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要点及应对建议

    [ 翟志钢 ]——(2020-7-23) / 已阅11652次

    公司法律风险防范要点及应对建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社会的每项活动,都要依法行使,违反法律法规,或疏于利用法律法规,就会给公司带来不利的法律经济后果,或丧失本来应该享有的法律经济权益。
    公司法律风险是指公司因不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或内部管理的缺失,而导致公司面临法律制裁或损害的可能性。这里的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损失、预期收益损失、商业机会丧失和声誉损失等。
    一、与法律风险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
    法律风险与经营风险存在这样的辨证关系:法律风险,只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一种;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经营风险,最后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与违法风险
    法律风险不等于违法风险,但所有导致法律风险的行为都具有不规范性。
    三、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
    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很多,按照风险成因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依次为合同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用工法律风险、诉讼法律风险、资产债权债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客户信息保密法律风险等。
    (一)合同法律风险
    公司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进行的,合同法律风险是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在经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合同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1.合同订立中的法律风险:(1)公司内部无权限的人私自签订合同、私刻印章签订合同,形成表见代理的法律风险。(2)未对合同对方资质进行审查,未对合同对方信用进行审查。(3)未按内部流程履行签订手续、合同先履行后签订、先签章后填写合同内容。(4)印章加盖不符合规定影响合同效力、合同上载明的当事人名称与实际签章不符。(5)合同未载明签订日期。(6)需办理备案、公证的合同未办理相关手续。(7)对内容尚具有不确定性的合同盖章。(8)擅自调整已审批合同的内容。
    2.合同内容上的法律风险:(1)主要条款不完备。(2)存在导致合同无效的或可撤销的条款:如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共利益;订立合同的主体不合格;代理人逾越权限;意思表示不真实;显失公平。(3)责任限制条款不合理。(4)仲裁条款规定不符合要求。(5)合同双方/各方责任等条款约定不清晰。(6)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或不利于公司利益。(7)代理范围/权限不明。(8)未约定保密、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知识产权、不可抗力等条款。(9)保证人、代理人资格不合格。(11)不同合同之间的义务有冲突。
    3.合同履行和变更中的法律风险:(1)向合同载明的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履行义务。(2)未签署合法有效的协议对合同进行变更。(3)合同履行中,对方发生违约时未及时提出异议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4)合同履行中,对对方的异议未及时依约做出回应。(5)合同争议处置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保管有效的法律文件。(6)怠于行使求偿权:对方已经违约或履行期限届满前预期违约时,不及时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7)怠于行使代位权:当我公司债务人不积极行使其到期债权,对我公司造成损害时,不及时向法院申请行使代位权。(8)怠于行使解除权:对于依法可以随时解除的合同,未利用合同解除权保护我方利益;可以解除合同的法定情形出现后,未及时行使合同解除权。(9)怠于行使撤销权:对于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可撤销的合同,未行使我方的撤销权;当我公司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富,对我公司造成损害时,未及时向法院申请行使撤销权。(10)怠于行使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用工法律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容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存在于用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1.招聘录用中的法律风险。(1)就业歧视。(2)不当录用条件。(3)就职担保。(4)对员工入职审查不严。(5)不当岗位职责。(6)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7)违法约定试用期。(8)无效劳动合同。(9)劳动合同缺乏必备条款。(10)拒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1)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建立职工名册规定。(12)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2.劳动合同存续期间的法律风险。
    试用期:(1)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2)单方延长试用期。(3)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4)试用期工资低于法定标准。
    转正后离职前:(1)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2)拖欠、克扣员工工资。(3)拒不支付或不按照规定支付加班或延长工作时间工资。(4)未依法制作或保存工资支付表。(5)未经审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制。(6)电子考勤记录未经劳动者确认。(7)不安排职工年休假又不依法支付年假工资。(8)病伤假工资低于法定标准。(9)规章制度未经民主程序且公示或告知。(10)规章制度内容不合法或明显不合理。(11)未收集充分证据草率处罚违规违纪行为。(12)处理违规违纪行为程序有瑕疵。
    劳动合同关系解除或终止:(1)公司单方调职、调薪、调岗。(2)续签劳动合同不当。(3)劳动者依法单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4)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5)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合同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的法律风险。(1)违反后合同义务。(2)拒付或少付经济补偿金
    (三)诉讼法律风险
    民事诉讼涉及起诉、应诉、举证、代理、回避、诉讼时效、管辖等,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起诉。(1)避免起诉不符合法定条件(起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法院主管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否则,法院不会受理,即使受理也会驳回起诉。(2)避免诉讼请求不适当。诉求不当可能无法获得法院的支持或因诉讼标的额而多付诉讼费用。(3)避免逾期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超过法院许可的期限或者法定期限的,法院不予审理。(4)避免超诉讼时效。当事人在诉讼时效届满后提起诉讼的,如果其没有合理理由,其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避免诉讼主体不适格。在审判程序开始之后,法院发现当事人不适格的,会裁定驳回起诉。(5)避免逾期交纳诉讼费。当事人起诉,不按时预交诉讼费,或者提出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用未获批准,但仍不交纳诉讼费用的,法院将会裁定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当事人提出反诉,不按规定预交相应的案件受理费,法院将不会审理。
    2.关于应诉与答辩。接到法院应诉通知书,说明已经涉诉,各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和法院指示,积极应诉。
