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规速递>>纯文字版
劳动部关于颁发《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通知
1990年5月9日,劳动部
自从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于1982年4月正式执行以来,对加强压力容器安全管理,降低压力容器事故率,特别是控制恶性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我部对原规程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我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为便于做好贯彻执行的准备工作,决定本规程自199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届时,原国家劳动总局1981年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81〕劳总锅字7号)即行废止。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保证安全运行,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督的基本要求,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等单位,必须遵守《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各级主管部门对本规程负责贯彻执行,各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监督检查。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压力容器*:* 本规程压力容器范围划定如下:
(1)压力容器与外部管道、装置连接的,接管与外部管道焊接连接的第一道环向焊缝,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专用连接件、管件连接的第一个密封面;
(2)压力容器开孔部分的承压盖及其紧固件;
(3)非受压元件与压力容器的连接焊缝。
1.最高工作压力(Pw)**大于等于0.1MPa(不含液体静压力,下同);** 1.承受内压的压力容器,其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2.承受外压的压力容器,其最高工作压力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夹套顶部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2.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断面最大尺寸)大于等于0.15m,且容积(V)***大于等于
3
0.025m ;
***容积是指压力容器的几何容积,即由设计图样标注的尺寸计算(不考虑制造公差)并予圆整,且不扣除内部附件体积
的容积。
3.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上述压力容器所用的安全附件,亦属于本规程管辖范围。
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压力容器:
(1)核能装置中的压力容器、交通工具上的附属压力容器、军事装备用的压力容器、消防用的压力容器、科学研究试验装置用的压力容器、医疗用载人的压力容器、真空下工作的压力容器(不含夹套压力容器);
(2)各类气体槽(罐)车和气瓶;
(3)非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
(4)无壳体的套管换热器、冷却排管等;
(5)烟道式余热锅炉和砌(装)在设备内的管式水冷却件;
(6)正常运行最高工作压力小于0.1MPa,但在使用中短时(如进、出物料时)承压的压力容器(如常压发酵罐,硫酸、硝酸、盐酸储罐,水泥罐车及类似的设备等);
(7)机器上非独立的承压部件(如压缩机、发电机、泵柴油机的承压壳或气缸,但不含造纸、纺织机械的烘缸、压缩机的辅助压力容器和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储罐等);
(8)电力行业专用的封闭式电气设备的电容压力容器(封闭电器);
(9)超高压容器。
第四条 为有利于安全技术监督和管理,将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压力容器划分为三类(压力等级和品种的划分,见附件一):
1.低压容器(本条第2、3款规定的除外)为第一类压力容器。
2.下列情况之一为第二类压力容器:
(1)中压容器(本条第3款规定的除外);
(2)易燃介质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 1.易燃介质是指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小于10%,或爆炸上限和下限之差值大于等于20%的气体,如:一甲胺、乙烷、乙烯、氯甲烷、环氧乙烷、环丙烷、氢、丁烷、三甲胺、丁二烯、丁烯、丙烯、甲烷等。
2.介质的毒性程度参照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的规定,分为四级,其最高容许浓度分别为:
3
(1)极度危害(Ⅰ级)<0.1mg/m ;
3
(2)高度危害(Ⅱ级)0.1~<1.0mg/m ;
3
(3)中度危害(Ⅲ级)1.0~<10mg/m ;
3
(4)轻度危害(Ⅳ级)≥10mg/m 。
举例:
Ⅰ、Ⅱ级——氟、氢氰酸、光气、氟化氢、碳酸氟氯等;
Ⅲ级——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氯乙烯、甲醇、氧化乙烯、硫化乙烯、二硫化碳、乙炔、硫化氢等;
Ⅳ级——氢氧化钠、四氟乙烯、丙酮等。
3.压力容器中的介质为混合物质时,应以介质的组成并按本注的毒性程度或易燃介质的划分原则,由设计单位的工艺设计或使用单位的生产技术部门,决定介质毒性程度或是否属于易燃介质。
(3)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低压容器;
(4)低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管壳式余热锅炉是指本规程第三条所述烟道式余热锅炉之外的、结构类似压力容器、并按压力容器标准、规范进行设
计和制造的余热锅炉。
(5)搪玻璃压力容器。
3.下列情况之一为第三类压力容器:
(1)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
3中压容器和P·V***大于等于0.2MPa·m的低压容器;***P指设计压力。
(2)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
3P·V大于等于0.5MPa·m 的中压反应容
3器和P·V大于等于10MPa·m 的中压储存容器;
(3)高压、中压管壳式余热锅炉;
(4)高压容器。
第五条 研制开发压力容器产品,其有关技术要求不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时,应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报告,并经省级以上(含省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然后向同级劳动部门申请试制、试用。经一定时期的验证,证明安全性能满足本规程的要求,经省级以上(含省级)主管部门组织技术鉴定并得到认可,由劳动部门按照压力容器类别进行制造资格审查,并取得相应制造资格认证之后,方可投入正式制造。
第六条 压力容器产品设计、制造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无相应标准的,应由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专门的技术规定,或认定相应的有关标准。否则,不得进行压力容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第二章 材 料
第七条 压力容器用材料的质量及规格,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材料生产单位必须保证质量,应按相应标准的规定提供质量证明书(原件),质量证明书的内容必须填写齐全,并经生产单位质量检验部门盖章确认。材料生产单位应按相应标准的规定,在材料的指定部位或其他明显的部位作出清晰、牢固的标志。
第八条 选用碳素钢板A3F和AY3F,A3和AY3制造的压力容器(搪玻璃压力容器除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1.A3F、AY3F钢板的使用范围:
设计压力不得超过0.6MPa;
设计温度为0~250℃;
用于壳体时,厚度不得超过12mm;
不得用于盛装易燃或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和中度危害介质及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
