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法治
    编号:24755
    书名:中国法治
    作者:卓泽渊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时间:2006年2月
    入库时间:2006-7-9
    定价:22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法的力量 /1/
    第一章法律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限度
    ——从禁放令的命运谈起 陈晓峰/l/
    《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即“禁放令”)自
    1993年颁布实施以来,至今已有12个年头了,然而12年
    间反对和赞成禁放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支持者们认为,基于烟花爆竹会带来安全隐患而禁止民族
    习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有的西方国家的斗牛、奔牛节也
    同样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民俗,非但没有什么禁止法令,反
    而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其他反对者当中还有人干脆将燃放烟花爆竹定性为民族的
    陋习,必须革除。
    昔日美国的禁酒令与今日中国的禁放令的遭遇都提出了一
    个严肃的命题:法律如何面对传统习俗?
    一、事件:迟到了12年的立法听证会
    二、禁放与解禁的观点博弈: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从禁放令联想到禁酒令:史可以为鉴
    四、法律对习俗的尊重与限度:走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
    西风压倒东风”的习惯逻辑
    第二章受贿犯罪与扶贫善行
    ——余斌受贿案的多维透视 陈晓峰/13/
    余斌案件所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同情和各种争议是空前
    的,其折射出的社会心理是耐人寻味和令人深思的。
    案件初次经地方媒体报道和多家报刊转载后,余斌被很多
    的网上评论者称为“劫富济贫的好官”。
    反贪局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有
    证据证实:是在余斌被取保候审期间,有人给余斌出了主
    意。企图以“扶贫”来证明自己没有占有受贿款的故意,以
    逃避法律的制裁。
    在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今天,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
    天,透视余斌受贿案可以给我们以多个侧面的反思。
    一、案情回放: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众说纷纭:从为人民服务到贪官的救命稻草
    三、余斌受贿案的多维透视:法理、现实、制度
    第三章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
    ——漯河公捕犯罪嫌疑人事件思考 陈晓伟/27/
    2005年8月,河南省漯河市政法机关进行了大规模公捕犯
    罪嫌疑人活动。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此举(公捕犯罪嫌疑人)既可震慑犯罪气焰,又教育了人
    民,因此其初衷和达到的社会效果是好的。
    押解犯罪嫌疑人游街,违背了刑法中的“无罪推定”的司法
    理念,是一种法盲行为,而所谓“万众叫好”的热烈场面,不
    过是一种非理性的法盲狂欢。
    不管从法治的角度还是从道义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漠视犯
    罪嫌疑人合法的权利。
    一、事件回放:大场面
    二、观点交锋:大快人心还是法盲狂欢?
    三、辨法析理:人权保障的优先性
    第四章法治、人权标准与民族感情
    ——赵燕在美被殴事件解析 陈晓伟/36/
    如何解析“赵燕事件”,关乎我们的国民以何种心态面对正
    快步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所可能遇到的种种摩擦和纷争。
    “人权”这个本来很神圣的字眼,在美国政府的某些执法者
    手中完完全全地被玷污了,打人者必须被绳之以法,美国联
    邦政府也必须承担责任,向受害人道歉。
    把一个事件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这仅仅是出于一种习
    惯,一种非常不好的逻辑习惯。
    对于赵燕在美国被警察殴打一事,我们不应该简单认为它
    就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或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者民族尊
    严问题,而应该从不同视角着眼,分清事件本身性质及其背
    景意义。
    一、事件回放:飞来横祸
    二、观点交锋:人权与尊严之辩
    三、辨法析理:法治、人权标准与民族感情
    第五章贪官外逃与国际司法协作
    ——从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原行长
    余振东案说起 龚瑜/47/
    张耕副检察长介绍说,去年遣返回来的余振东是抓逃工作的一
    个亮点。
    余振东的外逃与被交付中国政府并被司法机关依法审判,
    如同其他类似案件一样,引发了国际司法协助的一系列的
    法律问题的探讨。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我国外逃贪官主要逃往
    的国家,都还没有与我们签定双边的引渡条约或协定等。
    为什么我们不能大量签定引渡条约呢?这里的障碍主要存
    在于三个方面。
    中国完全可以在积极应对和探索的过程中,和其他国家共
    同创出新的国际反腐司法模式,开创新的国际反腐司法制
    度之路。
    一、案件回放:国际反腐司法协作的亮点
    二、观点综述:编织制度之网
    三、法理评析:任重道远
    第六章农民工劳动安全的法律保障
    ——从何春梅累死说起 龚瑜/59/
    从10月24日早7点到28日晨的4天时间里,去掉吃饭时
    间,何春梅一共工作了69.5小时,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仅4
    小时。
    何春梅死了,加班在继续,在铧鑫厂继续,在广东的一些企
    业继续,在全国的大多数企业继续。
    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是历史性的超越,它应该也能够克
    服资本主义的弊端。
    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法律手段。
    一、生命安全:农民工难以获得的劳动保障
    二、社会关注:对农民工劳动保障的期待
    三、思考:农民工权益如何保障?
