德理论的五个部分
144 38.我们如何能够修正常识道德以使其不会是自败的
149 39.我们为什么应该修正常识道德
157 40.一个更为简单的修正
160 第五章 结论
160 41.缩短常识道德和后果论之间的距离
162 42.面向统一理论
163 43.有待完成的工作
165 44.另一种可能性
第二编 合理性与时间
169 第六章 对自利论的最好诘难
169 45.当前目标论
174 46.愿望能够是内在地非理性的抑或是合理地要求
的吗?
182 47.三个彼此竞争的理论
184 48.心理自我主义
187 49.自利论和道德
189 50.我的第一论证
192 51.自利论者的第一回应
194 52.为什么时间中立并非自利论和当前目标论之间的
争议问题
198 第七章 诉诸完全的相对性
198 53.自利论者的第二回应
199 54.西季威克的提法
202 55.自利论如何是不完全地相对的
204 56.何以西季威克误入歧途
206 57.该诉诸应用于一个形式层面上
209 58.该诉诸应用于其他一些主张
216 第八章 对时间的不同态度
216 59.不给一个人过去的愿望以权重是不合理的吗?
222 60.取决于价值判断或者理想的那些愿望
228 61.纯粹的过去愿望
230 62.较少关心一个人的较远的未来是非理性的吗?
237 63.一个自杀性的论证
240 64.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受苦
244 65.因果关系的方向
248 66.时间上中立
255 67.我们为什么不应当偏向未来
258 68.时间的流逝
264 69.一种非对称
270 70.结论
273 第九章 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自利论
273 71.诉诸后悔莫及
275 72.重近者的失败何以不是自利论的胜利
276 73.诉诸不一致性
280 74.结论
第三编 个人同一性
289 第十章 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
291 75.简单电子传输和支线事例
293 76.质的同一性与量的同一性
293 77.个人同一性的物理准则
297 78.心理准则
303 79.其他观点
315 第十一章 我们何以并非自认为的那样
315 80.心理连续性预先假设了个人同一性吗?
320 81.经验主体
326 82.非还原论者的观点何以或许本来为真
328 83.威廉斯针对心理准则的论证
331 84.心理谱系
335 85.物理谱系
339 86.联合谱系
349 第十二章 我们的同一性为何不重要
349 87.分裂的头脑
354 88.用什么解释意识的统一性?
360 89.我分裂时发生了什么
372 90.我分裂时重要的是什么
379 91.为何没有能满足两个令人信服的要求的同一性
准则
388 92.维特根斯坦和佛陀
389 93.我实质上是我的大脑吗?
391 94.真的观点可信吗?
400 第十三章 到底什么重要
400 95.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402 96.躯体的连续性
409 97.支线事例
412 98.系列一个人
418 99.我是一个迹象还是一个类型?
425 100.部分幸存
431 101.相继的自我
437 第十四章 个人的同一性与合理性
437 102.极端主张
445 103.针对自利论的一个更佳论证
448 104.自利论者的反论证
452 105.古典自利论的失败
453 106.轻率行动之非道德性
457 第十五章 个人同一性与道德性
457 107.自主权与家长制
458 108.两种生命归宿
460 109.该当赏罚
466 110.承诺
470 111.个人的独立性和分配正义
472 112.功利主义者的观点的三种解释
475 113.变更原则的应用范围
477 114.变更原则的权重
480 115.使一个人承受负担只是要使某个别人受益这一点
能对吗?
485 116.对平等原则赋予较少权重的一个论证
489 117.一个更加极端的论证
494 118.结论
第四编 未来的世世代代
501 第十六章 非同一性问题
501 119.我们的同一性何以事实上依赖于我们何时成胎
508 120.三种选择
509 121.我们应当赋予未来人的利益什么样的权重?
511 122.女孩的孩子
516 123.降低生活质量何以不会对任何人更糟
520 124.为什么诉诸权利不能解决该问题
524 125.非同一性这个事实造成一种道德差异吗?
531 126.造成更遥远的未来中的一些可以预见的灾难
541 127.结论
543 第十七章 令人讨厌的结论
543 128.更多的人生存就更好吗?
544 129.人口增长对现存的人的影响
548 130.人口过剩
553 131.令人讨厌的结论
557 第十八章 荒谬的结论
557 132.一种据称的非对称性
558 133.理想契约方法何以提供不出解决方案
560 134.狭义的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则
563 135.我们为什么不能诉诸这个原则
564 136.两个广义的对人产生影响的原则
572 137.一些可能的理论
578 138.受苦总量
586 139.诉诸没有价值的水准
589 140.词典式的观点
590 141.结论
595 第十九章 纯粹加法悖论
595 142.纯粹加法
596 143.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均量原则
599 144.我们为什么应当拒斥诉诸不平等
604 145.悖论的第一个版本
612 146.我们为什么尚未被迫接受那个令人讨厌的结论
615 147.诉诸糟糕的水准
617 148.悖论的第二个版本
623 149.第三个版本
627 第二十章 结语
627 150.非人称性
633 151.论证的不同种类
637 152.对我的那些结论我们应当欢迎还是痛惜
641 153.道德怀疑论
642 154.人类的历史和伦理学的历史何以可能刚刚开始
645 附录
645 A 一个没有欺骗的世界
651 B 我较弱的结论在实践中如何会击败自利论
655 C 合理性与有关自我利益的不同理论
662 D 内格尔的大脑
675 E 最近连续者图式
679 F 社会贴现率
690 G 导致某人存在是否有益于这个人
695 H 罗尔斯式的诸原则
699 I 什么使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最好
713 J 佛家的观点
715 注释
759 专业术语汉英对照表
767 参考文献
775 译后记
本书总7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