2.A3、AY3钢板的使用范围:
设计压力不得超过1.0MPa;
设计温度为0~350℃;
用于壳体时,厚度不得超过16mm;
不得用于盛装液化石油气体、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介质及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
第九条 用于焊接结构压力容器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其含碳量(熔炼分析,下同)不应大于0.25%。在特殊条件下,如选用含碳量超过0.25%的材料,必须得到设计单位总技术负责人批准。制造单位应对这类材料进行焊接性试验和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后,报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十条 钢制压力容器用材料的使用状态和冲击试验要求,应符合GB150《钢制压力容器》第2章和附录中的有关规定。
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用材料的冲击试验要求,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第十一条 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逐张进行超声波探伤:
1.盛装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
2.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压力容器;
3.GB150第2章和附录C中规定的逐张进行超声波探伤的钢板。
钢板的超声波探伤方法和质量分级,应按ZBJ74003《压力容器用钢板超声波探伤》的规定进行。用于本条1款规定的碳素钢板的质量等级应不低于Ⅳ级,低合金钢板不低于Ⅲ级;用于本条2款规定的钢板的质量等级应不低于Ⅲ级;用于本条3款规定的钢板的质量等级,应符合GB150的相应规定。
第十二条 高合金钢板和不锈复合钢板的选用,应符合GB150第2章的有关要求。
第十三条 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接管的无缝钢管,应符合GB150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 压力容器用钢锻件的要求
1.钢锻件的材料选用、制造和检验,应符合JB755《压力容器锻件技术条件》的要求;锻件的生产单位应按相应标准在锻件上做出清晰、牢固的标志,并出具锻件质量证明书。
2.钢锻件应根据其使用条件、尺寸、重量等选用级别,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零件截面尺寸(指:直径、边长或厚度)大于300mm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级别,不应低于JB755规定的Ⅲ级;
(2)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当锻件截面尺寸大于等于50mm时,锻件级别不应低于JB755规定的Ⅲ级。
3.设计温度低于等于--20℃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其热处理状态和冲击试验,应符合GB150第2章和附录C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 对压力容器用铸铁的要求
1.必须在相应的国家标准范围内选用,并应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注明铸造选用的材料牌号。
2.不得用于盛装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和中度危害,以及易燃介质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也不得用于管壳式余热锅炉的受压元件。
3.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灰铸铁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得大于0.8MPa,设计温度为0~250℃;
(2)可锻铸铁和球墨铸铁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得大于1.6MPa,设计温度为--10~350℃。
第十六条 压力容器用铸钢应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选用,并应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注明铸造选用的材料牌号。
第十七条 对压力容器用有色金属*的要求* 本规程所称有色金属是指铝、钛、铜及其合金。
1.用于制造压力容器的有色金属,应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范围内选用。当对有色金属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图样或相应的技术条件上注明。
2.制造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保管制度,并设专门场所存放。
第十八条 铝和铝合金用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压力不应大于8MPa,设计温度为--269~200℃;
2.设计温度大于75℃时,一般不选用含镁量大于等于3%的铝合金。
第十九条 钛和钛合金用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温度:纯钛板不应高于250℃;钛合金不应高于350℃。
2.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的钛材应在退火状态下使用。
第二十条 铜及铜合金用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时,一般应为退火状态。
第二十一条 用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焊接材料,应按相应标准制造、检验和选用。焊接材料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和清晰、牢固的标记。
压力容器焊接材料的使用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验收、保管、烘干、发放和回收制度。
第二十二条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采用国外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选用国外压力容器规范允许使用的材料,其使用范围应符合相应规范的规定,并有该材料的质量证明书。
2.制造单位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有关试验和验证,满足技术要求后,才能投料制造。
第三章 设 计
第二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含省级)主管部门批准,同级劳动部门备案的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否则,不得设计压力容器。
第二十四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得低于最高工作压力。装有安全泄放装置的压力容器,其设计压力不得低于安全泄放装置的开启压力或爆破压力。
第二十五条 盛装临界温度高于50℃的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如设计有可靠的保冷设施,其最高工作压力应为所盛装液化气体在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如无保冷设施,其最高工作压力不得低于该液化气体在50℃时的饱和蒸气压力。
第二十六条 盛装临界温度低于50℃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如设计有可靠的保冷设施,并能确保低温储存的,其最高工作压力不得低于试验实测的最高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力;没有实测数据或没有保冷设施的压力容器,其最高工作压力不得低于所装液化气体在规定的最大充装量时,温度为50℃的气体压力。
第二十七条 常温下盛装混合液化石油气的压力容器,应以50℃为设计温度。当其50℃的饱和蒸气压力低于异丁烷50℃的饱和蒸气压力时,取50℃异丁烷的饱和蒸气压力为最高工作压力;如其高于50℃异丁烷的饱和蒸气压力时,取50℃丙烷的饱和蒸气压力为最高工作压力;如其高于50℃丙烷的饱和蒸气压力时,取50℃丙烯的饱和蒸气压力为最高工作压力。