    第七章以权利阻击“影子权力"
    ——兴宁矿难与“官煤勾结”解析 李杰/68/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星夜兼程,也于清
    晨带队来到广东兴宁市黄槐镇。
    官商勾结、搞权钱交易等等,有着长期性、复杂性、顽固性和
    隐秘性。“官煤勾结”只是官商勾结在煤炭行业的一个具
    体表现。
    “官煤勾结”并非祸起市场化改革,问题恰恰是市场化改革
    进展缓慢、没有到位所致。
    要破解这两个难题,关键在于建立与完善以权利制约权力
    的机制。
    一、事件回放:兴宁矿难引发“最后通牒”
    二、各方观点:讨伐“官煤勾结”
    三、辨法析理:以权利阻击“影子权力”
    第八章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反思圆明园防渗工程风波 李杰/80/
    圆明园铺设湖底防渗膜这个看似单纯的“保水”工程成为
    众议焦点。
    塑料膜隔断了圆明园的水生物生态和陆地生态的联系,直
    接影响园内的树木。这种做法将破坏圆明园的整体生态系
    统。
    防渗工程只是圆明园的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折射出一
    个价值观问题,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是遗址,还是公园?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承担公产管理责任的公共部门,其权利
    义务不够准确、法律定位不够明确,有蜕变为纯粹的私营部
    门的倾向。
    一、事件回放:被叫停的防渗工程
    二、各方观点:自然、人文、民主法制之辩
    三、辨法析理: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第九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物权法立法透视 李杰/92/
    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为物权法的制
    定扫清了宪法上的障碍。
    “开门立法”之后形成的第四次审议稿吸纳了民智民意,同
    时,其形成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争议焦点。
    围绕物权法立法的所有争议几乎都绕不开物权的“排他
    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强大的公权与脆弱的私权中间悄悄
    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西方有句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是对物权
    的排他性最形象的阐明。
    一、立法回顾:数年磨剑
    二、争议:十大焦点
    三、辨法析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第十章地域歧视到底还要走多远?
    ——中国首起地域歧视案立案思考 刘素峰/109/
    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接到任诚宇、李东照的起诉书后,经
    慎重研究,以民事案件正式受理了这起地域歧视案,全国首
    例地域歧视案就此诞生。
    警方的横幅将地域作为一个犯罪特征来强调,实际上明显
    造成一种对犯罪分子籍贯的歧视,不符合宪法原则。这种
    现象如果任其在社会上继续蔓延下去,将会制造省籍、地区
    之间的隔膜。
    仅从龙新派出所打出的横幅字样分析,无法得出对其他人,
    包括河南籍居民进行“歧视”的结论,更难以得出对该行政
    区域以外的其他地区河南人造成伤害的结论。
    要真正消除已渗入社会心理中的歧视心态,还得需要社会
    文化层面的正面引导,需要尊重、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需
    要立法、行政、司法与社会的相互配合。
    一、案件回放:一条横幅惹争议
    二、观点交锋:地域歧视离我们有多远?
