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 陈禄堂 ]——(2006-4-17) / 已阅96443次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
    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
    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
    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
    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不良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 资本充足率 核销 以物抵贷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1.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4.56个百分点,已降至13.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
    表1-1 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 贷款 不良贷款额 不良贷款率
    中国工商银行 29578.37 7598.78 21.56%
    中国建设银行 17663.88 2679.60 11.90%
    中国农业银行 19129.60 6982.03 30.07%
    中国银行 18161.89 4085.31 18.07%
    合计 84533.74 21345.72 25.26%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2.1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
    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
    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
    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
    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
    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
    表2-1 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
    国家预算 自筹资金 国内贷款 国外贷款
    1970 75.3 23.9 0.8 -
    1975 64.4 34.4 1.6 -
    1980 44.7 36.5 11.7 7.2
    1985 26.4 40.4 23.0 10.2
    1990 13.2 43.2 23.6 20.0
    1991 10.2 43.1 28.1 18.6
    1994 5.0 51.0 25.7 18.3
    1996 4.6 50.9 23.7 20.8
    1998 7.0 49.9 23.3 19.8
    2000 10.4 45.3 25.2 19.1
    2001 12.3 47.9 23.1 16.7
    2.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