如设计单位在既定介质条件下根据压力容器安装地区的最高气温条件(不是极端气温值),能提供可靠的设计温度数据,其最高工作压力可以按该设计温度确定,但必须事先经设计单位总技术负责人批准,并报送省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对储存压力容器,其壳体的金属温度仅由大气环境气温条件所确定的,其最低设计温度可按该地区气象资料,取历年来月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见附件二)。* 月平均最低气温系指当月各天的最低气温值相加后除以当月的天数。
月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是国家气象局实测的1971~1988年逐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中的最小值。
第二十九条 盛装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设计储存量,不得超过下式的计算值:
W=ψv·dt·V
式中:W——储存量,kg;
3
V——压力容器的容积,m ;
ψv——装量系数,一般取0.9,容积经
实际测定者可取大于0.9,但不
得大于0.95;
dt——设计温度下的饱和液体密度,
3
kg/m 。
第三十条 对容易受腐蚀、冲蚀或磨损的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如无可靠的防护措施,则应适当增加厚度附加量。设计单位还应充分考虑用户要求。
第三十一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向用户提供设计图样,必要时还应提供设计、安装(使用)说明书。对中压、高压反应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应向用户提供强度计算书。
第三十二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蓝图)上,必须盖有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设计资格印章中应注明设计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姓名、《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编号及批准日期。
设计总图上应有设计、校核、审核人员的签字。第三类压力容器的总图,应由设计单位总工程师或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负责人批准。
第三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上,应注明下列内容:
压力容器的名称、类别;
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牌号(总图上的部件材料牌号见部件图),必要时注材料热处理状态;
设计温度;
设计压力;
最高工作压力;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必要时);
介质名称(必要时注明其特性);
容积;
压力容器净重;
焊缝系数;
腐蚀裕度;
热处理要求(必要时);
压力试验要求(包括试验压力、介质、种类等);
检验要求(包括探伤方法、比例,合格级别等);
铸造压力容器的缺陷容许限度和修补要求;
对包装、运输、安装的要求(必要时);
特殊要求:
(1)换热器应注明换热面积和程数;
(2)夹套压力容器应分别注明壳体和夹套的试验压力,允许的内外压差值,以及试验步骤和试验的要求;
(3)装有触媒的反应容器和装有充填物的大型压力容器,应注明使用过程中定期检验的要求;
(4)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内部检验的,应注明设计厚度和耐压试验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 钢制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和许用应力选取,应按照GB150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某些构造特殊,在该标准范围内无法解决的强度计算,可以参照国内外有关规范、标准进行,但应取得设计单位总工程师或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负责人的批准,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可参照GB150或有关标准规定执行。许用应力应按照相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提供的力学性能,按表3--1规定的安全系数选取。*1.对受外压的圆筒形和球形壳体壁厚计算,可根据所选用的材料牌号,参照国外相近或类同的材料计算图表进行计
算。
2.因冷、热加工或热处理而提高抗拉强度的材料,用于制造焊接压力容器,其焊接接头的许用应力,应采用材料在退火状态下的许用应力保证值。
3.空气分离设备的设计温度低于20℃时,按20℃时的性能计算。
表3--1 铝、铜、钛及其合金安全系数
------------------------------------------------------------------
| 安 条 | | |
| 全 | 设计温度下 | 设计温度下 |
| 系 件| 的抗拉强度 | 的屈服点 |
| 数 | t | t |
| 材 | σb | σs |
| 料 | | |
| | | |
| | | |
| | | |
|----------------------|------------------|------------------|
| | | 钛 | nb≥4.0 | ns≥1.5 |
| 铝 | 板 |------|------------------|------------------|
| 铜 | 锻 | 铝 | nb≥4.0* | ns≥1.5 |
| 钛 | 件 |------|------------------|------------------|
| 及 | | 铜 | nb≥4.0 | ns≥1.5 |
| 其 |--------------|------------------|------------------|
| 合 | 铸件 | ** | ** |
| 金 |--------------|------------------|------------------|
| | 螺栓 | nb≥5.0 | ns≥4.0 |
------------------------------------------------------------------
----------------------------------------------------------
| |
设计温度下的 |设计温度下的蠕变极限平 |
持久强度 |均值(每1000小时蠕变率|
t | t |
σs |为0.01%时的σn) |
5 | |
(10 小时后发生破坏) | |
--------------------------| |
平均值 | |
----------------------------|--------------------------|
nd≥1.50 | nn≥1.0 |
----------------------------|--------------------------|
| |
----------------------------|--------------------------|
| |
----------------------------|--------------------------|
| |
----------------------------|--------------------------|
| |
----------------------------------------------------------
*当无法确定屈服点,而以抗拉强度为依据确定许用应力时,nb应适当提高。
**铸件的安全系数应在板、锻件的基础上除以0.8。
第三十六条 铸铁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强度设计许用应力:灰铸铁为设计温度下抗拉强度除以安全系数10.0;可锻铸铁、球墨铸铁为设计温度下抗拉强度除以安全系数8.0。
第三十七条 铸钢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强度设计许用应力:材料抗拉强度除以安全系数4.0,并应考虑铸造系数,其值不应超过0.9。
第三十八条 焊接压力容器(指电弧焊、气焊、电渣焊压力容器)的焊缝系数应按表3--2选取。
第三十九条 压力容器限定的最小壁厚(不包括腐蚀裕量),应在相应的设计规范中予以规定。
第四十条 对检查孔(换热器除外)的要求
1.压力容器上应开设检查孔。检查孔包括人孔、手孔、螺纹管塞检查孔。
2.压力容器内径大于等于1000mm的,应至少开设一个人孔;压力容器内径大于等于500mm~小于1000mm的,应开设一个人孔或两个手孔;压力容器内径大于等于300mm~小于500mm的,至少应开设两个手孔。
3.圆形人孔直径应不小于400mm,椭圆形人孔尺寸应不小于400×300mm;圆形手孔直径应不小于100mm,椭圆形手孔尺寸应不小于75×50mm。
4.压力容器上设有可拆的封头(盖板之类),或其他能够开关的盖子,凡能起到人孔或手孔的作用,可不必再设置人孔或手孔。但其尺寸,应不小于所代替的人孔或手孔规定尺寸。
