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思考——从贝卡利亚学术成功之路谈起

    [ 欧锦雄 ]——(2008-12-19) / 已阅37741次

    (三)创办研究生自己的学术刊物,通过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观点并促进学术争鸣。
    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术研究的学术思想最终要通过研究成果的形式来体现,学术争鸣的情况要通过研究成果来反映。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有不少真知灼见,一些优秀成果对繁荣社会科学和促进社会进步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许多刊物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要收取不菲的版面费才给投稿者发表论文,广大研究生还无自己的独立经济收入,如果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就不得不忍痛交付版面费。如果研究生们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就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学术争鸣的园地。研究生们通过编辑刊物也可锻炼自己的各种学术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各大学的研究生们应创建自己的学术刊物《研究生论坛》。
    (四)每学期均应定期举行全校性或全院性的学术研讨会,让研究生有机会在研讨会上锻炼学术交流能力
    当前,各社会科学的学术研讨会众多,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学术研讨会可以获得不少前沿学术信息,也可以推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因此,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是可以促进学术交流的。对于广大硕士生来说,参加全国性或全区性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多,因此,在大学里,应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让研究生有机会组织学术研讨会,有机会在全校性或全院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在学校里锻炼学术交流能力后,逐渐走进全区性或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从容应对学术研讨活动。例如,对于法学研究生(尤其是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来说,在每年3月15日贝卡利亚生日那天举行法学研讨会,一是表示纪念贝卡利亚,并以其为榜样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二是通过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又例如,在每年研究生的优秀论文评比结果出来后,开展一次学术研讨会,让获奖人员与广大研究生们讨论,让老师点评作品,以此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硕士生导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科学地指导研究生成长
    贝卡利亚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得到了学术长者的指点,韦里比贝卡利亚大十岁。在贝卡利亚学术成功的道路上,韦里给予了贝卡利亚较大的帮助和指导。由此可见,一个年轻人的学术成长是需要得到学术经验丰富的人的指导的。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成长同样需要得到长者的指导,这位长者即研究生的导师。研究生在学术上是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受到导师的影响,如果研究生得到导师经常的、科学的指导将会取得较大的进步。这些年来,许多高校新增了不少硕士点,同时也新增了不少硕士导师,许多导师的学术水平很高,但是,由于被聘为硕士生导师的时间不长,培养研究生经验不足,因此,还需不断地探索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硕士生导师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并摸索到了科学的培养方法后,才能较好地指导研究生学术成长。
    (六)每年定期召开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交流会
    许多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培养研究生的经验,这些有益经验的推广将能整体地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有共通之处,各专业也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召开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交流会,研究生导师之间可就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个别指导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取长补短,找到适合自身的培养研究生的方法,从而提高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七)探索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取知识和学会研究方法的重要途经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在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里,该课程的教师应传授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和传授的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生通过若干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后,就会获取到多名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学会多种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应与本科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法学硕士生是在具有大学本科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他们已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更为宽广,因此,沿用本科时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学术能力的科研人员或优秀的专家型实务人才。因此,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更为合适。研究生已具有了相当的文化底子,所以,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可以做得到的。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让研究生们在课堂教学前阅读大量的资料,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撞出学术思想火花,在讨论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可以习学到别人的研究方法,在讨论中可以锻炼研究生的口才和胆量,等等。至于如何开展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还需进一步摸索、实践。
    (八)研究生应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术素养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能否在三年内使自身快速成长,三年后自身在学术上能否发生质变,关键在于研究生是否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如果研究生持着混日子、混文凭的心态去学习,就必然无所作为。三年时间不算短,也不算长,但是,如果研究生能端正学习态度,脚踏实地的加强自身的学术素养,这三年时间可以使人的学术能力发生质的飞跃。在这三年里,研究生应扎实地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和广博地涉猎其他知识,娴熟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中从基础抓起,如,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语法问题,标点符号是否准确运用,等等。
    (九)重视研究生的法律实践经验的培养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研究的选题往往来源于法律社会实践,其研究成果往往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法律实践。如果一个研究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其研究成果就较难取得较大的成功。贝卡利亚的社会阅历不深,法律实践经验也缺乏,但是,他在学术上却取得巨大的成就,其研究成果极大影响了往后的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是,拳头社的一些同伴熟知当时的许多刑事司法的黑暗问题,尤其是韦里的弟弟亚历山德罗,这些熟知当时刑事司法问题的同伴在拳头社经常讨论、评击当时的黑暗司法,贝卡利亚从中了解了许多刑事司法问题,《论犯罪与刑罚》的选题是拳头社的同伴建议去写的,在写作中,贝卡利亚得到拳头社的同伴的启发,从这些情况看,拳头社的学术讨论弥补了贝卡利亚的社会阅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不足。当前,科技发达,信息获取途径较多,研究生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和法律实践现实,例如,到司法部门见习、调查,观摩法庭审判,从互联网、从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媒体了解法律实践状况,等等。此外,我们应该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考虑增设专门的法律实践课程。
    (十)重视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贝卡利亚所写的《论犯罪与刑罚》之所以名满天下,首先是因为其所选的题目意义非凡,其次是其在十个月里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并得到了拳头社的韦里兄弟等同伴的启发和帮助。当前,法学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前一年半时间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储备撰写学位论文的知识及学会一定研究方法,在后一年半里,许多研究生大约花6—8个月在写学位论文。在学位论文选题中,学生应阅读大量的论文和书籍后才可确定选题方向,研究生导师在学生选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导师对法学各种前沿问题一般都有一定了解,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有新意,是否有价值,导师一般能在宏观上把握,因此,导师在学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上应给予指导。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的选题就得到韦里等人的指点。选题确定后,研究生就应全心全意地投入写作中,在写作中,导师在写作提纲草拟、论文写作、论文修改等阶段均应给予指导。如果选题得当、写作材料翔实、写作技巧高、文笔流畅、写作时间充裕、导师给予科学的指导,就有可能写出一篇高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
    (十一)确立“学术研究为主司法考试为辅”的理念
    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流向主要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大公司法律顾问等实务型职业,到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仅占少部分。基于就业的考虑,许多法学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时间里把许多精力甚至主要精力放在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上,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科研型学术人才,而现在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专家型的法律实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案。所以,现在法学硕士研究生把一定精力放在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应予以恰当的引导。如果我们将现在的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专家型的法律实务人才,那么,我们就应准确定位其知识结构。我认为,专家型法律实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一)在某一法律专业方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具有学术研究能力;(二)具有广博的法律知识,不能仅懂某法律专业知识;(三)具有一定的法律实践经验。其中,“在某一法律专业方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素质,需要法学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时间里培养。参加全国司法考试是为了获取广博的法律知识,而法律实践经验则主要在参加法律工作后积累。从这些情况看,学术能力培养和学术研究应是法学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时间里的主要任务,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应放在辅助的位置,而且在三年里不一定每个法学硕士生均能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而可能需要在毕业后继续努力。假若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主次不分,导致硕士学位拿不到,全国司法考试也通不过,那就是极大的失败。
    (十二)建立和完善精英研究生特优制度
    贝卡利亚的家庭经济富裕,不为生活所困,所以,他得以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之中。他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带有个人的功利,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当前大多数研究生的家庭并不富裕,不得不考虑现在和将来的经济问题,许多人学习和研究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恢复高考制度的前几年,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费是全免的,许多学生还获得助学金,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这几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不为生活所困,不为毕业后就业所烦恼,在校学习期间,他们有充足时间学习,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因此,这几届毕业的知识非常扎实,目前,法学界的许多精英人物即出自这几届的学生。这一现象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认为,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精英研究生特优制度,一些确属精英的研究生,其学费应全免,基本生活费应给予解决,在就业上国家应以恰当的方法予以解决。当前的公费研究生制度存在不少问题,确应改革,但是,如何改革才真正合理,这应进一步研究。


