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论色盲禁驾的立法执法及改革

    [ 滕传枢 ]——(2021-5-8) / 已阅5243次

    论色盲禁驾的立法执法及改革

    国浩(海南)律师事务所交通立法课题组
    滕传枢 姜 丹


    摘要:我国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关于辩色力的法条
    就“无红绿色盲”五个字,执法中用不合理的检测手段将数千万辩色力
    异常的公民判为禁驾,在理论上没有事实和科学依据,存在明显的立法
    歧视,剥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实践中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
    会经济建设,降低了公民的幸福生活指数。笔者从法理层面提出了改革
    这一现状的若干建议,和将红绿灯改为红蓝灯的新颖创意。



    关键词: 色盲禁驾 法理依据和事实科学依据 现行立法和执法
    的缺陷 改革建议和新颖创意


    前 言
    从十八世纪至今,三百多年来,“色盲”与“驾驶”被地球人定论为两个水火不容的概念。是“色盲”就不能驾驶机动交通工具(包括摩托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本文论述的是色盲与汽车驾驶,其他的问题可能要另当别论),理由就是一句话:“色盲不能识别交通信号,色盲驾驶就是拿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于是,“色盲禁驾”成了全世界通行的铁律。
    在当今中国,“男色盲率为4.71±0.074%,女色盲率为0.67±0.036%,色盲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为8.98%”。① 据此,以总人口14亿计,显性色盲有7532万人,隐性色盲(即基因携带者)有1.2572亿人,两项合计为2亿多人。在显性色盲的人群中,除去老的、小的和不想开车的,假设以一半计,实际上因色盲丧失驾驶权利的公民近四千万人!

    注① (专著):俞自萍、曹愈、曹凯:《色盲检查图》,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7月第五版第13页。
    现实生活中,这数千万色盲患者,内心除了痛苦、抑郁和自卑之外,更多的是不服和疑惑不解。他们大声疾呼:“我们是看得清红绿灯的呀,为什么凭那几张色盲检查图就剥夺了我们驾车的权利?这可是我们生存的权利呀”!这就是矛盾和问题的焦点:色盲到底能不能驾车?《色盲检查图》与识别红绿灯到底有没有关系?剥夺他们驾车的权利到底有没有法理依据?出路何在?

    一、祸起萧墙:色盲禁驾的由来
    以前英格兰的约克郡有个传统:女子用衣服的颜色显示婚姻状况,穿红色为已婚;穿绿色为未婚。因为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轧人的事故,这个传统启发了英国十八世纪的一位叫哈特的机械师,他由此设计出第一盏交通信号灯——红绿灯。这第一盏烧煤气的两色红绿灯就落户在了车流量最为密集的十字路口上,靠人工通过皮带轮手摇两块玻璃控制颜色的变化。从1868年12月10日开始使用仅仅23天,信号灯自己爆炸了,那位负责转换玻璃的警察也牺牲了。第一盏红绿灯就被终止了。直到1914年的8月5日,才在美国的克利夫兰市被重新启用。信号灯改进成了由两个光源电控制变色,无需人工看管。这在当时已是非常先进的了。于是,这种信号灯很快就在美国的大城市流行开来。1918年美国底特律的交警威廉.波茨(另一说是在美国工作的华人胡汝鼎)发明了第一盏由红绿黄三色组成的信号灯,黄灯用来减缓红绿转换的突然。1928年信号灯传到中国。 1968 年,联合国《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绿灯行、红灯停、黄灯等”的含义作了确认并在全球统一通用。
    从科学角度解释三色灯的颜色选择是:红色的光波最长,看得最远,所以用
    来显示禁止;黄色次之,所以用来显示警告;绿色也是光波较长又是和红色区分最明显的,所以用来显示通行。
    色盲是怎么发现的?从生理学角度发现并论述色盲的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JohnDalton)。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在圣诞节前夕他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子送给妈妈,其实是一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还有另一说是道尔顿有一天结了一条红色领带去参加朋友的葬礼,受到了在场人的嘲笑。道尔顿对这些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他和弟弟原来是色盲。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出了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②
    至于因为色盲不能识别红绿灯而出的车祸,历史上传说的有两起。一是在伦敦议会大厦前安装了红绿灯之后的一天晚上,有一个青年驾驶马车在通过路口时,和对面疾驶而来的马车相撞,发生了车祸。当事后问及他时,他说他是看到绿灯才驶入路口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当时面对他的信号灯是红色。经过检测,他是色盲。第二起是,1875年在瑞典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列车相撞事故,原因是一位(有说两位的)色盲工程师发错了信号,发错信号的工程师也在事故中死亡。 对于第一起事故,如果事实无误,现在可以推定那位青年是全色盲。对于第二起事故的原因,后人质疑是铁路公司为了推卸责任杜撰出来的。理由是如果事先知道两工程师是色盲,不可能把他俩放在这样的岗位上;如果事前不知道,则不可能在他俩死后检测出色盲。不管真相到底怎样,“色盲”已经成了罪魁祸首,“色盲禁驾”成为人们的共识。车祸猛于虎,人们多了一个谈色盲驾车色变。③
    解放后我国沿用国际惯例一直实行“色盲禁驾”。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
    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的“无赤绿色盲”,到现行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无红绿色盲”,对驾驶人辩色力之规定都是这“五字法条”,几十年没有变过。

