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民事诉讼法(高级法学教程)
    编号:14331
    书名:中国民事诉讼法(高级法学教程)
    作者:叶自强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入库时间:2004-4-20
    定价:32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编总 论
    绪 论………………………………………………………(3)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任务…………………………(3)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4)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7)
    第一章中国民事诉讼法简史…………………………………(9)
    第一节 旧中国的民事诉讼法………………………………(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法………(12)
    第三节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民事诉讼法…………(14)
    第四节 1988年以来民事诉讼的改革……………………(17)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特殊价值………………………………(27)
    第一节程序和程序法的概念………………………………(27)
    第二节戴雪的程序性权利学说……………………………(28)
    第三节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29)
    第四节 程序与正义的关系…………………………………(30)
    第五节程序法的独特价值…………………………………(31)
    第六节形式权利与形式主义………………………………(36)
    第七节 “重实体轻程序”的根源和实质…………………(44)
    第三章主管与管辖……………………………………………(50)
    第一节 法院主管的概念与范围…………………(50)
    第二节 管辖的概念与分类…………………………………(51)
    第三节级别管辖……………………………………………(53)
    第四节地域管辖……………………………………………(56)
    第五节、裁定管辖……………………………………………(68)
    第六节 管辖权异议…………………………………………(71)
    第四章当事人…………………………………………………(75)
    第一节概说…………………………………………………(75)
    第二节 原告与被告…………………………………………(80)
    第三节第三人………………………………………………(83)
    第五章诉讼代理人……………………………………………(89)
    第一节概说…………………………………………………(89)
    第二节 法定诉讼代理人……………………………………(90)
    第三节委托诉讼代理人……………………………………(93)
    第六章期间和送达……………………………………………(97)
    第一节 期间…………………………………………………(97)
    第二节 送达…………………………………………………(102)
    第七章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107)
    第一节 财产保全……………………………………………(107)
    第二节先予执行……………………………………………(114)
    第八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119)
    第一节概说…………………………………………………(119)
    第二节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121)
    第三节 强制措施的种类及适用……………………………(125)
    第二编民事证据
    第九章民事证据的概念、种类和特征………………………(131)
    第一节 民事证据的产生和发展……………………………(131)
    第二节 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134)
    第三节 民事证据的种类……………………………………(140)
    第四节 民事证据与刑事证据的异同………………………(148)
    第十章举证责任………………………………………………(154)
    第一节 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意义……………………………(154)
    第二节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156)
    第三节举证责任与举证责任分配的区别…………………(159)
    第四节举证责任制度的初步改革…………………………(160)
    第五节 举证责任的分配标准………………………………(167)
    第六节 当事人举证责任与法院查证责任的划分…………(180)
    第十一章司法认知……………………………………………(186)
    第一节 司法认知的概念和特征……………………………(186)
    第二节 司法认知的理论依据、对象和效力………………(189)
    第三节必须认知与可予认知………………………………(201)
    第四节 个人的知识或经验…………………………………(205)
    第五节 司法认知的程序……………………………………(206)
    第十二章自认…………………………………………………(210)
    第一节 自认的性质…………………………………………(210)
    第二节 自认的类型………………………………………(214)
    第三节诉讼上的自认………………………………………(218)
    第四节诉讼外的自认………………………………………(220)
    第十三章推定………………………………………………(227)
    第一节推定的意义…………………………………………(227)
    第二节推定的概念和性质…………………………………(231)
    第三节推定的类型…………………………………………(232)
    第四节 事实上的推定………………………………………(240)
    第五节推定在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上的区别……………(242)
    第三编审判程序
    第十四章普通程序……………………………………………(247)
    第一节概说………………………………………………(247)
    第二节起诉和受理…………………………………………(249)
    第三节 审理前的准备………………………………………(255)
    第四节 开庭审理……………………………………………(256)
    第五节撤诉…………………………………………………(259)
    第六节 缺席判决……………………………………………(260)
    第七节诉讼中止和终结……………………………………(261)
    第十五章简易程序……………………………………………(264)
    第一节 简易程序的概念和特点……………………………(264)
    第二节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266)
    第三节 适用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268)
    第十六章第二审程序…………………………………………(270)
    第一节概说…………………………………………………(270)