    在应诉与答辩阶段,应注意防范以下法律风险:(1)避免超期提出管辖权异议。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是自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按时提出的,法院不予处理。(2)避免超期提出反诉。提起反诉的,最好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超期提出,法院不予受理的,可以另行起诉。(3)证据提供。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4)申请延期审理。有延期审理的理由,应当向法院提交申请。可以延期审理的情形包括:一是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二是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三是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出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四是其他情形。
    3.关于诉讼保全。诉讼保全是指法院审理案件时,在作出判决前,为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变卖财产,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申请对财产作出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判决生效后能得到顺利进行。具体措施一般包括查封、扣押、冻结。
    在诉讼保全阶段,应注意防范以下法律风险:(1)避免保全后不起诉。采取诉前财产保全后,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或在保全后申请撤诉,被诉方可能因此转移财产。如果确定不起诉,必须与债务人落实还款计划及有效的担保措施。在法院解除财产保全措施后,仍要继续加强对债务人财产的监控,防范债务人拖延时间,转移财产逃债,一旦出现不利情况,应立即起诉,并申请采取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措施。(2)避免保全措施不当。针对不同的被保全财产,采取相应的财产保全措施。财产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在申请财产保全措施时,应针对动产或不动产等具体财产的性质、属性等,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3)避免超标的查封。申请保全财产数额较诉讼请求数额过多,可能不被受理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4)避免续封不及时。原财产保全查封到期后,没有及时申请续查封,极易致使原查封财产流失。
    4.关于庭审。开庭审理,是案件审判的中心环节。为了有效地准备或者进行诉讼,应当了解开庭审理的主要过程。开庭审理大致分成庭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评议、宣判等几个阶段。
    在参加庭审的过程中,要注意防范以下法律风险:(1)避免忽视申请司法人员回避权。在参加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如发现司法人员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应及时申请相关人员回避。(2)避免证人不到庭作证。提供证人证言的,证人需亲自出庭作证,否则会导致证言效力降低,甚至不被法院采信的后果。(3)避免原告不到庭。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将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4)缺席审理。被告无正当理由未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法院将缺席审理,缺席者丧失申辩和质证、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5.关于上诉。上诉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这是我国审级制度决定的。当事人行使上诉权,依照法律规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提起上诉必须是享有上诉权或可依法行使上诉权的人;第二,提起上诉的对象必须是依法允许上诉的判决或裁定;第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第四,必须递交上诉状。上述四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决定提起上诉后,应注意以下法律风险:(1)上诉时间。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上诉的,则一审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将承担丧失上诉权的风险。(2)撤回上诉。在上诉后因其他原因撤回上诉,法律后果一是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二是当事人丧失了对本案的上诉权。在撤回上诉前应考虑各种可能,确因双方协商一致的,可以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
    6.关于判决生效和执行。(1)一审判决,如在15日内未提起上诉,则一审判决收到后15日生效。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2)申请执行需在2年内提出。(3)判决生效后不及时履行生效判决,将面临被申请强制执行,公司账户被冻结、强制划拨。
    (四)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及时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形成房产、设备、车辆等各种形式的资产,这些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人为因素而存在失灭、损坏、报废、侵害他人权益等法律风险。而债权债务的法律风险就在于因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公司无法主张到期债权,或因不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而使公司面临诉讼风险。
    (五)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是指公司无形资产缺乏必要的有效的内部制度保护而被非法泄漏、传播、复制、仿冒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1)公司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划和流程;(2)公司商业秘密缺乏保护措施;(3)公司知识产权未进行合法、有效、有计划的注册申请;(4)许可他人使用公司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监管;(5)对侵权行为缺乏必要的制裁措施和行动等。
    (六)客户信息保密法律风险
    保险公司在日常业务中获取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同时能够掌握客户信息的人员范围也比较大,在国家强化信息安全和公民信息保护的重要阶段,我们会面临客户信息保密法律风险。客户信息保密法律风险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根据不同程度,将会涉及到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行政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公司的责任,包括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经营许可证等;二是对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包括罚款、取消任职资格、禁止从事有关金融行业工作等。刑事责任同样包括对单位及责任人员的刑事处罚。
    四、风险应对建议及措施
    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控应以风险与收益适当为基本原则,以关键领域(环节)防控为主要抓手,以系统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以提升全员法律风险意识和工作技能为重要保障,强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全流程管理,逐步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一)关注重点风险,强化内部管控
    经过对公司面临法律风险点的分析,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点在合同、用工管理、诉讼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的事项存在环节多、流程长、情形复杂的特点。因此,必须强化内控管理,从制度制定、流程设计、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档案管理、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完善管理要求,加强事前防范。
    (二)加强系统支持,提升管控效能
    借助系统支持的风险防控能够较大程度减少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预警水平、提升风险处置的时效性。在法律风险的重点领域:合同管理可完善合同审批节点控制,增加合同履行管理及效果评估机制;诉讼管理可借助案件管理系统(成熟长效的管理机制),强化案件统一管理和节点管控;用工管理可借助公司内部人力系统结合法律风险点进行系统优化。
    (三)开展法律培训、增强法律意识
    风险防范关键在于具备风险意识,因此必须强化法律培训。一是开展普法式的宣导培训,提升全员的法治意识,增强依法合规的底线思维,提升识别和判断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公司机构体系逐渐完整、管理运作逐渐规范的背景下,强化对专(兼)职法务人员的重点培训,增强法律事务处理和管理的水平。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