5.如压力容器上设置螺纹管塞检查孔*,则可不再设置手孔。螺纹管塞的公称管径应不小于50mm。* 螺纹管塞检查孔是带有标准锥管螺纹的管座并配装封闭塞或帽盖。如密封可靠,也可采用圆柱管螺纹连接。
6.检查孔的开设位置应合理、恰当,便于清理内部。手孔或螺纹管塞检查孔,应分别开设在两端的封头上或封头附近的筒体上。
7.球形压力容器的人孔应设在极带上。
表3--2 压力容器的焊缝系数
----------------------------------------------------------------
| 探* | 全部探伤 |
|焊 伤 |--------------------------------------|
| 缝 比 | | 有色金属 |
| 系 例| |----------------------------|
| 数 | 钢 | ** | ** | |
| | | | | 钛 |
|接 头 型 式 | | 铝 | 铜 | |
|--------------------|--------|--------|--------|--------|
| 双面焊或相当于双 | |0.85|0.85| |
| 面焊全熔透 |1.0 | / | / |0.90|
| 的对接焊缝 | |0.95|0.95| |
|--------------------|--------|--------|--------|--------|
| 有金属垫板的 | |0.80|0.80| |
| |0.90| / | / |0.85|
| 单面焊对接焊缝 | |0.85|0.85| |
|--------------------|--------|--------|--------|--------|
| 无垫板的单面 | | | | |
| | / | / | / | / |
| 焊环向对接焊缝 | | | | |
----------------------------------------------------------------
--------------------------------------------------------------------------------
局部探伤 | 无法探伤 |
--------------------------------------|--------------------------------------|
| 有色金属 | | 有色金属 |
|----------------------------| |----------------------------|
钢 | ** | ** | | 钢 | | | |
| | | 钛 | | 铝 | 铜 | 钛 |
| 铝 | 铜 | | | | | |
--------|--------|--------|--------|--------|--------|--------|--------|
|0.85|0.80| | | | | |
0.85| / | / | / | / | / | / | / |
|0.90|0.85| | | | | |
--------|--------|--------|--------|--------|--------|--------|--------|
|0.70|0.70| | | | | |
0.80| / | / | / | / | / | / | / |
|0.85|0.80| | | | | |
--------|--------|--------|--------|--------|--------|--------|--------|
| |0.65| |*** | | | |
/ | / | / | / | | / | / | / |
| |0.70| |0.60| | | |
--------------------------------------------------------------------------------
*此表所指探伤,主要是射线探伤为基础,对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则是以射线探伤为准。
**表中所列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焊缝系数均指采用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采用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的,应按表中所列数值适当减少。
***此系数仅适用于厚度不超过16mm,直径不超过600mm的壳体环向焊缝。
第四十一条 如压力容器上不设置检查孔,也不属于本规程第四十条第4、5款所述情况,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1.压力容器按既定的介质条件,无腐蚀或轻微腐蚀,无需作内部检查和清理的,设计者应在设计总图样和技术文件上注明;
2.应按照本规程有关规定,对焊缝进行全部无损探伤检查;
3.设计者应在设计图样上注明计算厚度,以便于使用过程中进行测厚检查。
第四十二条 压力容器开孔的尺寸及补强要求,应按GB150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压力容器封头的型式和技术要求,应按GB150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四条 压力容器外压圆筒加强圈与壳体间的连接,应按GB150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压力容器快开门(盖)及其锁紧装置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快开门及其锁紧装置达到预定工作部位,方能升压运行的联锁控制机能;
2.压力容器的内部压力完全释放,锁紧装置脱开,方能打开快开门的联锁联动作用;
3.具有与上述动作同步的报警装置。
第四十六条 有保温层的大型压力容器,如设计采用固定不可拆的保温结构,应提出对外表面进行全面宏观检查的要求,必要时,应提出对全部焊接接头进行外表面无损探伤检查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 焊制压力容器的筒体纵向接头、筒节与筒节(封头)连接的环向接头,以及封头、管板的拼接接头,必须采用全熔透的对接接头型式。球形压力容器的球壳板不得拼接。
对接接头的设计可参照GB150附录K进行。
图3--1所示接头型式不允许采用。
第四十八条 设计者在对角接接头的强度进行验算时,应将允许载荷写入设计技术文件中。
第四十九条 压力容器上的补强板,应至少设置一个直径不小于M6的泄漏信号指示孔。
第五十条 钢制压力容器接管(凸缘)与筒体(封头)壳体连接,平封头与筒体连接,以及夹套压力容器的接头设计,可参照GB150附录K进行。上述连接型式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原则上应采用全熔透型式:
1.介质为易燃或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
2.作气压试验的压力容器;
3.第三类压力容器;
4.低温压力容器;
5.按疲劳准则设计的压力容器;
6.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
第五十一条 钢制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的焊后热处理要求,按GB150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 奥氏体不锈钢受压元件用于有晶间腐蚀介质场合时,必须满足抗晶间腐蚀检验的要求。
第五十三条 设计压力小于等于2.5MPa以水为介质的直接受火焰加热连续操作的压力容器和管壳式余热锅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1576《低压锅炉水质标准》的规定。设计压力大于2.5MPa的上述设备用水的水质要求,由设计单位在设计图样上规定。
第四章 制造与现场组焊
第五十四条 压力容器制造和现场组焊单位,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劳动部门颁发的制造许可证,并按批准的范围制造或组焊。无制造许可证的单位,不得制造或组焊压力容器。
第五十五条 制造和现场组焊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的规范、标准,严格按照设计图样制造和组焊压力容器。
制造和现场组焊单位对原设计的修改和主要受压元件*材料代用,必须事先取得原设计单位的设计修改证明文件。对改动部位应作详细记载。不符合本规程第三十二条要求的设计图样,制造单位不得用其制造压力容器。* 主要受压元件是指压力容器受压元件中的筒体、封头(端盖)、球壳板、换热器管板和换热管、膨胀节、开孔补强板、设备法兰、M36以上的设备主螺栓、人孔盖、人孔法兰、人孔接管以及直径大于250mm的接管。
第五十六条 焊接钢制压力容器的焊工,必须按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进行考试,取得焊工合格证后,才能在有效期间担任合格范围内的焊接工作,制造单位应建立焊工技术档案。
第五十七条 制造单位必须在压力容器明显的部位装设产品铭牌,并留出装设《压力容器注册铭牌》的位置。未装产品铭牌的压力容器不能出厂。
产品铭牌上至少应载明:制造单位名称、制造许可证编号、压力容器类别、制造年月、压力容器名称、产品编号、设计压力、设计温度、最高工作压力、最大允许工作压力(需要时)、压力容器净重、监检标记。