    三、辨法析理:非歧视是公权利必须恪守的底线
    第十一章利益博弈的平衡器
    ——个人所得税立法观察 刘素峰/119/
    在现代国家税收体系中,没有哪一税种的社会敏感性超过
    个人所得税,因为它关系到纳税或不纳税的所有人,关系到
    工薪所得群体与政府之间,工薪所得群体内部,地区之间,
    以及政府内部的利益分配。
    分歧的关键在于,个税改革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坐标——
    是政府收入的多寡,还是分配调节的公平性?
    贫富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是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
    局,如何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而达到社会经济关系和谐,特
    别是达到贫富和谐,将是个税改革面临的难点之一。
    本次修改草案涉及的内容以及修改过程已经彰显出追求实
    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现代法治价值理念。
    一、事件回放:与时俱进的立法
    二、观点交锋:艰难的利益博弈
    三、辨法析理: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第十二章105次违章背后
    ——北京杜宝良事件思考 马传生/131/
    2005年5月在北京发生的杜宝良违章事件在社会上激起
    了强烈反响。事件折射出了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些共性问
    题。
    这些告知行为无疑会增加执法成本,但它是执法者社会责
    任的体现,是不该省却的执法成本。
    实质上,这些关注和争论都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基于两个基
    本原则展开的:一是公正程序在现代行政中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二是公共权力的行使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依归。
    行政执法权作为一种公共权力,根据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
    和精神,原本就是由无数个体通过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而
    生成;让渡的前提则是公共权力以保障公民个体权利为依
    归,否则,便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一、事件回放:“违章大王”
    二、关注与争议:及时告知和暗中执法
    三、法理评析:公正程序与公共权力定位
    第十三章姗姗来迟的正义
    ——佘祥林杀妻案思考 马传生/142/
    这个判决迟到了11年,当年的错判使得佘祥林已经在狱中
    度过了11年。
    然而,就在如此不成证据的“证据’’面前,佘祥林一审被判
    死刑。
    为什么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冤案?为
    什么司法机关在一个又一个的冤假错案中无视一次又一次
    教训?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
    现。我们还可以说,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及时地实
    现。
    一、案情回放:冤狱11年
    二、观点综述:司法理念和体制之弊
    三、法理评析:沉重的呼唤
    第十四章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黑龙江强制婚检立法思考 汤慧/155/
    此法规一出台,立即引出了一场轩然大波,反对和赞同的声
    音纷至沓来。不由得令人联想起两年前的那一场同样声势
    浩大的关于“取消强制婚检”的大讨论。
    争议主要是围绕“恢复强制婚检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等问题
    展开的。
    那么需要弄清的问题就是:公权与私权的界限在哪里?婚
    检是公权还是私权?黑龙江恢复强制婚检是否合法?
    在法治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牢记:法治的核心在于限制国家
    权力,保障人民权利;公权必须始终恪守“法无授权即禁
    止”的规则,不得随意侵入私权的王国。
    一、事件回放:自愿与强制之间
    二、观点交锋:合法与合理之间。
    三、理论解析:公权与私权之阃
    第十五章科学、伦理、法理
    ——胎盘风波思考 汤慧/168/
    人们围绕“胎盘宴”进行伦理道德思考的同时,也开始关注
    起这样一个问题:医院中产妇胎盘哪儿去了?
    在不能完全排除不利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图一时
    口腹之快、欲念之乐,而把自己置于未决的境地。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食用胎盘导致了“负伦理”评价,即
    逾越了社会伦理底线。当饭店经营胎盘宴时,当医院把胎
    盘卖与饭店或不正当使用者时,道理亦然。
    遗憾的是,卫生部从控制理念出发,以看似便当的“一刀
    切”来解决问题,不但没能很好制止不正当的胎盘买卖行
    为。反而使许多正当合法的利益关系处于不确定和模糊状
    态,悖谬大矣!
