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少年犯罪的社会控制理论解释

    [ 吴玉才 ]——(2012-4-6) / 已阅22076次

      心理学上的社会化概念,特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其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内心,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

      2.社会化的对象和作用

      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除却个体先天遗传基础这一社会化的前提条件,后天的社会化显得更为重要。

      后天社会化的作用途径多种多样,例如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从人的方面来说,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从物的方面来说,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这些媒介途径对人的社会化交互起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儿童在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家庭(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同龄伙伴)、社会(除了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物)。

      儿童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会(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和家庭。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期教育不仅要在家庭而且要在托儿所、幼儿园中进行。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也是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视和电影既包括视觉学习,同时又包括听觉学习,广播只是一种听觉学习,报纸、杂志、书籍都只是视觉学习,因此电视、电影的作用大于其他大众传播工具。

      社会化的目的不仅是使人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获得人的语言、思想、感情,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一定的生存技能,懂得社会规范,明确生活目标,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且使上一代人的思想、技能、经验能传给下一代,使人能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维持代际关系,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把社会不断推向前进。

      3.再社会化

      作为社会化的一部分,再社会化这一概念与犯罪的控制有着天然的联系。再社会化,是指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中未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其目的是改变这些人已形成的反文化的人格,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从传统意义上说,再社会化仅指对有离轨行为者的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亦将补偿教育与对长期失业者的训练视为再社会化的内容。当然,罪犯改造仍然是再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相关研究结果普遍认为,罪犯通过再社会化,可学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并树立法制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改变过去的恶习和生活方式等,促使其由被迫接受改造,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状态过渡。

      (三)少年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心理学上的社会化概念和社会控制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社会控制在某种层次上是社会化的一种手段和途径。针对本文的关注重点,结合上文中关于未成年人社会化重要性的阐述,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特别是少年阶段的社会化,它的完成程度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社会化与社会控制具有共同的最终目的,把这两种理论相结合,是可行且有必要的。

      二、抑制与欲求的矛盾

      结合中国国情,笔者认为社会控制理论中遏制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有所欠缺,这是由于中国较为独特的传统教育方式造成的。

      (一)遏制理论的四个方向

      通过第一个方面的了解,可以得知遏制理论的观点是: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外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遏制犯罪的力量来自于四个方面:外部压力、外部遏制、内部遏制、内部推力。

      这四种因素是从自我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方面或层次, 因此自我是内部推力的遏制力量, 而亲社会的交往则是抵御外部压力的缓冲器和外部拉力的遏制力量。可以说,遏制理论的四个方面就像是四面墙,它在理论上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方面,但是,虽然它涵盖了吸引和遏制、内在和外在的各个方面,看似周延,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去深究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占了主要的部分或者说哪一个部分的缺失最容易引发青少年的越轨甚至是犯罪,这不能说不是遏制理论的美中不足。

      (二)砌墙破墙的怪圈

      笔者把遏制理论假象为四面墙,运用“遏制理论”就是在不断给这四面墙加固,一旦哪一个方面有所欠缺,就把哪一个方面“砌高”。但近年来少年犯罪率不降反升。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果说这是一场砌墙的工程,那么可以说现在破墙而出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三)传统教育方式的缺陷

      问题出在砌墙的行为本身么?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此,而是出在执行上,即遏制理论本身没有错,但是在如何运用它上出现了偏差。

      传统教育理论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适用么?笔者认为不见得,这是因为它的受众虽然还是少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但是受众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的根本的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普通人格是出于归属型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人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的大趋势是普通人格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如果说199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大大地加速了这种趋势,中国加入WTO将又一次加速这种趋势。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