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略论缔约过失责任

    [ 高原 ]——(2002-5-31) / 已阅53972次


    六、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缔约过失造成的损失是一种信赖利益的损失,对这种损失的赔偿应以合同成立的可得利益为限。”(56)余延满先生进一步指出: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主要包括:“1、订约费用;2、履约费用,包括准备履约所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履约所支付的费用;3、受害人支出上述费用所失去的利息;4、合理的间接损失,即丧失与第三人另订合同的机会所产生的损失。”(57)而且余延满先生也赞同王泽鉴先生所持在缔约过失责任中如果被害人有过错,则应适用过失相抵的规定。(58)有些学者明确指出,上述前三项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范畴,第四项则属于间接损失的范畴。而且对损失赔偿的范围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限制,即赔偿的上限不得超过缔约非过错方在订立合同时应当预见的因合同不成立或被撤销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超过合同成立及履行后所能获得的利益。(59)这也是目前民法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应予采纳。由于我国合同法没有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作出明确的规定,有待在以后的立法中予以改进。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以此为依据,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作出相应的处理。

    七、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类型或范围
    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在于违反了互相协助、互相照顾、互相告知、互相保护、互相诚实、互相保密等法定义务(亦即有的学者所称先合同义务),所以根据这些义务的具体内容及缔约人是否尽到必要的注意(亦即是否存在过错),可以将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给付自始客观不能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明知给付不能或应当知道给付不能的,对于非因过失信赖其合同有效而遭受损害的对方当事人应负赔偿责任。”(60)有的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之谓“合同给付不能而无效的情形。”(61)
    2、合同不成立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不一致而不能成立时,有过失的一方当事人应对对方因信赖合同成立所受损失负赔偿责任。(62)
    3、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的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导致无效或被撤销时,有过错的一方应赔偿他方因此而受到的损失。(63)
    4、违反法定附随义务或先合同义务时的缔约过失责任。主要表现在:
    ① 缔约时未尽通知义务而导致对方遭受财产上损失的;
    ②缔约时未尽告知义务而且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
    ③缔约时未尽保护义务而且导致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64)
    ④缔约时未尽忠诚义务、保密义务等而给对方遭受财产损失的。(65)
    5、缔约时缔约人“擅自撤回或撤销要约时的缔约过失责任。”(66)王利明先生也认为,要约人违反有效要约而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67)
    6、缔约人因无权代理行为而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因缔约人一方的无权代理行为而导致合同无效后,对方因信赖代理人有代理权而受到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当由无权代理人来予以赔偿(而且这种损失也无法过通过合同法或侵权行为法来予以保护)。(68)
    此外,王利明先生认为在悬赏广告中,如果“广告人违反悬赏广告的规定给承诺人造成信赖利益损失的,应负缔约责任。”(69)不过我国另一民法学者张广兴先生则认为应属单方允诺之债而产生的民事责任。(70)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目前立法中并没有建立单方允诺之债,但还是以后一种观点较为可取。此外,王利明先生还将缔约人缔约时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初步协议都单独各作为一种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71)笔者认为可以采纳这一观点。至于崔建远先生把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分为11类,也和上文所论述的基本相同,本文在此就不再一一介绍。(72)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第四十三条也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标志着在我国正式建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但是比较抽象、简单,内容不是很完善,操作性较差(比如损害赔偿的范围仍未明确等),有待在以后的立法中予以充实和改进。由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最终建立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义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债法体系,以及规范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缔约行为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因此也可以说是我国债法及合同法建设的一大进步。

    注释:
    (1) 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595页。
    (2) 详见(1)引书第595页至第596页。
    (3) 转引自孙礼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资料选》。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46页。
    (4) 转引自(1)书第597页。
    (5) 转引自(1)书第598页。
    (6) 见(1)引书第598页。
    (7) 见(1)引书第598页。
    (8) 见(3)引书第146页。
    (9) 见(1)引书第599页。
    (10) 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68页。
    (11) 见(10)引书第168页。
    (12) 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60页。
    (13) 见(3)引书第168页。
    (14) 见(3)引书第169页。
    (15) 详见(1)引书第598至第602页;(3)引书第146页。
    (16) 参见(3)引书第146页。
    (17) 参见(3)引书第146页。
    (18) 参见(1)引书第598页。
    (19) 参见(3)引书第146页。
    (20) 见(3)引书第146页。
    (21) 见(1)引书第601页。
    (22) 见(3)引书第146页。
    (23) 见(3)引书第146页。
    (24) 详见(1)引书第609页。
    (25) 见(1)引书第609页。
    (26) 参见(1)引书第609页。
    (27) 见(3)引书第146页。
    (28) 参见(1)引书第602页至第603页;(3)引书第146页至第147页;(10)引书第169页。
    (29) 参见(1)引书第603页。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