    四、小结


    贝卡利亚在26岁时即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每个研究生所羡慕的。贝卡利亚取得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的法学研究生在学术成长中也具有许多良好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种种烦恼。法学研究生在学术成长中主要涉及四大方面:研究生本人、导师、学校和国家,针对研究生成长中存在问题,通过多方合力是可以将问题解决的。一旦研究生获得良好的学术成长条件,就能茁壮成长。我们不可能希望每个法学研究生均能获得贝卡利亚的成就,但是,我们还是期待中国的“贝卡利亚”的出现。


    注释:

    ⑴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1页。
    ⑵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2-114页。
    ⑶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4页。
    ⑷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4-115页,以及黄风著《贝卡里卡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0-30页。
    ⑸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5-118页。
    ⑹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1页。
    ⑺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3-29页。
    ⑻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4页。
    ⑼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1-114页
    ⑽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2-115页。
    ⑾参见黄风:《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12-115页,以及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6-30页。
    ⑿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1-19页。
    ⒀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6-30页。
    ⒁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24-25页。
    ⒂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29-130页。
    ⒃参见黄风著:《贝卡利亚传略》,附于《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著,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26-137页。


    作者简介:欧锦雄,男,1964年10月出生,广西玉林市人,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刑法学硕士生导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在广西民族大学讲演, 2008年10月23日晚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