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规速递>>纯文字版
太原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


(2003年7月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令第39号发布)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根据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山西省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结合


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


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


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级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本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市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下列单项突发事件应急预


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三)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四)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四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市人民政府设立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


部,由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


领导和指挥。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事件


应急处理工作,并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调整财政预算,并及时


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


突发事件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的科


学研究工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


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的物资、设施、设备、技术与人


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


须实行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责任制,制定本部门本系统的应急预


案,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指挥下,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切实履行各自


职责。


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管理单位、居民和村民委员


会,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传染病


预防控制和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工作;根据同级人民政


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要求和指挥,做好本系统、本单位和本区域的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九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作


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


因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


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


系,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预


防突发事件的日常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及早发出警告,及早


采取应对措施。


第十一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事件


信息报告网络,建立市、县、乡镇(街办)、村委会(社区)信息报告体系。


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保健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下


列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


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级


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


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


报、谎报。


第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发生或者发现可能


引起突发事件的情形时,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 接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卫生监


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


施。


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对控制措施的实施、疫情报


告、隔离消毒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危害程度并作出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采集、现场监


测、实验室诊断,查明原因,对疫情进行汇总、分析、评估,提出控制措施建


议。


病人、家属及医疗机构应配合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第十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和医疗急救机构的建设,配备相应的快速检测、监测、调查取证、交


通、通讯、医疗救治药物、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


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第十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的建设,增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居民身体健康。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或


指定健康教育机构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


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


进技术。


第十七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


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危害程度,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的建议。


第十八条 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对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进行督察和指导。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市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指挥部的督察和指导,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


第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


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也可根据应急处理需要,对


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


病疫点实行封锁。


第二十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铁路、交通、民航部门要采取紧急控制


措施,加强检疫,严防疫情通过交通工具扩散。


第二十一条 发生突发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对突发事件所致的


病人提供现场救援与医疗救护,医疗救护力量不足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及


时请求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支援。


第二十二条 实行接诊医生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在突发事件所致病人前


来就诊时,必须接诊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接诊医生应当书写详细、完


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规定将病历复印件随病人转送到能


收治或指定的医疗机构。同时应采集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并积极配合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完整提供临床和流行病学相关资料。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反馈到相关医院。


第二十三条 收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


对传染病门诊及专门病区的要求,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合理安排


人流、物流走向。接触病人或进入病区时,所有人员均应按规定的防护等级着


装和消毒,严防医源性感染。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负责对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治疗工作,传染病病人必


须予以配合,未经许可不得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传染病病人应当接受疾


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取证、采样和检验等工作,应当依法如实回


答调查人员的提问。


第二十五条 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情


况,提出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医疗机构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建议。居


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由所在地社区管理,由县(市、区)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实施医学观察。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予以配合,未经许可不得


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场所。


第二十六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市、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


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向居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并组


织力量,群防群控;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及时收


集疫情信息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做好就地治疗的病


人与隔离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


办事处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的预防控制措施,严防在流动人口中发生暴发流


行。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


地治疗的措施,防止随人口流动造成疫情扩散,对确实需要转诊的,按照本办


法第二十二条有关规定执行。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根据传染病流行状况,逐级


上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对流动人口的返乡、外出及进入作出限制流动的决


定。


第二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


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人员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


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的,对其主要领导人及其责任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


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


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的调查、督察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扰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对


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


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条


例》、《办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


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属于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


给予行政开除处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


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二)拒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


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检验的;


(三)担负应急任务的工作人员拒不接受工作任务,借故推诿拖延、擅离


职守或者临阵脱逃的;


(四)拒绝接受突发事件检查、隔离、治疗的;


(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调度的。


第三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


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


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


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


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瞒报、缓报或者谎报的;


(二)未依照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未依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四)拒绝接诊病人的;


(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第三十二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擅自在公路上乱设


卡、乱收费的,给予有关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贪污、私分、挪用、截留突发事件专项资金或捐赠款物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撤职或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检索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请到: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购买法律图书请到: 《法律图书馆》--网上西湖法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