第五十八条 压力容器出厂时,制造单位必须向用户提供以下技术文件和资料:
1.竣工图样(如在原蓝图上修改,则必须有修改人、技术审核人确认标记);
2.产品质量证明书(参考附件三);
3.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制造单位,应参照产品质量证明书的有关内容,向用户提供质量证明书。
现场组焊的压力容器竣工并经验收后,施工单位除按本规定提供上述技术文件和资料之外,还应按有关规定,将组焊和质量检验的技术资料,提供给用户。
第五十九条 现场组焊压力容器的质量验收,应有当地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的代表参加。
第六十条 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对压力容器用的材料,在投产前应认真核对质量证明文件,并核对炉批号和材料牌号的标记。按相应标准的规定,认真检查材料表面质量,不合格的不能投用。
第六十一条 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材料复验的要求
1.用于制造第三类压力容器的材料必须复验。复验内容至少应包括每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每个炉号的化学成分。具体复验数量由制造单位根据材料质量情况确定。
2.用于制造第一、二类压力容器的材料,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复验,缺少的项目应补齐:
(1)质量证明书内容项目不全;
(2)制造单位对材料的性能和化学成分有怀疑时;
(3)设计图样上有要求的;
(4)用户要求增加的项目。
第六十二条 筒体(球壳、多层压力容器内筒)和封头制造,主要控制项目如下:
1.坡口几何形状和表面质量;
2.筒体直线度,纵、环焊缝对口错边量和棱角度,同一断面的最大最小直径差;
3.多层包扎压力容器的松动面积和套合压力容器套合面的间隙;
4.封头的拼接成形和主要尺寸偏差;
5.球壳板的尺寸偏差和表面质量;
6.筒体与封头的不等厚度对接连接。
第六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组焊要求如下:
1.不应采用十字焊缝。相邻的两筒节间的纵缝和封头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缝应错开,其焊缝中心间距应大于筒体厚度的三倍,且不小于100mm。
2.在压力容器上焊接临时吊耳和拉筋的垫板等,应采用与压力容器壳体相同或焊接性能相似的材料,并用相适应的焊材及焊接工艺。临时吊耳和拉筋的垫板割除后留下的焊疤必须打磨平滑。打磨后的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
3.不允许强力组装。
第六十四条 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的要求
1.钢制压力容器施焊前的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国家标准《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的规定。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评定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2.焊接工艺评定完成后,应提出完整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并根据该报告和图样的要求,制订焊接工艺规程。
3.焊接工艺评定所用焊接设备、仪表、仪器以及规范参数调节装置,应定期检定,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焊接试件应由压力容器制造单位技术熟练的焊工(不允许用外单位焊工)焊接。
第六十五条 压力容器焊缝的表面质量要求
1.形状、尺寸以及外观应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
2.不得有裂纹、气孔、弧坑和肉眼可见的夹渣等缺陷,焊缝上的熔渣和两侧的飞溅物必须清除;
3.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
4.焊缝表面咬边
(1)用标准抗拉强度大于540MPa的钢材及Cr--Mo低合金钢材制造的压力容器、奥氏体不锈钢材制造的压力容器、低温压力容器、球形压力容器以及焊缝系数取1.0的压力容器,其焊缝表面不得有咬边;
(2)上述(1)以外的压力容器的焊缝表面的咬边深度不得大于0.5mm,咬边的连续长度不得大于100mm,焊缝两侧咬边的总长不得超过该焊缝长度的10%;
(3)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焊缝表面咬边,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5.角焊缝的焊脚尺寸,应符合技术标准和设计图样要求。外形应平缓过渡。
第六十六条 压力容器的焊后热处理要求
1.钢制压力容器的焊后热处理
(1)应采用整体热处理。若采取分段热处理,其重叠热处理长度应不小于1500mm。炉外部分应采取保温措施。
(2)环焊缝和修补后的焊缝,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局部热处理的焊缝,要包括整条焊缝。焊缝每侧加热宽度不得小于壳体名义厚度的两倍;靠近加热部位的壳体应采取保温措施。
(3)热处理应在焊接工作全部结束并经验收合格后,于压力试验之前进行。
2.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的热处理,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 采用电渣焊接的铁素体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应于焊后进行晶粒细化正火热处理。
第六十八条 有抗腐蚀要求的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复合钢板制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应进行表面酸洗、钝化处理。
第六十九条 焊缝返修的要求
1.焊缝的返修应由合格的焊工担任。返修工艺措施应得到焊接技术负责人的同意。同一部位(即焊补的填充金属重叠)的返修次数不应超过二次。对经过二次返修仍不合格的焊缝,如再进行返修,应经制造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返修的次数、部位和无损探伤结果等,应记入压力容器
质量证明书中。
2.要求焊后热处理的压力容器,应在热处理前返修;如在热处理后返修,返修后应再做热处理。
3.有抗晶间腐蚀要求的奥氏体不锈钢制压力容器,返修部位仍需保证原有要求。
4.压力试验后,一般不应进行焊缝返修。确需返修的,返修部位必须按原要求经无损探伤检验合格。由于焊缝或接管泄漏而进行的返修,或返修深度大于1/2壁厚的压力容器,还应重新作压力试验。
第七十条 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焊缝附近50mm处的指定部位,应打上焊工代号钢印。对不能打钢印的,可用简图记载,并列入产品质量证明书,提供给用户。
第七十一条 压力容器产品试板与试样的要求
1.为检验产品焊接接头和其他受压元件的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应焊制产品焊接试板或抽取试样毛坯,以便进行拉力、冷弯和必要的冲击韧性试验。
2.产品焊接试板
(1)圆筒形压力容器的纵焊缝,必须至少制作产品焊接试板一块,且应作为筒节纵焊缝的延长部位,采用施焊压力容器相同的条件和焊接工艺同时焊接;
(2)现场组焊球形压力容器应制作立、横和平加仰焊三个位置的产品焊接试板各一块,且应在现场焊接产品前,由施焊该球形压力容器的一般水平的焊工采用相同的条件和焊接工艺进行;
(3)钢制多层包扎压力容器、热套压力容器的产品焊接试板,按GB150的规定执行。
3.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每台应制作产品焊接试板:
(1)设计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
(2)壳体厚度大于20mm的15MnVR的;
(3)壳体为Cr--Mo低合金钢的;
(4)壳体材料标准抗拉强度(按下限值)大于等于540MPa的;
(5)低温压力容器或设计温度小于0℃,且壳体名义厚度大于25mm的20R和大于38mm的16MnR的;
(6)需经热处理达到设计要求的材料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的;
(7)设计图样上或用户协议书中要求按台做检查试板的;
(8)图样注明盛装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的(搪玻璃压力容器除外);
(9)现场组焊的球形压力容器;
(10)有色金属制造的。
4.除本条3款之外的压力容器,若制造单位能提供连续30台同钢号、同焊接工艺的产品焊接试板测试数据,证明焊接质量稳定,由制造单位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批准,报省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后,可减少产品焊接试板数量。具体规定如下:
