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规速递>>纯文字版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01——2005年)》的通知

市委〔2001〕3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杭州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01——200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01年1月22日


杭州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001——2005年)


  城市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的拓展,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对于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党对城市基层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基层政权,建立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改进和加强城市基层的管理与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改革,加强社区建设,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精神,按照市委八届五次全会要求,特制定《杭州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2001——2005年)》。
  一、指导思想
  1、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资源共享、改革创新、因地制宜的原则,围绕杭州“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积极推进党领导下的社区依法自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目标,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和健全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社区工作的社会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动员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建设具有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和安全感、亲切感、舒适感、文明感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二、发展原则
  2、社区建设的主要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扩大民主,社区自治。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资源整合,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总体目标
  3、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坚持社区工作社会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资源整合化、社区设施配套化、社工队伍专业化、社区活动群众化的方向,建立条为指导、块为基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责权统一、依法管理、民主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体系和运行机制。
  2002年前,以社区划分和社区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做到社区定位明确,社区划分科学,社区覆盖到位,社区组织健全,社区功能完善,社区运作正常,社区建设初见成效。2003——2005年,以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为重点,做到硬件配套到位,软件规范达标,初步形成富有杭州特色,具备管理协调功能、社区服务功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功能、医疗保健计生服务功能、环境维护功能、文体教育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四、规划要求
  (一)健全社区组织
  4、按照社区自然形成的客观性与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观要求紧密结合,以现有居民区为基础,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居民区,调整后的居民区名称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02年,基本完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重组,并基本做到覆盖到位。
  5、基本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计生协会和老龄委等群团组织共同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各类组织作用发挥良好。
  6、以扩大党的基层工作覆盖面为重点,建立健全新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社区属地管理,构筑社区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网络,开创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做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明显发挥,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明显加强。建立健全在职党员社区报到与服务制度。
  7、突出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主体组织和社区成员法定代表的社会地位,强化和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服务的职能,加强对社区群众组织、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物业管理组织和其他社区组织的综合管理、协调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下属专业工作委员会、居民小组和楼群墙门工作网络;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达到社区运作规范化;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推行“居务公开”,基本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直接民主选举制度,完善议事协商制度和“居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
  8、通过公开招聘、竞争择优、依法选举、培训上岗,逐步使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实现专业化,并实行任期考核制度,使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拓展社区服务
  9、深化改革,健全体系,规范管理,拓展服务,加快发展。建立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10、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和作业分离,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行业,引导医疗、金融、保险、邮政单位和大型商业、服务业企业进社区设点,鼓励辖区单位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等向社会开放,促进社区服务业向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11、建立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干部、职工参加的,专职与兼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服务的党员参与率、居民参与率和辖区单位参与率有明显提高。
  (三)加强社区治安
  12、大力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工作,按照“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逐步建立社区警务室,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以专业性治安力量为主,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予社区群防群治工作,开展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的社会稳定。全市绝大部分社区都要达到安全文明社区的标准。
  13、搞好民事调解,倡导家庭邻里和睦文明风尚,搞好普法教育,提高守法和维权意识,提供志愿法律服务,及时调解民事纠纷,社区内无因民事纠纷激化而引起的恶性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事件。
  14、帮教组织健全,帮教措施落实,帮教效果明显。违法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等帮教对象停止犯罪和改好率明显提高,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逐步降低,刑满解教人员安置和自谋职业率不断提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15、做好外来人员和境外人员协管工作,建立流动人口的长效管理协管网络。社区外来暂住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四)发展社区卫生
  16、建立较为完善的集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基层医疗单位的功能转换,建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运作机制,使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17、实现计划生育社区化管理。形成“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科学管理统一规范、综合服务完善到位”三位一体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格局。
  (五)美化社区环境
  18、开展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健康和卫生意识,开展特色楼群墙门创建活动,基本做到楼群墙门卫生整洁、垃圾袋装收集分类、道路24小时保持洁净。
  19、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开展社区护绿养绿活动。杜绝侵占绿地现象,不断提高绿化档次。各社区基本做到无违法建筑。
  20、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建立社区环保监督机制,制定社区环保目标责任制。社区废气、废水、烟尘、噪声等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六)繁荣社区文化
  21、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把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到创建文明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全市社区基本达到文明社区标准。
  22、以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市民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形势政策和维护稳定教育。扩大居民教育面,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使社区教育成为加强青少年教育、丰富老年人文化知识,形成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
  23、健全群众文化组织网络,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楼群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文明的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社区文艺人口比例,扶持社区业余文艺团体,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活动参与率。建立健全社区青少年、老年活动室。
  24、以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目标,开展社区健身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街道、社区都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健身苑、健身点。
  25、做好社区群众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制止文化垃圾传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得到明显提高。
  (七)完善社区社会保障
  26、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各街道都要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非正规组织就业向市场过渡;各社区要建立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使社区下岗、待业、失业人员都能得到职业培训、指导、介绍服务和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
  27、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非正规组织就业,逐步腾出社区的各类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使安置率有明显提高。
  28、进一步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面和保障率要全部到位,建立保障对象公示制度和参加社区服务制度。
  五、保证措施
  29、加强领导
  加强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把社区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不断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社区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为社区服务的观念,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把社区各项指标作为考核各部门工作实绩的内容。要营造宣传舆论氛围,社区各类组织要主动协助,积极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辖区单位和居民要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要建立责任制和申报制,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真正把各项社区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0、制定政策
  制定并出台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社会保障等7个方面的相关配套行政性规章,把社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市、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制定有关专项规划,确保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31、财力支撑
  以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社区划分后,社区居民委员会不搞创收,其工作经费和成员津贴,按户数制定全市统一标准,由市、区两级财政足额拨付,并且每年有适当增加,确保社区居民委员会正常工作。
  32、设施保证
  从方便社区居民出发,按实际需要,市、区、街道要在一定服务范围内,分别建立综合性、多用途、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
  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特色明显的社区服务站。要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使各中心联网运作,构建社区网络体系,并纳入城市公共信息网建设规划。按户数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标准,新建小区要一步到位、移交到位;旧小区要想方设法予以补足。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设施或项目要双向开放,达到社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检索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请到: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购买法律图书请到: 《法律图书馆》--网上西湖法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