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26312
- 书名:求真集-我的治学之路
- 作者:崔敏
- 出版社:人民公安
- 出版时间:2006年2月
- 入库时间:2006-11-15
- 定价:85
图书内容简介
人生一世,不求名、不图利、不谀官者,少矣!余则以"六不"自勉。"六不"者,不贪图安逸享受,不追求名利地位,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追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不盲目信从,并将这"六不"书之于座右铭。 余最爱翠竹,倾慕其色、气、节,故将书斋命名为"劲竹书屋"。"劲竹"者,寓气节长存、宁折不弯之意也。 有道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此话不假。在我的个性中有一股犟劲,认准了的事,就要勇往直前,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冲上去,遇到十级风浪也不动摇。在当今社会,这种性格极容易成为挨整的对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蒙冤十年,险些丢掉性命却痴心不改,平反后又加入到理论创新者的行列,以"邱臻"、 "李秋贞"等谐音为笔名参与学术争鸣,在若干重大的理论是非和学术问题上发表了一些独到见解,自然又会遭到明枪暗箭。但终究是时代不同了,我所提出的大部分意见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 聊以自慰的是,在我的论著中没有假话、空话、套话和废话。我在进入理论研究的殿堂后,触及了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并曾在若干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与学界同仁进行过激烈的论战。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当初曾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但平心而论,似乎还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我所提出的主张和建议,有许多已被立法机关和司法实际部门采纳,好在没有放空炮。 迄止今日,诛教已45年,涉猎的学科领域颇多。现将一生的经历以及进入研究领域后的理论是非和学术争鸣作一番回顾与梳理,留此存照,也可对后代子孙有个交代。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第一辑为"人生轨迹",先将我的身世和一生的坎坷经历向读者作概略交代。其后的各辑,大致依写作的时间顺序,把后半生进行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的各项成果分作20个专题,分门别类将每个专题中的主要观点归纳整理。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我的治学历程和基本思路。最后一辑为"经验与体会",可供有志求学者参考借鉴。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人一生没有多少长处,唯"刻苦"和"坚韧"是两个长项。记得若干年前,为了钻研某一问题或阐述某一新见解,经常连续熬夜多日,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盛夏三伏闷热难耐大汗淋漓(当时没有空调又买不起电扇),腕肘长满了痱子以至于溃烂,仍不管不顾伏案写作。当我提出的某些新观点被人误解乃至遭受非难之时,我却傲视群雄据理力争。本人治学的信条是:一不唯书,二不唯上,三不从众,为追求真理而奋不顾身,此皆余之性格使然。时年已过67岁,不敢与天命抗争,但求保持晚节而已。愿本书能给晚辈后生留下一点可读、可思的东西,错漏瑕疵之处,敬请同行学者与读者诸君斧正。
图书目录
目 录
自序……………………………………………………(1)
第一辑人生轨迹
一、我的身世……………………………………………………………(1)
二、学生时代……………………………………………………………(5)
三、踏人社会……………………………………………………………(11) 四、“文化大革命”蒙难…………………………………………………(17) 五、十年熬煎……………………………………………………………(24) 六、重返校园………………………………………………………(33)
第二辑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一、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名……………………………………(36) 二、评“客观主义”和“镜子论”……………………………………(41) 三、关于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问题…………………………………(51)
四、实事求是地阐释毛泽东思想………………………………………(55) 五、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59) 六、人为什么会犯错误…………………………………………………(62)
第三辑宪法学研究
一、关于国体与政体……………………………………………………(67) 二、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71) 三、关于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75) 四、正确阐释言论自由…………………………………………………(79) 五、论述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85)
六、新宪法是拨乱反正的伟大成果……………………(87)
七、增强法制观念维护宪法尊严……………………………………(90)
八、解析政策与法律的关系……………………………………………(94)
第四辑中国法制史研究
一、钻研中国法制史……………………………………………………(98)
二、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102) 三、撰写与出版《中国古代刑与法》 …………………………………(108)第五辑理论法学研究
一、进入法学殿堂………………………………………………………(136)
二、对法的定义的商榷…………………………………………………(137)
三、阐述法律的客观性…………………………………………………(139)
四、阐述法律的社会性…………………………………………………(143)
五、阐述法律的继承性…………………………………………………(146)
六、质疑“法律消亡论” ………………………………………………(148)七、论述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50)
八、理论法学争鸣的回顾与总结………………………………………(154)第六辑刑事证据学研究
一、刑事证据三性论……………………………………………………(161) 二、刑事证据分类研究…………………………………………………(169) 三、对运用证据若干疑难问题的求索…………………………………(176) 四、评维辛斯基的诉讼证据理论………………………………………(180) 五、论唐律规定的证据原则……………………………………………(188) 六、主持国家课题“刑事证据的理论与实践” ………………………(190) 七、主编教材《刑事证据学》 …………………………………………(190)第七辑死刑问题研究
一、论慎杀——魏清安被冤杀的反思…………………………………(191) 二、再论慎杀——评“凶犯六天伏法” ………………………………(201) 三、三论慎杀——罪大恶极者真诚悔罪能否不杀……………………(206) 四、四论慎杀——从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判决谈起……………………(2lO) 五、五论慎杀——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214) 六、死刑问题论纲……………………………………………(221)