    二、何谓色盲:一本难念的经
    关于人类的色觉,三百多年来,有不少的医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学家在进行艰苦研究与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相比其他“热门”的科技领域,可以说是一块冷清贫瘠的处女地。理论专著屈指可数,人类色觉机制至今尚未研究清楚,许多不解之谜尚未能破解,不少传统理论面临质疑甚至推翻。理论的贫瘠必然带来实践的混乱。
    颜色(色彩)从单纯到复杂分为三个层次:原色(又称基色或纯色)、
    间色(也叫色调)、复色(也叫次色或饱和度色彩)。黑、白两“色”不在上述三

    注② (专著) 陈晓光等著:《人类色觉导论》,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第6 页。
    注③ (专著) 陈晓光等著:《人类色觉导论》,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第41页。

    个层次之内,称为极色。颜色以两种不同的物质为载体:光与颜料。不同的载体对颜色反射形成的结果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从光来说,三原色是红、绿、蓝,这就是彩色电视机的制造原理。从颜料来说,三原色是红、黄、蓝,这就是绘画、印染、油漆颜色调配的原理。光的红、绿、蓝三原色和颜料的红、黄、蓝三原色都是无法用其光他或颜料混合、调配能产生的。不管是那种载体,原色都只有三个,不多也不少。
    两种原色配合成的颜色,如红和黄配合成橙色,黄和蓝配合成绿色,红和蓝配合成紫色等,叫间色。间色因合成的原色比例不同而变化,共有189种。再用任何两个或多个间色或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叫复色。复色包括了除原色和间色以外的所有颜色,是最丰富的色彩家族,千变万化,丰富异常,共有1891种。比如说,红色家族,原色叫大红,其他复色有浅红、粉红、桔红、金红、玫红、深红、紫红、黑红等等。我们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的颜色只有主波长在380-760nm之间的150种。即是说,正常人的眼睛只能看见色彩大家族7.2 %的颜色,还有92.8 %的颜色是不能分辨的。从这个角度说,全人类都是色盲或色弱!
    近代科学家提出了两种不同但最后互补的理论:三色(红、绿、蓝)论与四色(红、黄、绿、蓝)论。人的视网膜是红、绿、蓝锥体细胞的三色接受系统,但当色觉信息传至神经节细胞时,则变成了四色系统。两对对立的颜色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关系,决定着颜色感觉。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生理学、生理解剖学、神经细胞学、心理物理学、电生理学等众多学科的配合,才能研究成功。
    “色盲”其实是错误的说法,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先天性辨色力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生理缺陷(基因缺陷)和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俗统称色盲。到目前为止,尚属不治之症。还有少数色盲是后天性的,因其他疾病导致,随导致病因消除的程度,色盲症随之痊愈或不能痊愈。
    色觉异常者只是对某个范围内的颜色区分能力低下,与色觉正常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截然清楚,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色觉正常者可在明处分辨出太阳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调,色盲患者则不能或难以辨认。三色论学说把色觉缺陷分为全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红色弱、绿色弱、蓝色弱七类。全色盲又称单色觉者,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又称二色觉者,红色弱、绿色弱、蓝色弱又称三色觉者。四色论学说只把色觉缺陷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两类。
    临床上把色觉异常以其症状由重到轻分三个层次。
    (一)全色盲(又称完全色盲):所有颜色均不能辨认,他们看世界如同观黑白电视一般,仅有明暗深浅之分,而无颜色差别。它是最严重的色觉障碍,患者少见,人群中占比仅为十万至二十万分之一。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