(1)以同钢号、同焊接工艺,时间不超过六个月内投料的产品组批,每批不超过15台,由制造单位从中抽两台产品制作焊接工艺纪律检查试板。
(2)如因生产周期长,在六个月内不能完成一个批的产品,则在不超过六个月的期限内,必须至少做一台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纪律检查试板。
(3)以批代台制作焊接工艺纪律检查试板过程中,只要有一块试验不合格,则所代表的批不合格,应立即恢复逐台(件)制作产品焊接试板。
5.产品焊接试板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产品焊接试板的材料,焊接和热处理工艺,应与所代表的受压元件一致;
(2)要求热处理的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其产品焊接试板应与其同炉热处理;
(3)应由焊接产品的焊工焊接,并于焊接后打上焊工和检验员代号钢印;
(4)产品焊接试板应经外观检查和射线探伤。外观检查质量应符合本规程第65条的规定;射线探伤评定标准应与所代表的压力容器一致,并作出评定报告。应在产品焊接试板合格部位切取试样,如产品焊接试板焊缝不合格,允许按产品的返修焊接工艺进行返修,返修后应重作射线探伤检查。
6.凡需经热处理以达到材料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要求的压力容器,每台均应做母材热处理试板,并符合GB150规定。
7.铸(锻)造受压元件、管件、螺柱(栓)的产品焊接试样要求,应在设计图样上予以规定。
第七十二条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尺寸、试样截取和数量、试验项目、合格标准和复验要求,按GB150附录G“产品焊接试板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检验”的要求。对采用厚度大于25mm的20R钢板,厚度大于38mm的16MnR、15MnVR、15MnVNR钢板和任意的厚度18MnMoNbR、13MnNiMoNbR钢板制造的压力容器,当设计温度低于0℃时,还应按GB150的要求进行夏比(V型)低温冲击试验。对接焊接的管子接头试样的截取、试验项目和合格标准,按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产品焊接试样的尺寸、试样截取和数量、试验项目、合格标准等,应按有关标准或设计图样规定执行。
第七十三条 要求作晶间腐蚀倾向试验的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可从产品焊接试板上切取检查试样,试样数量应不少于两个。其试样的型式、尺寸、加工和试验方法,应按GB4334《不锈耐酸钢晶间腐蚀倾向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评定,按产品技术条件或设计图样要求验收。
第七十四条 无纵向焊缝锻钢制压力容器的要求
1.设计单位应制定专门技术条件,明确对选材、设计、制造、热处理、焊接、检验、返修等的具体规定。
2.锻件用材料的延伸率δs不得小于12%。
3.筒体内表面必须进行精细加工。同一横截面上的最大和最小内直径差,不得超过该截面平均内直径的1.0%。内表面粗糙度Ra应不低于12.5μm。
4.质量检验的要求,应参照JB755执行。
第七十五条 铸铁压力容器的要求
1.制造铸铁压力容器的单位,必须具有较长的生产历史,一定的生产水平和经验,比较先进的装备条件。
2.铸铁受压元件加工后的表面不得有裂纹;如有缩孔、砂眼、气孔、疏松等铸造缺陷,不应超过有关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规定。在突出的边缘和凹角部位,应具有足够的半径,应避免表面形状和交接处壁厚的突变。
3.铸铁压力容器的抗拉强度和硬度要求,必须满足设计图样的规定。
4.表面缺陷可以用螺纹塞头修补,但塞头深度不得大于截面厚度的40%,塞头直径不得大于塞头深度,且不大于8mm。
5.试制的产品,应进行液压破坏试验,以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否则,不得转入批量生产。试验应有完整的方案和可靠的安全措施,试验结果应报省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七十六条 不锈钢和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的要求
1.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及其受压元件的制造,除应符合本规程要求外,还应符合专门技术条件或设计图样的要求;
2.必须有专用的制造车间或专用的场地,不得与黑色金属制品或其他产品混杂生产。工作场所要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控制灰尘。加工成形和焊接,应有满足需要的专用工装和设备;
3.必须控制表面机械损伤和飞溅物;
4.从事有色金属压力容器焊接的焊工,必须经专门的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焊工考试应参照《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第三十九、四十条进行,取得焊工合格证,才能担任合格范围内的焊接工作;
5.一般应采用气体保护电弧焊。
第七十七条 铝制压力容器的要求
1.母材和焊接接头的腐蚀试验,应符合专门的技术条件和设计要求;
2.接触腐蚀介质的表面,不应有机械损伤和飞溅物;
3.卧式压力容器,应保证各支座与压力容器保持充分接触;
4.焊接接头的坡口面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表面应光洁平整、在焊接前应作专门清洗。
第七十八条 钛制压力容器的要求
1.焊接接头的坡口面必须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在焊接前,坡口及其两侧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处理;
2.焊接材料必须进行除氢和严格的清洁处理;
3.承担焊接接头组对的操作人员,必须戴洁净的手套,不得摸触坡口及其两侧附近区域,严禁用铁器敲打钛板表面及坡口;
4.焊件组对清洗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焊接;
5.焊接用氩气和氦气的纯度应不低于99.99%,露点应不高于--50℃;
6.在焊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坡口污染;
7.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在焊接时造成钢与钛互熔;
8.在焊接过程中,每焊完一道,都必须进行焊层表面颜色检查,对表面颜色不合格的,应全部除去,然后重焊。表面颜色检查应参照有关标准的规定;
9.必须采用惰性气体双面保护电弧焊接或等离子焊接。
第七十九条 铜制压力容器的要求
1.焊接接头的坡口面及其两侧附近区域,应进行认真清理,露出金属光泽,并应及时施焊。
2.若采用氢氧焰或氧炔焰焊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退火状态铜材;
(2)宜采用瓶装乙炔气,并应控制乙炔气的纯度;
(3)根据材料和焊接工艺,焊前应预热到规定的温度范围;
(4)多层焊接时,在焊接过程中,应连续完成,不宜中断;
(5)在焊条或被焊接头上,应涂有适当的焊剂;
(6)铜基材料应采用中性到微氧化性火焰,铜镍合金应采用中性到微还原性火焰;
(7)焊接环境温度一般不应低于0℃,否则应进行预热;
(8)纯铜不应采用氢氧焰或氧炔焰焊接。
第五章 无损探伤与压力试验
第八十条 压力容器的无损探伤和压力试验,必须符合本章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应满足有关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第八十一条 无损探伤人员应按照《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规则》进行考核,取得资格证书的方能承担与考试合格的种类和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探伤工作。
第八十二条 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必须先进行规定的形状尺寸和外观质量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规定的无损探伤检验。有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完成24小时后,才能进行无损探伤检验。
第八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无损探伤包括射线、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探伤等。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根据本规程和有关标准的规定选择探伤方法。