    一、事件回放:从“胎盘宴”到《批复》
    二、观点交锋:从专家到市井
    三、观察思考:科学、伦理、法理
    第十六章规范与实效的双重困境
    ——性骚扰立法透视 张翠松179/
    短短三句话,走出了性骚扰立法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在
    我国立法史上第一次清晰而又明确地对性骚扰行为说出了
    “不”字。
    大多数专家学者持积极的乐观态度,但也有些媒体和网民
    对性骚扰立法的规范性(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提
    出了质疑。
    在经历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对性骚扰进行首次立法,对
    女性拥有的性自主权进行维护,是现代人权及妇女权益保
    障的一个具体体现,是法治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体现。
    无论是从规范还是实效来评价,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的第一
    步虽然可贵,但却并不完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事件:法律对性骚扰第一次说“不”
    二、观点交锋:支持与质疑
    三、辨法析理:双重困境第十七章法律是重建道德的良方吗?
    ——四川崇州见死不救案思考 张翠松188/
    合议庭经过多次讨论,最终认为,此案认定被告承担赔偿责
    任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故驳回了原告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3万元的诉讼请求。
    面对见死不救反映出的道德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诉诸法律.
    将法律作为拯救道德滑坡的良方?
    寄希望于以恶制恶的刑法措施来杜绝这样现象的发生,寄
    希望于用法律能制止见死不救这种最为极端的道德沦丧。
    这是一种以恶制恶、简单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道
    德与法律的界限。
    我们的选择只能是以积极引导的方式而非消极惩罚的方式
    重塑社会道德。
    一、案件回放:见死不救遭遇法律困境
    二、观点交锋:法律是重建道德的良方吗?
    三、法理评析:法律与道德应相伴而行
    第十八章都是警察惹的祸
    ——警察打警察事件透视 金来/196/
    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此案一发,便成为公众关注的焦
    点。围绕事件的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观点之间展开了激
    烈的交锋。
    太原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则说,是一时的修养不够和一时
    的激情犯罪导致了一个好警察打死了另一个好警察的悲
    剧。
    一位太原出租车司机在议论此事时脱口而出:“两个警察
    谁都不尿谁,都是吃公安饭的嘛!”话虽然粗俗,却也传神,
    被媒体广泛引用。
    与其说以上悲剧都是警察惹的祸,不如说是权力惹的祸,在
    这里。警察们本身成为悲剧的主角。
    一、事件回放:祸起黄金周
    二、观点交锋:“谁都不尿谁”
    三、法眼观察:“警察标签”的背后
    第十九章正义诉求与违法维权
    ——王斌余讨薪杀人案启示 金来/207/
    案件所引起的争议超出了其本身范围,一个个政治、经济、
    法治、社会、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被接连抛出,给转型期的
    政府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把广大公民引入了正义与秩序、自
    由与法治、权利与义务的大课堂。
    媒体应当给予法院和法官宽容、信任和支持,党政官员应当
    尊重司法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法院和法官能够在听取民
    意而不屈从民意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不论该
    案终审判决结果如何,我们都应当具有尊重司法判断的襟
    怀和信念。
    农民工的悲剧既是特定群体的悲剧,也注定是整个社会的
    悲剧。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社会.应
    当是基本正义诉求能得到及时满足、基本权利得到合法维
    护的社会。
    一、事件回放:刀刀致命
    二、社会之声:句句悲情
    三、法眼观察:漫漫里程
    第二十章断裂的正义防线
    ——法官借条索贿案反思 金来/219/
    “现在的行情,100万元以上的官司,需要5万至8万元的
    活动费。看在咱过去是同事的份上,你拿5万元钱,其他啥
    也别管了。”
    在这种劣质的司法生态下,法官之间,甚至法院与法院之
    间,早已结成了一张十分复杂的关系网。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公众视法官为“活生生的正义”。如果
    他们自身蔑视法律,必然会给我国的法治建设带来致命的
    破坏。
    联系到近年来大量发生的涉法、涉诉个人或者群体上访事
    件,如何改善我国司法队伍状况,提升司法官员素质成为愈
    来愈严肃的话题。
    一、案件回放:全国罕见的借条官司
    二、观点综述:交锋与批判
    三、法眼观察:严肃的话题
    事件(案例)出处 /233/
    后记 /236/

    共237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