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20世纪中华法学文丛)
    编号:18847
    书名: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20世纪中华法学文丛)
    作者:
    出版社:政法大学
    出版时间:2004年12月
    入库时间:2005-5-23
    定价:80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一、本书名为《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材料范围限于清末和民国
    两个时期的宪政史料。
    二、本书收集、编辑、勘校所依据之资料,主要来源于清末民国各种法规汇
    编、当时创办之报刊杂志、民国学人编撰之宪政书籍、台湾文海出版社编辑之近
    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以及今人编辑之各种史料汇编、文史资料,等等。
    具体资料出处详见引文按语。
    三、抗战时期汪精卫、满洲国等伪政权的宪政史料,因目前掌握的资料有
    限,故暂未编人;革命根据地的宪政史料拟另行编辑。
    四、本书所选资料包括宪法文本、宪法草案(含学者和党团私拟的各种民间
    草案)、宪法性文件(含组织法、选举法、议会法等)、相关重要背景材料以及有
    关评述。
    五、为了更清晰地显示出近代中国宪政历程的发展脉络,本书大体按照历史
    时期划分为四编十章,每章之下又设若干小节,并在某些历史阶段选取最具代表
    性的宪政活动或宪政文献作为章、节的标题。
    六、关于清末民初以湖北为代表的各省军政府的宪政立法,在处理上可以有
    两种方式,一是作为民国立宪的发端置于南京临时政府之前(在征求意见时,范
    忠信教授主张这一方式),二是作为省宪之渊源置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省宪运动
    之前。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本书的体例编排),最终采取了后一种处理
    方式。
    七、所选资料原文系繁体、无标点者,现改为简体,并加标点;原文系繁
    体、有标点者,现改为简体,并按现代标点习惯校正。
    八、原文为竖排者,现改为横排;原文中的“右据”、“如左”等字,也相应
    地改为“上据”、“如F”等。
    九、对原文中较为明显的错字,或原书排字确有错误当时未能校正者,现予
    以校正,将校正字置于前,原文错字加[]置于后。
    十、对原文中的脱漏字,在补上以后加[]表示。
    十一、原文字迹不清无法辨认者,在正文中各该处加方框口,并加注说明。
    十二、所选各类法律文本及草案的编排方式按现代法律文献格式。
    十三、书末详列参考文献,正文引注从简。
    十四、编者对所选材料进行必要诠释,按语内容包括资料出处、年代、相关
    人物简介以及编辑者简短的观点评说。
    十五、因语言使用之时代差错,原文中某些字、词、句与今所不同者,如
    “参预”、‘‘参与”、“授与”、“决非”、“引申”、“计画”、“筹画”、“规画”、“身
    分”、“身命财产”、“三分二”、“四分三”,等等,均保留原貌。
    本书的资料搜集、编辑、勘校和诠释工作由湘潭大学法学院夏新华教授和湖
    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旭晟教授共同主持,参
    加人员还有湘潭大学法学院法制史专业和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鄂、
    甘正气、万利容、刘姗姗。同时,本书的整理工作还始终得到了范忠信、李传
    敢、王健、张越、武乾、程燎原、李交发、胡平仁、胡肖华、张全民、韩秀桃等
    众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范忠信教授给予了许多具体而宝贵的帮助和指
    点,令我们受益匪浅。
    最后还须说明的是,史料的搜集、编辑、勘校和诠释历来是一项最需要用时
    间、耐心、甚至功力来堆积的工作,也是一项最严肃而又最容易“惹麻烦”的工
    作,因而,自2002年春天搜集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在整个历时近两年的整理过
    程中,我们真可谓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搜求材料与勘校文稿之艰辛和喜悦至
    今尤历历在目:2002年12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楼,“饥寒交迫”中,按
    照管理员的要求,笔者坚持抄写了“河南省宪法”的部分章节后,手指已不听使
    唤,最后不得不以每页十元的昂贵价格复制了余下部分;2003年元旦节,笔者
    又谢绝了在京师友的多方盛情邀请,上午第一个赶到国图特藏部(为此还得到了
    管理员的一张贺年片),在发现材料的惊喜之余,以每页六元的不菲价格复制了
    近二百张,最后在好心的管理员的特殊“优待”下,掏空了钱包,只留下一元钱
    坐公车才回到了人民大学;2003年暑期,南方酷热难耐,我们带领研究生几乎
    是每天挥汗如雨,打印、校勘文稿,真是“人定胜天”啊!现在回想起来,还真
    有点后怕,科研的艰辛由此可见。史料的整理似乎是“为人作嫁衣裳”,这需要
    有“甘为人后”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吾等本为法史学人,更需要有“舍我其
    谁”的历史使命感!当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书的资料收集、编辑、勘
    校和诠释依然难免错漏;不当之处,诚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修
    订。
    总计1159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