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浅谈辩方阅卷重点与方法

    [ 徐凤林 ]——(2024-7-15) / 已阅2349次

    阅卷权是辩护律师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在调查取证权受限前提下,阅卷是挖掘案件细节,为开庭发问、质证和法庭辩论充分准备的重要环节,是获取辩护资源、归纳辩护观点的重要来源。阅卷目的是熟悉案情,寻找指控犯罪的事实和证据,核实案情,选择辩护方向,简化案卷、方便办案、为撰写高质量的辩护词服务。
    笔者结合多年司法实践,对辩方阅卷重点及方法进行探析,观点与各位读者共享。
    一、阅卷重点
    阅卷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还是无罪,根据犯罪事实和刑法规定,提出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重点一:通过查阅法律文书卷、证据材料卷、侦查工作卷,捕捉与侦查人员、检察官在认定犯罪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的“认识分歧”,客观审视被告人行为,发现办案机关对案件认识上的错误,界定刑法适用意义。
    重点二:通过分析审查案件定性是否准确,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准确选择辩护方向,理清辩护思路,制定辩护策略。
    重点三:通过运用犯罪构成理论,审查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客观方面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要求,甄别从轻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
    重点四:通过刑事诉讼程序,将案件划分为若干阶段,审查办案程序是否合法;物证、书证,言词证据之间是否相互矛盾;是否存在诱供、刑讯逼供;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定罪量刑的事实是否都有证据证明,定罪证据是否达到证明标准,所认定的事实是否已排除合理怀疑。
    二、阅卷方法
    方法一:制定阅卷计划,搞清控方指控犯罪法理逻辑
    通过科学制定阅卷计划,合理安排阅卷时间,提高阅卷效率。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十九条规定,辩护律师办理案件时,可到法院、检察院申请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需提交律师执业证和律师事务所开具的证明及委托书等材料,由案管部门安排,办案部门提供案卷材料。通过整体浏览案件起诉书、目录和案卷材料,了解案件全貌,掌握检察院指控犯罪法理逻辑。注意证据之间关联性及证据链的完整性,甄别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确保每一份证据真实有效。
    方法二:立足证据"三性",运用法律知识、逻辑推理和办案经验进行阅卷
    通过围绕证据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综合运用法律知识、逻辑推理和刑事辩护经验,在法律规范与法学原理的指导下阅卷。对同一份证据,尤其言词证据内容的同一性,寻找其自相矛盾的地方;把证据作为互相证伪的工具,找到证据之间的印证关系,证据之间的差异,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是否能够排除合理怀疑,把证据之间能够证明的共同事实确认下来。对取证过程与取证法律规范进行比较,寻找证据形式上的非法性。对内容虚假不真实的或存在疑点的证据,予以研判。通过阅卷发现非法证据线索的,可以申请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方法三:掌握阅卷技巧,提高案件办理质效
    通过制作摘要和图表,撰写质证提纲、辩护意见草稿。一是略读、跳读阅卷法,适用共同犯罪、多次犯罪案件。概览性翻阅案卷资料,查阅起诉意见书,了解涉案事实。用跳读方法查阅涉嫌罪名与事实材料,形成初步印象。通过交叉进行精读与略读、跳读,不断修正阅卷辩护思路,提高阅卷质效。二是先供后证阅卷法,适用被告人翻供案件。先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然后根据其辩解查证其他证据,寻找其他印证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证据,确认其供述和辩解的可信度。三是先证后供阅卷法,适用做无罪辩护的案件。先审查证据,分析是否构成完整证据链、是否足以认定犯罪事实。然后,再审查犯罪嫌疑人口供,有利于准确判断被告人辩解是否成立,证据尚未达到“确实、充分”证明指控犯罪事实的程度。四是利弊证据对照阅卷法,适用涉及多笔指控犯罪事实的案件。审查证据时,同时摘抄、标注对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证据,围绕时间、地点、行为方式、动机、金额等进行列举对照,看指控事实能否成立。五是先程序后实体阅卷法,适用非法证据排除案件、实体证据较为充分、难以寻找辨点的案件。先审查程序性法律文书,查找侦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再审查其他实体证据。程序问题有办案过程时间顺序、案件移送、强制措施、证据、赃款处理。包括:1、立案时间在传唤或刑事拘留之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义务告知时间问题、与鉴定结论相关的时间问题。2、案件的移送问题。3、对证人使用传唤措施、取保候审存在保而不审、办案人员在拘留证上代签名。4、证人证言只盖单位公章、亲笔供词没有签收、现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民警参加办案。5、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被查封、扣押的赃物赃款作出没收的决定等。

    作者:吉林省蛟河市总工会 徐凤林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