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保证调研质量 提高调研品味——对检察调研工作成果的统计分析

    [ 李旺城 ]——(2005-3-29) / 已阅23476次

    2、以人为本,注重队伍建设。
    全院重视队伍建设,五年来涌现出《树立旗帜,抓住主线,占领阵地》[4]、《干部培养与“为人善师”》[5]等11篇优秀调研,内容涵盖了检察人员的思想动态、纪律作风、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3、针对性强,对检察实践积极研究。
    全院干警积极研究检察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思考法律与检察实践的冲突。如《如何做好出庭公诉工作》[6]、《构成嫖宿幼女罪是否需要“明知”》[7]这两篇优秀的检察实践工作调研就相继被多家媒体转载。
    4、出成果与出效果并举,注重调研成果转化。
    全院一是注重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案,如2002年年初,法警队、行政处形成的《车辆分流利弊浅析》和《业务经费管理及经费支出情况调查》中,很多车辆管理和业务经费管理改革建设性意见被院党组采纳并付诸实施;二是注重把调研中成功的典型经验转化为舆论宣传内容,如《积极作好预防工作,促进政府采购健康发展》[8]受到了高检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被高检预防厅转发,其预防职务犯罪的“442”策略还被作为基层院经验推广。
    5、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
    我院紧跟时代潮流,撰写调研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积极唱响。如针对我国加入WTO这件大事的《入世与民事行政检察监督》[9],针对未成年人缓刑犯复学难问题的《对顺义区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10]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认可和社会效果。
    二、调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种“有害思想”
    1、闭门造车思想。有的检察干警为了早出文章,急于求成,“复制网上的,剪切书上的,参考别人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殊不知,要想获得生动直观的调研成果必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2、好大喜功思想。有的检察干警不顾客观条件是否许可,一味迎合领导的好恶,而没有做到对上、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势必堵塞基层群众的呼声,缩小领导获取决策依据的正确渠道。殊不知只有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才能延续调研工作的生命力。
    3、不虚心思想。有的检察干警不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喜欢摆架子、耍官腔,没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写出来的东西呢?空对空。殊不知只有谦虚求教,才能拓宽调研言路,从群众和实践中求得“真经”。
    (二)调研作风不强
    在部分干警身上存在着为调研而调研的现象,缺乏渴望调研的激情和欲望,具体表现为调研作风浮躁,流于形式,满足于一般性的完成任务,工作不扎实。如有的一篇调研文章竟能找出数十处错别字,更不用说语法结构的毛病了。
    (三)调研方法不当
    从调研工作中看,缺少必要的工作程序,涉定的内容不完整,理性分析思考的过程过于简单,缺乏有理有据的论证。从调研成果上看,表现为“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掌握典型材料不全面;重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不详实,总想急功近利、速战速决。
    三、如何提高调研品味
    (一)提高思想品味,树立“六种意识”[11]。
    1、创新意识。创新是检察调研工作的灵魂。要实现创新,就要克服因循守旧、小胜即满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大局,紧盯办案实践,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弱点,深入调查,超前思维,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一线办案提供理论成果和智力支持。
    3、本土化意识。立足于本单位、本部门的人力环境资源是检察调研工作的坚持方向。要从本职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区域特点、工作特色和人才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调研项目。
    4、规范意识。规范就是要使调研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实现有序运转。要加强调研室的规范化科技基础建设,配齐配强专职调研队伍,完善检察调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调研课题制、调研成果评比制度,使检察调研工作由虚变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5、协作意识。调动全院的整体力量,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内外协调的检查调研格局。一方面发动大家共同参与,加强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与联系,拓宽调研渠道。
    6、反馈意识。反馈就是要推广运用调研成果,及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调研成果的转化要本着“四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一是有利于检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形成调查研究的氛围;三是有利于促进领导的决策水平;四是有利于提高全体干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提高实践工作品味,处理好“四个关系”。
    1、提高调研认识品味:处理好磨刀与砍柴的关系[12]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提高认识,实行考核激励机制,干警要由为调研而调研转变为主动调研。例如,2002年我院干警调研认识提高,主动撰写调研133篇,干警参与率为100%,25%的干警有调研成果见诸报刊杂志。
    2、重视调研队伍建设:处理好群众与骨干的关系
    如果说群众是调研的基础,那么骨干就是调研的中坚力量。全院要一方面继续为干警 “充电”,鼓励其报考法律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提高法律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对专职调研员的培训,搞好学习考察和调研交流。
    3、端正研究工作态度: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确定调研方向,选准调研课题,是关系调研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时势、结合本区的具体实际、结合各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开展调研,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如《十年来破坏电力设备案分析》[13]一文,正是针对近年来发生在顺义区农村的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呈愈演愈烈趋势,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的情况下[14]应运而生的,获得了高检院的好评。
    4、健全调研量化考核:处理好制约与激励的关系
    2000年以来,我院撰写调研文章370余篇,被转发60余篇,在被转发的调研文章中,其作者分布11个处室,共31人。今后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把调研工作纳入全院的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对发表文章的给予处室和个人加分,同时对一学历本科生加大撰写任务,激励他们多写多投。二是实行双稿酬奖励制度、开展评选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和评选精品调研文章活动。如2002年我院有6人被评为调研工作先进个人,有5篇调研文章[15]被评为精品调研文章,在央级媒体发表。
    (三)提高写作品味,调研撰写履行“四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提纲[16]
    在选准题目(切入点)的基础上,拟定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的调查研究提纲,包括调查研究及写作的主题、调查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材料如何组织、建议怎样提出等等。提纲具体要根据工作和文章需要而定,同时撰写也须紧密围绕提纲进行,不能偏颇。
    2、深入调查,找准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中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全面掌握问题,做到点面结合、正反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为撰写提供第一手的、鲜活的材料。
    3、分析研究,把握规律
    分析研究是一个“劳心”的过程。调研工作必须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归纳整理,分清现象与本质、成绩与缺点、经验与教训,找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指导性的结论。
    4、检查完善,注重转化
    完成调研文章后,要回过头来检查其标题是否真实达意,序论是否贴近领导的“兴奋点”、干警群众的“关注点”,正文是否层次清晰、观点明确、结构合理,结论是否深化主体。尤其是要注意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努力使调研的成果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
    (四)提高服务品味,勇于求实、求深、求精。
    1、服务决策,勇于求实。调研工作的目的就是为领导和上级决策服务,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应是调研工作的核心;检察实践中的焦点、难点、疑点应是调研工作的重点;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应是调研工作的方向。
    2、服务大局,勇于求深。检察调研工作者要增强大局意识、参与意识,要站在决策的角度去调查研究问题,在出谋划策、当好参谋上做文章;要注重开拓思路、扩大视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要深入一线、深入前沿去求取真经。
    3、服务实践,勇于求精。成果是调研工作的生命,精品是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精品的标志就在于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能够把握别人没能把握住的规律,能够做出别人想做而没有做出的正确结论。

    [1] 见白泉旺著《浅谈检察实务调研的误区与方法》一文,载于《新世纪检察》2003年第1期。该文提出按检察调研的区域和方向的划分方法。检察业务包括执法监督、检察职能、检察实务、检察专题、统计分析、指导工作、个案研究;队伍建设包括基层建设、基础建设、基本素质建设;管理机制包括五好目标量化考核机制、主诉检察官晋升考核管理机制、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计算机局域网络管理机制;综合治理包括以案释法、职务犯罪预防、犯罪动态分析;举措创新包括普通程序简易审、检务公开、遴选制度等。
    [2] 作者:王静,此文载于高检正义网。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