第八十四条 压力容器的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的比例,按台计分为全部(100%)和局部(≥20%)两种。
钢制压力容器射线探伤,应按GB332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的规定执行。射线照相的质量要求不应低于AB级。全部射线探伤的压力容器对接焊缝Ⅱ级合格;局部射线探伤的压力容器对接焊缝Ⅲ级合格,但不得有未焊透缺陷。
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和采用铸造方法制造的压力容器的射线探伤和合格标准,应符合专门技术条件的规定。
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接接头超声波探伤,应按JB1152《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的规定执行。全部超声波探伤的压力容器对接焊缝Ⅰ级合格,局部超声波探伤的压力容器对接焊缝Ⅱ级合格。
第八十五条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必须进行全部射线或超声波探伤:
1.GB150中规定进行全部射线或超声波探伤的;
2.第三类压力容器;
3.设计压力大于等于5MPa的;
4.第二类压力容器中易燃介质的反应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
5.设计压力大于等于0.6MPa的管壳式余热锅炉;
6.钛制压力容器;
7.设计选用焊缝系数为1.0的;
8.不开设检查孔的;
9.公称直径大于等于250mm接管的对接焊接接头;
10.选用电渣焊的;
11.用户要求全部探伤的;
1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铝、铜制压力容器:
(1)介质为易燃或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
(2)采用气压试验的;
(3)设计压力大于等于1.6MPa的。
第八十六条 压力容器焊接接头探伤方法的选择要求
1.压力容器壁厚小于等于38mm时,其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应选用射线探伤;由于结构等原因,确实不能采用射线探伤时,可选用超声波探伤。对标准抗拉强度大于等于540MPa的材料,且壳体厚度大于20mm的钢制压力容器,每条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除射线探伤外,应增加局部超声波探伤;
2.压力容器壁厚大于38mm,其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如选用射线探伤,则每条焊缝还应进行局部超声波探伤;如选用超声波探伤,则每条焊缝还应进行局部射线探伤,其中应包括所有的T型连接部位;
3.对要求探伤的角接接头、T型接头,不能进行射线或超声波探伤时,应作表面探伤;
4.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应选用射线探伤。
第八十七条 除本规程第八十五条规定外的其他压力容器,其对接接头的对接焊缝应作局部探伤检查,并应满足第八十四、八十六条的规定。探伤检查部位由制造单位检验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对所有的T型连接部位以及拼接封头(管板)的对接接头,必须进行射线探伤。
经过局部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的焊接接头,若在探伤部位发现超标缺陷时,则应进行不少于该条焊缝长度10%的补充探伤;如仍不合格,则应对该条焊缝全部探伤。
第八十八条 压力容器的对接接头进行全部或局部探伤,采用射线和超声波两种探伤方法进行时,其质量要求,按各自标准均合格的,方可认为探伤合格。
第八十九条 进行局部探伤的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对未探伤部分的质量仍应负责。如经进一步检验发现仅属于气孔之类的超标缺陷,则由制造单位与用户协商解决。
第九十条 压力容器表面探伤要求
1.钢制压力容器对接、角接和T型接头,应按GB150有关规定进行磁粉或渗透探伤:
(1)磁粉探伤按JB396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进行。检查结果不得有任何裂纹、成排气孔,并应符合Ⅱ级的线性和圆形缺陷显示;
(2)渗透探伤按GB150有关规定进行,不得有任何裂纹和分层。
2.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应按相应的标准进行。
第九十一条 现场组装焊接的压力容器,耐压试验前,应按标准规定对现场焊接的焊接接头进行表面探伤;耐压试验后,应做局部表面探伤,若发现裂纹等超标缺陷,则应做全部表面探伤。
第九十二条 制造单位必须认真做好无损探伤的原始记录,正确填发报告,妥善保管好底片(包括原返修片)和资料,保存期限不应少于五年。
第九十三条 压力容器的压力试验是指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耐压试验包括液压和气压试验。压力试验的压力应符合设计图样要求,且不小于表5--1的规定。
表5--1 压力试验的试验压力(注1)
--------------------------------------------------------------------------------------
| | 耐压试验压力PT=η·p |
| | MPa | 气密性试验
压力容器名称 | 压力等级 |------------------------------| 压力MPa
| | 液(水)压 | 气压 |
----------------|------------|--------------|--------------|----------------------
钢制和有色 | 低压 | 1.25P | 1.15P | 1.00P
|------------|--------------|--------------|----------------------
金属制压力 | 中压 | 1.25P | 1.15P | 1.00P
|------------|--------------|--------------|----------------------
容器 | 高压 | 1.25P | | 1.00P
----------------|------------|--------------|--------------|----------------------
铸铁 | | 2.00P | | 1.00P
----------------|------------|--------------|--------------|----------------------
搪玻璃 | | 1.25P | 1.00P | 1.00P
--------------------------------------------------------------------------------------
注:1.钢制低压压力容器耐压试验压力取1.25P和P+0.1二者中较大值。
2.对不是按内压强度计算公式决定壁厚的压力容器(如考虑稳定性等因素设计的),应适当提高耐压试验压力。
3.对设计温度(壁温)大于等于200℃的钢制或大于等于150℃的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耐压试验压力P′T按下式计算:
t t
P′T=PT·〔σ〕/〔σ〕 =η·P·〔σ〕/〔σ〕
式中:P——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MPa(对在用压力容器为最高工作压力);
P′t——设计温度下的耐压试验压力,MPa;
PT——试验温度下的耐压试验压力,MPa;
η——耐压试验压力系数(按表5--1);
〔σ〕——试验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t
〔σ〕——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MPa。
第九十四条 耐压试验时,压力容器壳体平均一次总体薄膜应力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1.液压试验时,不得超过试验温度下材料屈服点的90%;
2.气压试验时,不得超过试验温度下材料屈服点的80%。
校核耐压试验应力时,所取的壁厚应扣除壁厚附加量,对液压试验所取的压力还应计入液柱静压力。对壳程压力低于管程压力的列管式热交换器,可不扣除腐蚀裕度。
第九十五条 压力试验前,压力容器各连接部位的紧固螺栓,必须装配齐全,紧固妥当。必须用两个量程相同并经校正的压力表,压力表应符合第八章的有关规定,并装在试验装置上便于观察的部位。
第九十六条 压力试验场地应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并应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部门检查认可。压力试验过程中,不得进行与试验无关的工作,无关人员不得在试验现场停留。
第九十七条 压力容器液压试验的要求