七、死刑复核程序研究…………………………………………………(226)
第八辑免予起诉的废除
一、免予起诉制度存废争论的背景……………………………………(245) 二、介入免予起诉存废的争论…………………………………………(245) 三、考察免予起诉制度的由来和发展…………………………………(251) 四、免予起诉制度的利弊分析…………………………………………(253) 五、对免予起诉制度存废的不同观点…………………………………(254) 六、免予起诉最终被废除………………………………………………(259)
第九辑收容审查的取消
一、收容审查制度的由来和演变………………………………………(261) 二、收容审查的现状、问题和两种对立意见…………………………(264) 三、向前看——寻找出路………………………………………………(266) 四、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取消收容审查………………………………(267) 五、逮捕条件的配套修改………………………………………………(268) 六、拘留条件与时限的相应修改………………………………………(270) 七、取消收容审查的意义………………………………………………(273)
第十辑 “9·2决定”的废止
一、“9·2决定”的内容………………………………………………(274) 二、对“9·2决定”的总体评价………………………………………(275) 三、“9·2决定”的主要问题…………………………………………(275) 四、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类似立法…………………………………(276)
五、对基本法的修改不应与其立法精神相抵触………………………(277) 六、重温毛泽东关于慎杀的论断………………………………(279)
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281) 八、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最后决断………………………………………(281)
第十一辑黑社会犯罪研究
一、介入黑社会犯罪研究………………………………………………(283) 二、“黑社会”定义解析…………………………………………………(287) 三、“有组织犯罪”探析………………………………………………(209) 四、中国大陆究竟有没有黑社会犯罪………………………………(296)
五、黑社会犯罪成因分析………………………………………………(300) 六、遏制黑社会犯罪的对策与建议……………………………………(304)
第十二辑毒品犯罪研究
一、一个将会长期困扰人类的烦难问题………………………………(310) 二、对毒品犯罪发展趋势预测的基本依据……………………………(320) 三、毒品犯罪近期发展趋势的预测……………………………………(323) 四、对禁毒工作的若干制约因素………………………………………(326) 五、遏制毒品犯罪的八项对策建议……………………………………(330) 六、尾声…………………………………………………………………(336)
第十三辑呼唤法制文明
一、论“三个文明一起抓” ……………………………………(337)
二、如何保证严肃执法………………………………………………(346)
三、刑讯逼供批判…………………………………………………(348)
四、再论遏制刑讯逼供…………………………………………………(352) 五、倡导公安监管文明…………………………………………………(358)
第十四辑域外法制的考察与研究
一、“判例法”是完备法制的重要途径…………………………………(368)二、英国的审判前程序…………………………………………………(374)
三、香港缉毒警察如何运用证据………………………………………(389)
四、对泰国查处毒品犯罪如何运用证据的考察报告…………………(395)
第十五辑沉默权问题研究
一、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402)
二、“沉默权”制度纵横谈…………………………………………(411)
三、沉默权问题论纲——关于沉默权与警察讯问权的考察与反思…(415)
第十六辑司法改革建言
一、健全诉讼法制实现“依法治国” ………………………………(434)
二、关于司法改革的若干构想…………………………………………(439)
三、论司法权力的合理配置……………………………………………(444)
四、论检察机关的权力重组……………………………………………(449)
五、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455)
六、司法公正与构建和谐社会…………………………………………(465)
第十七辑公安执法研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公安建设……………………………………(471) 二、公安工作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法制现代化的挑战…………(473)
三、公安机关的角色定位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483) 四、公安机关是否有立法权……………………………………………(492)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公安执法文明………………………………(496) 六、强化证据意识提高办案质量……………………………………(502)
第十八辑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
一、重温董老教诲呼唤法制文明……………………………………(513)
二、注重体制创新实现依法治国……………………………………(520)
三、从“依法办事”到“依法治国”
——重温董老在八大的发言………………………………………(528)
四、重温董老教导健全司法制度……………………………………(533)
五、依法执政是提高执政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542)
第十九辑随想与茶话
一、漫谈“严谨治学” …………………………………………………(554) 二、关于“处女卖淫”的对话…………………………………………(556)
三、因证据不足而不起诉的案件是否要赔偿…………………………(560) 四、有感于海淀签约……………………………………………………(565) 五、评市委的“三不”自律……………………………………………(566)
第二十辑对几起典型案例的评析
一、一起免予起诉案件的剖析…………………………………………(571) 二、评首例墨宝讼案的终审判决………………………………………(577) 三、法律如何裁断科学——评“邱氏鼠药”案的一审判决…………(582) 四、诉讼程序岂能如此随意……………………………………………(587) 五、对佘祥林冤案的评析………………………………………………(591)
第二十一辑毒品犯罪证据研究
一、申报国家课题获准立项……………………………………………(599) 二、前期工作取得成果…………………………………………………(599) 三、对证据立法的若干建议与论证……………………………(609)
四、选编、出版《毒品犯罪证据运用典型案例评析》 ………………(612) 五、撰写课题研究主要成果……………………………………………(614)
第二十二辑经验与体会
一、关于品德修养……………………………………………(615)
二、研究学问须具备的六个条件………………………………………(618)
三、关于学习方法………………………………………………………(621)
四、怎样写论文…………………………………………………………f622)
五、几点治学经验………………………………………………………(623)
后记………………………………………………………………………(629)
共6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