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的思考

    [ 徐凤林 ]——(2025-7-10) / 已阅66次

    工人文化宫作为全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承担着文化教育培训、文体娱乐服务、文化社团服务三大功能,新时代坚持"五性"(政治性、公益性、服务性、开放性、群众性)运营原则,统筹处理好人员配备、经费筹集等问题,提高职工参与度,实现由公共文化设施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是加强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从文化宫设施改造、运营管理模式与理念、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观点如下:
    思考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优做强文化服务主业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文化服务主业,突出公益和服务两大属性,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强化“工”字特色阵地功能,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把工人文化宫打造成引领职工思想政治的主阵地、提升职工整体素质的重要平台,职工的精神家园、成才校园、文化乐园,实现功能完好、物尽其用目标。开展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职工书屋、职工文艺创作培训基地等重点文化教育服务项目,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打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思考二: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服务职工群众作为最终目标,把职工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为职工群众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的文化生活空间。工人文化宫是工会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阵地,是职工的精神家园,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将工人文化宫建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财政保障和税收优惠政策,享受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水、电、气等公用服务价格优惠政策。坚持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工会经费补助为辅的资金保障原则,建立多渠道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购买工人文化宫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允许工会经费支持工人文化宫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优秀职工文化品牌,参与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思考三:坚持科学谋划布局,增强阵地服务功能
    坚持“恢复重建、维修改建、控制新建”工作方针,加大对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按照先建后拆、拆旧建新、拆小建大的思路,做好维修改造和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制止非法侵占、处置工人文化宫阵地的行为。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的阵地网络体系,打造“职工之家”、“群众之家”、“党员之家”。实施统筹联动赋能,探索参与社会治理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经费筹集、人员配备等方面汇聚多方力量和资源,开展特色化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加大工人文化宫品牌保护力度,增强阵地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导向正确、特色鲜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经营有效、竞争实力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新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思考四:坚持优化资产管理,落实管理主体责任
    坚持优化资产管理,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见》,按照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工会履行管好办好工人文化宫的主体责任,明确工会内部机构工作任务,理顺工作流程,制定工人文化宫整体发展规划,清理工人文化宫的出租、承包行为,把依靠出租、承包获取经营效益转变为工会、职工和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获取经济效益上来。坚持集体决策、服务主业、控制风险,不得开展有损工人文化宫品牌形象的合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工人文化宫建设和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工人文化宫纳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序列,享受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同等待遇,促进人员流动和接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实行岗位聘用制度,激发生机和活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重大决策事项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提升职工满意度。

    作者:吉林省蛟河市总工会 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 徐凤林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