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规速递>>纯文字版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关于加强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省环保局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六日


关于加强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省环保局 二○○一年六月二十日)

  环境监测是实施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是我省生态省建设的起步阶段,环境监测在准确反映工业污染防治、城乡环境质量、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监测数据网络传输以及各级政府提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依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环境监测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切实加强环境能力建设。

  一、全省环境监测能力现状

  我省环境监测工作起步于1973年。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下,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较好地适应了不同时期环境管理的需要,为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已发展到61个,其中二级站(省监测站)1个,三级站(市州监测站)9个,四级站(县、市、区监测站)51个,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共1300余人,对全省49条河流的222个断面、3个湖泊和29座水库的100个点位实施水质监测。40个监测站开展了空气质量监测,23个监测站开展了酸雨监测,每年提供各类有效监测数据59万多个,为各级政府强化辖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是,我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环境监测能力与环境科学化管理要求不适应,环境监测手段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监测数据代表性不强,不能满足国家环境质量新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二是环境监测内容与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要求不适应,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只能开展常规的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环境噪声、废气、废水等污染监测,重点城市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城市不能按国家要求进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一些三级站也不能按要求进行水源地水质监测,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等主要水系不能进行水质自动监测,其他领域如生态环境监测、未知污染物监测等基本还是空白,应急监测能力也不能适应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需要;三是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自动化的要求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四级站还没有实现微机数据处理,仍然停留在以人工处理为主的水平上;四是资金投入与环境监测发展要求不适应,近几年来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按国家标准和实际需要差距仍然很大。

  二、“十五”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目标。1.总目标:“充实完善二级站,重点强化三级站,有特点地建设四级站”,从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切实加强各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实施技术监督,为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供技术服务。2.具体目标:

  二级站建设成为全省环境监测技术、信息、网络和培训中心,发挥技术监督和业务指导作用。全面实现对省内环境事务的技术鉴定、认定和验证,识别分析环境监测规范以外的未知污染物,对省内重大未知污染物和混合污染物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与处理;对省内固体废物进口交换进行环境方面的技术鉴定和评估;对全省环境监测仪器进行建标项目的计量检定;分析和利用全省环境监测信息成果,形成对环境污染物机理等方面研究和论证的能力。

  三级站形成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定期定量表述以及对监测成果的综合利用能力。加强对各四级站的业务考核和技术指导;强化中心实验室对部分低频率、非常规项目的监测能力,实现对一般性环境问题的监测处理;提高对政府指令的达标项目、“三同时”验收、污染源核查以及裁定一般性环境污染事故等方面的监测能力;开展环境监测科学研究。

  四级站根据所在地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状况以及监测任务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分类建设。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承担国、省控断面环境监测任务的环境敏感区,在满足一般性环境管理需要的同时,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和大气监测自动控制;经济发展较快,人口相对密集,城市规模较大,工业污染问题相对突出的重点污染控制区,要强化大气和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规模较小,环境问题不突出的一般环境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环境管理和目标责任制服务,个别承担不了的环境监测项目由当地的三级站承担。(二)全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1.实施主要水系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十五”期间建设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与管理中心,逐步完成丰满大坝、泔水缸、二道白河等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实现松花江流域水质监测自动化。2.实施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程。2002年底前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旬报。3.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十五”期间全省各三级站、国控网站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等16个监测站,要实现PM10、SO2、NO2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形成以二级站为核心的全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9个市州城市实现空气质量预报。

  4.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测工程。

  “十五”期间全省主要大中型企业实现排污口在线自动监测,并逐步形成自动监测网络。

  5.实施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网络工程。5年内具备较强的大型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由二级站和三级站组成吉林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中心,形成全省应急监测网络。6.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控制工程。“十五”期间形成以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立东部和东中部山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中部平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西部草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中心,并逐步实现以遥感解析系统为中心,定量描述我省各生态区环境的变化情况,实现对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技术监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7.实施全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工程。

  二级站和三级站具备较先进的环境监测数据传输、收集、储存、处理和报告演示能力,实现环境监测信息交流双轨制。

  三、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作为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和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保障来抓,定期研究和部署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十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的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适应生态省建设需要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议“十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每年从征收排污费的污染治理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各级环境监测站仪器的配置和更新以及环境监测基础条件建设。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监测站要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广泛开展环境监测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方面筹措资金,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努力增加收入,弥补监测能力建设经费的不足。(三)抓好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从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出发,制定环境监测人才培养规划,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人才,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环境监测管理队伍,进一步调动全体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检索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请到: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购买法律图书请到: 《法律图书馆》--网上西湖法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