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10243
- 书名:法理学(博学法学系列)
- 作者:公丕祥
- 出版社:复旦
- 出版时间:2002年9月
- 入库时间:2003-1-27
- 定价:55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内容提要
本书目在对现代法理学的基本理论问
题作出新的分析与叙述。全书包括法的现
象的本体与价值、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
法律调整、法律的创制、法律的实现和法
制现代化六篇。全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
观,分析法与法律的基本问题,探讨法律
运行的内在机理,揭示法制现代化的客观
规律性,进而审视和回应当代法律变革进
程所提出的诸多重要论题。全书坚持传承
与创新相结合,既传承当代中国法理学的
优良学术传统,又对法理学的重要课题作
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坚持理论与实证相结
合,既注意提升法理分析的水准,又注意
从理论的高度解读当代法治进程中的重要
法律现实问题;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既强调教材内容的完整系统性,又重视叙
述形式的生动性。全书立意新颖,内容丰
富,论说透辟,是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
生和研究生及法学爱好者研习法理学的理
想教材和适用读物。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法理学的性质与范围
一、法理学与法哲学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沿革
二、西方法理学的进化
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
第三节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辩证的方法
二、系统考察的方法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一编法的现象的本体与价值
第二章法与法律的关系
第一节西方思想家论法与法律
一、以人类精神为基点的论说
二、德国古典法哲学的反思
三、从法律自身出发来理解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论法与法律
一、早期著作中的探索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分析
三、《资本论》及其后的相关阐释
第三节法与法律的关系
一、语言学的辨析及其意义
二、法与法律的概念特征
三、法与法律的区别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法的现象的特征与本质
第一节法的现象的特征
一、法的现象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
二、法的现象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关系
三、法的现象具有形式性与自治性
四、法的现象反映人们认识规律、表述意志到创制规则的
过程
第二节法律的特征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
第三节法的现象的本质
一、法的现象的规律性与意志性
二、法的现象的共同性与阶级性
三、法的现象的正义性与利益性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法的现象的功能
第一节法的现象功能的概念
一、法的现象功能的含义
二、法的现象功能的特征
第二节法的现象功能的类型
一、社会整合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
二、社会影响性质意义上法律功能的分类
第三节法的现象功能的状态
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
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法的现象的价值
第一节法的现象价值的概念
一、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现象价值的涵义
第二节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
一、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概念
二、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对象
三、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标准
第三节法的现象的价值形态
一、法的现象与利益
二、法的现象与秩序
三、法的现象与正义
四、法的现象与自由
五、法的现象与效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编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
第六章法的现象的起源
第一节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
一、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
二、原始公社调整系统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过程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
三、原始公社习惯与法律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法的现象起源的多样性
一、法的现象起源的雅典形式
二、法的现象起源的罗马形式
三、法的现象起源的德意志形式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法的现象发展的历史类型
第一节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看法
二、划分法的现象历史类型的依据
第二节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社会基础
二、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
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特征
第四节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法律类型
一、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法律类型之社会机制
二、新型法律的本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法的现象发展的继承性
第一节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界定
一、概述
二、法的现象历史继承性的规定性
第二节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和方式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内容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方式
第三节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根据
一、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哲学根据
二、法的现象发展继承性的社会根据
三、法律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九章法系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法系与法律文明
一、文明与法律文明
二、法律文明的类型与法系的划分
第二节西方两大法系
一、民法法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普通法法系
三、两大法系基本特征比较
第三节东方法律文明
一、中国法律文明
二、印度法
三、伊斯兰法
第四节法系与法律文化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二、法律文化的分类与法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编法律调整
第十章法律调整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法律调整的概念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和特征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
第二节法律调整的机制
一、法律对利益的模式化
一、法律调整的能量
三、法律调整的过程
第三节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与类型
一、法律调整的方式
二、法律调整的方法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一章权利、权力与法律调整
第一节权利和权力的概念
一、权利的概念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三、权力的概念
四、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第二节作为法律调整重心的权利与权力
一、权利一权力关系是法律调整对象的重心
二、权利与权力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权力对权利的作用
四、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关系
第三节法律调整与权利保障
一、权利立法
二、法律对权利的分类调整
三、权利保障的方式
第四节法律调整与权力控制
一、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
二、法律与权力分工
三、法律与权力制约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二章法律调整与法律程序
第一节法律程序概述
一、法律程序的一般特点
二、法律程序的分类
三、正当程序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正当程序的特征与要素
一、正当程序的特征
二、正当程序的要素
第三节法律程序的地位与价值
一、法律程序的相对独立性
二、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
第四节正当程序在法律调整中的作用
一、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适用的作用
三、法律程序的意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三章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
第一节道德的概念
一、道德的涵义
二、道德的结构
第二节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一般关系
一、中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主要观点
二、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共通性
三、法律调整与道德调整的区别
第三节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
一、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的理论依据
二、法律的道德价值基础在法治实践中的体现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四章法律调整与法律意识
第一节法律意识的一般属性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二、法律意识的规定性
第二节法律意识的基本分类
一、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和人类法律
意识
二、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
律信仰
三、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
第三节法律意识在法律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一、法律意识的法制建构功能
二、法律意识的法制运行功能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五章法律调整与法治国家
第一节法治与法治国家概述
一、法治的涵义
二、西方法治思想的历程
三、法治国家的内涵
第二节法治国家原理
一、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与社会条件
二、法治国家的标志
三、法治国家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社会主义与法治国家
二、法治国家在中国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目标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编法律的创制
第十六章法律创制的机理
第一节法律创制的概念与特征
一、法律创制的概念
二、法律创制的特征
第二节法律创制的原则
一、立法的民主化原则
二、立法的科学化原则
三、立法的法治化原则
第三节法律创制的程序
一、立法程序概述
二、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法律创制的方法
一、法律创制方法的概念与意义
二、法律创制方法的分类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十七章立法体系
第一节立法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一、立法体系概述
二、中国的立法体系
第二节立法的等级效加
一、立法等级效力的概念与意义
二、我国的立法等级效力
第三节法律的渊源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二、法律渊源的历史发展
三、法律的分类
四、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第四节立法的监督机制
第十八章法律的要素
第十九章法律体系
第五编法律的实现
第二十章法律实施概述
第二十一章司法机理
第二十二章法律职业
第二十三章法律关系
第二十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章法律秩序
第六编法制现代化
第二十六章法制现代化
第二十七章法制现代化的标准
第二十八章法制现代化的模式
第二十九章法制现代化的矛盾运动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