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公法研究)
    编号:15663
    书名:西方宪政思想史略(公法研究)
    作者:黄基泉
    出版社:山东人民
    出版时间:2004年3月
    入库时间:2004-9-9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公法研究》总序……………………………………谢晖(1)
    斯人长逝精神永存(代序)………………………谢晖(1)
    导论:人权关怀与主权监约——宪政的永恒主题…………(1)
    第一张古希腊的宪政思想………………………………(1)
    引言………………………………………(1)
    1.1柏拉图的宪政思想……………………………(10)
    一、民主与法律的批判…………………………(11)
    二、“德行天下”的正义之邦……………………(13)
    三、“次优选择”的法治之邦…………………(17)
    1.2亚里士多德的宪政思想………………………(20)
    一、“城邦”的形而上学…………………………(21)
    二、“中庸之道”的共和宪制……………………(23)
    三、“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26)
    第二章古罗马的宪政思想………………………………(29)
    引言……………………………………………………(29)
    21波里比阿的宪政思想…………………………(36)
    一、“纯粹的政体”存在着历史衰变的自然
    周期率………………………………………(37)
    二、最优良的宪制是权势均衡的“混合政体”……(38)
    2.2西塞罗的宪政思想……………………………(40)
    一、“共和国”的诠释……………………………(41)
    二、自然法之下的法律本相……………………(42)
    三、“良法”之下的共和政制……………………(44)
    2.3罗马法学家的宪政思想………………………(47)
    一、人之主体性确信:权利概念的突显………(47)
    二、法之类型化的宪政涵义……………………(49)
    三、“皇帝治权”的共和性质……………………(52)
    第二章
    中世纪的宪政思想………………………………(54)
    引言……………………………………………………(54)
    3.1奥古斯丁的宪政思想………………(63)
    一、“世俗国家”的教父学批判…………………(64)
    二、上帝“依法而治世”…………………………(66)
    三、“君权神授”的教父学确证…………………(67)
    3.2阿奎那的宪政思想……………………………(68)
    一、基督教国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解证………(69)
    二、神授“君主政权”之辩护与忧思……………(71)
    三、上帝理性之下的“法治世界”………………(74)
    3.3马西利乌斯的宪政思想………………………(77)
    一、世俗国家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新解证……(78)
    二、教会神圣化的世俗权威之批判……………(79)
    三、“民主之法”下的分权构造…………………(81)
    3.4马基亚维利的宪政思想………………………(84)
    一、国家的“新人性”诠释………………………(84)
    二、新式君主国的现实谋划……………………(87]
    三、共和主义宪政国的理想型构………………(90)
    3.5博丹的宪政思想………………………………(92)
    一、国家生成的象征:主权……………………(93)
    二、主权概念的多维诠释………………………(95)
    三、自然法(或私法)之下的君主主权国………(98)
    3.6胡克的宪政思想………………………………(100)
    一、国家或政治社会的“潜契约主义”诠释…(101)
    二、政治义务的合“法”性根据………………(104)
    三、“理性之法”的君主制共和国……………(105)
    第四张十七世纪荷英的宪政思想……………………(108)
    引言…………………………………………………(108)
    4.1格劳秀斯的宪政思想…………………………(119)
    一、国家之“服从式契约”解释………………(120)
    二、立法(权)运行的底线:人性之自然法……(123)
    三、主权国之间的“自然法”:国际法…………(125)
    4.2柯克的宪政思想………………………………(127)
    一、“王在法下”:为“普通法之治”的传统
    申辩………………………………………(128)
    二、法律之下的“议会至上”…………………(132)
    三、“司法自主”与法院型违宪审查制度……(136)
    4.3霍布斯的宪政思想……………………………(140)
    一、自然法之“利己主义”解释………………(141)
    二、“利维坦”:政治的国家……………………(144)
    三、国家主义之法权关系:权威的“主权者”
    与自由的“臣民”…………………………(147)
    4.4斯宾诺莎的宪政思想…………………………(151)
    一、国家或社会状态起源之“功利主义”解释……(152j
    二、法治:国家之理性品格……………………(154)
    三、民主:法治社会之理想政体………………(158)
    四、《圣经》之批判:为思想信仰诸自由权申辩………(160)
    4.5哈林顿的宪政思想……………………………(163)
    一、“产权均势”:共和国的经济基础…………(164)
    二、共和国的“风标”:“平等而自由”的法治政府………(166)
    三、“制约与均衡”的主权:共和国的权力架构
    ……………………………………………(170)
    4.6洛克的宪政思想………………………………(173)
    一、自然权利:“可接受性”社会之于个人的
    “道德经”…………………………………(174)
    二、个人与双重契约:“二权分立”的有限政府
    ……………………………………………(179)
    三、法治之“律”的本义:“保护和扩大自由”
    ……………………………………………(184)
    4.7柏克的宪政思想………………………………(189)
    一、“真正的人权”之基础:“理性的”还是
    “传统的”? ………………………………(190)
    二、自由与自由性质的政府…一……………·(198)
    三、国家变法者的座右铭:审慎乃是首要的
    政治美德…………………………………(205)
    第五张十八世纪法美的宪政思想……………………(210)
    引言…………………………………………………(210)
    5.1孟德斯鸠的宪政思想…………………………(223)
    一、人的社会:“以法为本”……………………(226)