    第二节上诉的提起和受理…………………………………(271)
    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274)
    第四节 上诉审对案件的裁判………………………………(276)
    第十七章审判监督程序………………………………………(280)
    第一节概说…………………………………………………(280)
    第二节 法院行使监督权对案件的再审……………………(281)
    第三节检察机关对案件抗诉的再审………………………(284)
    第四节 当事人申请的再审…………………………………(287)
    第五节 再审案件的审判……………………………………(291)
    第十八章特别程序……………………………………………(294)
    第一节 特别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294)
    第二节 选民资格案件………………………………………(296)
    第三节 宣告公民失踪案件…………………………………(298)
    第四节 宣告公民死亡案件…………………………………(300)
    第五节 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303)
    第六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306)
    第十九章督促程序……………………………………………(3u9)
    第一节督促程序的概念和特点………………………(309)
    第二节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310)
    第三节 案件的管辖……………………………………(312)
    第四节 支付令的申请及其效力……………………………(312)
    第二十章公示催告程序………………………………………(314)
    第一节 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及适用范围…………………(314)
    第二节 宣告票据或其他事项无效的判决…………………(318)
    第二十一章破产程序…………………………………(321)
    第一节破产与破产制度…………………………………(321)
    第二节破产申请与案件受理………………………………(323)
    第三节债权人会议………………………………………(327)
    第四节和解与整顿…………………………………………(331)
    第五节破产宣告程序……………………………………(335)
    第二十二章判决的既判力……………………………………(347)
    第一节 既判力原则的历史沿革…………………………(348)
    第二节 既判力的本质………………………………………(351)
    第三节 既判力原则的理论架构…………………………(362)
    第四节 既判力原则的理论基础……………………………(374)
    第五节 既判力原则的发展趋势……………………………(379)
    第二十三章判决理由……………………………………(382)
    第一节概说…………………………………………………(382)
    第二节 个别意见和反对意见………………………………(389)
    第三节 外国诉讼法上的判决理由…………………………(393)
    第四节判决理由与判决主文的关系………………………(401)
    第五节 判决书结构的改革…………………………………(403)
    第二十四章 民事裁定和决定…………………………………(408)
    第一节 民事裁定……………………………………………(408)
    第二节 民事决定……………………………………………(410)
    第四编执行程序
    第二十五章执行程序概说……………………………………(415)
    第一节执行程序的概念和意义……………………………(415)
    第二节执行根据……………………………………………(418)
    第三节执行机构与执行对象………………………………(418)
    第四节 国外民事判决的执行………………………………(421)
    第二十六章执行的申请及其审查……………………………(428)
    第一节 申请执行……………………………………………(428)
    第二节执行申请的审查与受理……………………………(430)
    第三节执行前的准备………………………………………(432)
    第四节 不予执行的情形……………………………………(434)
    第二十七章委托执行和协助执行……………………………(436)
    第一节委托执行概说………………………………………(436)
    第二节委托执行制度的完善一……………………………(438)
    第三节协助执行……………………………………………(445)
    第二十八章执行措施…………………………………………(448)
    第一节执行措施的概念和种类……………………………(448)
    第二节执行措施的适用……………………………………(450)
    第二十九章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461)
    第一节执行中止……………………………………………(461)
    第二节执行终结……………………………………………(463)
    第五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第三十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说……………………………(467)
    第一节 涉外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程序………………………(467)
    第二节 涉外民事诉讼法的渊源……………………………(469)
    第三节 涉外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471)
    第三十一章涉外民事诉讼的管辖……………………………(476)
    第一节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概念和原则…………………(476)
    第二节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制度……………………………(477)
    第三十二章涉外民事诉讼的送达、期间和财产保全………(483)
    第一节 涉外民事诉讼的送达………………………………(483)
    第二节 涉外民事诉讼的期间………………………………(486)
    第三节 涉外民事诉讼的财产保全…………………………(487)
    第三十三章涉外仲裁…………………………………………(489)
    第一节 涉外仲裁概述………………………………………(489)
    第二节 涉外仲裁程序………………………………………(492)
    第三节 涉外仲裁裁决的执行………………………………(493)
    第三十四章外国法院判决在中国的承认和执行……………(496)
    第一节 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条件…………………(497)
    第二节 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程序…………………(507)
    第三节 我国承认和执行外国判决制度的特点……………(509)
    第四节存在的问题…………………………………………(511)
    主要参考文献……………………………………………………(514)
    重要名词索引……………………………………………………(316)
    后记………………………………………………………………(519)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