    二、“法的精神”:人为法“原型”之社会学
    透视………………………………………(229)
    三、“三权分立与制约”:“政治自由”成长的
    宪政原则 …………………………………(231)
    5.2卢梭的宪政思想………………………………(238)
    一、天然自由的“失落”:不平等的“契约化”
    ……………………………………………(240)
    二、社会自由的“获得”:平等的“契约化” …(245)
    三、人民主权:主权者与政府…………………(253)
    5.3西耶斯的宪政思想……………………………(259)
    一、“第三等级”的政治申言:从“什么都不是”
    到“是一切”………………………………(260)
    二、国民意志:宪法“合法性”的本源…………(265)
    三、制宪会议:人民立宪的“代孕体”…………(268)
    5.4罗伯斯比尔的宪政思想………………………(272)
    一、宪法的价值总则:人权体系………………(273)
    二、“致命的”宪政共和国……………………(279)
    三、“激进民主主义”的司法…………………(284)
    5.5潘恩的宪政思想………………………………(286)
    一、从人权到公民权:(理性)政府“正当性”
    之证成……………………………………(287)
    二、“宪法主治”的共和国……………………(292)
    三、共和国政府:为“代议制”申辩……………(294)
    5.6杰斐逊的宪政思想……………………………(298)
    一、人性之古典解释与“公共教育”…………(299)
    二、人权(或自由)和“与时俱进”之宪法……(303)
    三、人民“当家作主”之共和政府……………(307)
    5.7汉密尔顿的宪政思想…………………………(310)
    一、“人性之消极面”与大型共和国原则……(3l】)
    二、“共和”之大国构成:联邦主义……………(317)
    三、“多数人暴政”之疗救:“制约与平衡”的
    治权构造…………………………………(320)
    张兰十九世纪西方的宪政思想……………………(325)
    引言…………………………………………………(325)
    6.1康德的宪政思想………………………………(341)
    一、“绝对命令”:“理性存在者”之普世伦理
    守则 ………………………………………(342)
    二、私法(或私权)之治的自然社会…………(346)
    三、公法(或公权)之治的文明社会…………(351)
    6.2黑格尔的宪政思想……………………………(355)
    一、“抽象法”与“道德”:自由之“非现实的
    定在”………………………………………(356)
    二、“伦理”:自由之“现实的定在” …………(364)
    6.3边沁的宪政思想………………………………(37I)
    一、功利:人类行为之终极价值基准…………(372)
    二、政治社会或国家之“功利”解释…………(378)
    三、功利:后革命时代之立法原则……………(381)
    6.4密尔的宪政思想………………………………(383)
    一、社会功利:“功利主义”之新境界…………(384)
    二、公民自由:个人独立与社会控制之间的
    合法边界…………………………………(387)
    三、“少数人之保护”:为“真正的民主制”申辩
    ……………………………………………(393)
    6.5戴雪的宪政思想………………………………(399)
    一、“巴力门主权”之政治与法律意义………(400)
    二、“法官之治”:个人权利与不成文宪法……(405)
    三、英国宪章之“道德因素”:宪典……………(409)
    6.6孔斯坦的宪政思想……………………………(411)
    一、人民主权批判……………………………(411)
    二、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415)
    三、“五权分立与制衡”的君主立宪体制……(417)
    6.7托克维尔的宪政思想…………………………(418)
    一、美国宪制的“民主自由主义”解释………(420)
    二、民主之“多数的暴政”何以不可能?
    ——权力的社会制衡……………………(428)
    三、“平等化之民主”在政治社会中的二重
    政治效应 …………………………………(434)
    6.8马克思的宪政思想……………………………(440)
    一、“人之为人的根本”之历史唯物主义诠释
    ……………………………………………(442)
    二、人的普遍权利之现实化何以可能?
    ——“人类解放”…………………………(446)
    三、人民成为最高原则之国家制度:“真正的
    民主制”……………………………………(453)
    第二十世纪西方的宪政思想……………………(459)
    引言…………………………………………………(459)
    7.1伯林的宪政思想………………………………f471)
    一、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472)
    二、自由“失坠”之观念史反省:“理性一元论”
    批判………………………………………(4831
    三、自由“回归”之哲学“烛照”:多元主义
    假定………………………………………(488)
    7.2阿伦特的宪政思想……………………………(494)
    一、“政治存在的理由即自由”:对“人的条件”
    的透视……………………………………(495)
    二、“极权主义”国家形态之批判……………(503)
    三、联邦的世界:“美国现象”的“共和主义”
    申辩 ………………………………………(508)
    7.3哈耶克的宪政思想……………………………(511)
    一、“自由”还是“奴役”?——两种类型之
    “秩序与规则”辨…………………………(513)
    二、个人自由何以可能?——“法治之法”…(521)
    三、“模范宪政”:主权“位置虚化”的有限民主
    ……………………………………………(528)
    7.4罗尔斯的宪政思想……………………………(536)
    一、宪政的正义之敌——功利主义批判……(537)
    二、宪政缘起的价值预设:作为“社会基本
    结构”基础的“公平正义”…………………(538)
    三、多元化社会的“宪政秩序”如何可能?
    ——“政治正义”…………………………(543)
    附录一宪政大事年表…………………………………(549)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f556)
    后记 …………………………………………………(568)
    整理附识……………………………………谢维雁(573)
    本书共577页。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