1.凡在试验时,不会导致发生危险的液体,在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都可用作液压试验介质。一般应采用水。当采用可燃性液体进行液压试验时,试验温度必须低于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试验场地附近不得有火源,且应配备适用的消防器材。
2.以水为介质进行液压试验,其所用的水必须是洁净的。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用水进行液压试验后,应立即将水渍去除干净。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时,则应控制水中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ppm。
3.应将压力容器充满液体,滞留在压力容器内的气体必须排净。压力容器外表面应保持干燥,待压力容器壁温与液体温度接近时,才能缓慢升压至设计压力;确认无泄漏后继续升压到规定的试验压力,根据容积大小保压10~30分钟,然后降至设计压力下保压进行检查,保压时间不少于30分钟。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不得采用连续加压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的做法。不得带压紧固螺栓。
4.碳素钢、16MnR和正火15MnVR制压力容器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不得低于5℃;其他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液体温度不得低于15℃。如果由于板厚等因素造成材料无延性转变温度升高,则需相应提高液体温度。其他材料制压力容器液压试验温度按设计图样规定。铁素体钢制低温压力容器液压试验时,液体温度不得低于受压元件及焊接接头进行夏比冲击试验的温度再加20℃。
5.换热压力容器液压试验程序按GB151规定。
6.新制造的压力容器液压试验完毕后,应用压缩空气将其内部吹干。在用压力容器液压试验完毕后,其试验用液体的处置,以及对内表面的专门技术处理,应在使用单位的管理制度中予以规定。
第九十八条 压力容器液压试验后,符合下列情况,即认为合格:
1.无渗漏;
2.无可见的异常变形;
3.试验过程中无异常的响声。
第九十九条 压力容器气压试验的要求
1.由于结构或支承原因,不能向压力容器内安全充灌液体,以及运行条件不允许残留试验液体的压力容器,可按设计图样规定采用气压试验。
2.气压试验所用气体,应为干燥、洁净的空气、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具有易燃介质的在用压力容器,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置换,否则严禁用空气作为试验介质。
3.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的试验用气体温度不得低于15℃;其他材料制压力容器,其试验用气体温度应符合设计图样规定。
4.气压试验时,试验单位的安全部门应进行现场监督。
5.应先缓慢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的10%,保压5~10分钟,并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进行初次检查;如无泄漏可继续升压到规定试验压力的50%;如无异常现象,其后按每级为规定试验压力的10%,逐级升压到试验压力,应根据容积大小保压10~30分钟;然后降至设计压力,保压进行检查,其保压时间不少于30分钟。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不得采用连续加压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的做法。不得在压力下紧固螺栓。经肥皂液或其他检漏液检查无漏气、无可见的异常变形即为合格。
第一百条 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的要求
1.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或设计上不允许有微量泄漏的压力容器,必须进行气密性试验。
2.气密性试验应在液压试验合格后进行。对设计图样要求作气压试验的压力容器,是否需再做气密性试验,应在设计图样上规定。
3.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其试验用气体的温度应不低于5℃,其他材料制压力容器按设计图样规定。
4.气密性试验所用气体,应符合第九十九条2款的规定。
5.压力容器进行气密性试验时,安全附件应安装齐全。
6.经检查无泄漏即为合格。
第一●一条 有色金属制压力容器的压力试验,还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的特殊要求。
第六章 使用与管理
第一●二条 使用压力容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必须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技术管理负责。应指定具有压力容器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第一●三条 使用压力容器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包括:
1.贯彻执行本规程和有关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范;
2.编制压力容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参加压力容器安装的验收及试车;
4.检查压力容器的运行、维修和安全附件校验情况;
5.压力容器的检验、修理、改造和报废等技术审查;
6.编制压力容器的年度定期检验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7.向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报送当年压力容器数量和变动情况的统计报表,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计划的实施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8.压力容器事故的调查分析和报告;
9.检验、焊接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管理;
10.压力容器使用登记及技术资料的管理。
第一●四条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压力容器技术档案》,内容应包括:
1.压力容器登记卡(见附件四);
2.第三章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压力容器设计技术文件;
3.第四章第五十八条规定的压力容器制造、安装技术文件和有关资料;
4.检验、检测记录,以及有关检验的技术文件和资料;
5.修理方案,实际修理情况记录,以及有关技术文件和资料;
6.压力容器技术改造的方案、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检验及技术文件和资料;
7.安全附件校验、修理、更换记录;
8.有关事故的记录资料和处理报告。
第一●五条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在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应按劳动部颁布的《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规则》的要求,向地、市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申报和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第一●六条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应在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要求,其内容至少应包括:
1.压力容器的操作工艺指标(含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最低工作温度);
2.压力容器的岗位操作法(含开、停车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3.压力容器运行中应重点检查的项目和部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防止措施,以及紧急情况的报告程序。
第一●七条 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应对压力容器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考核,操作人员应持安全操作证上岗。
第一●八条 压力容器发生下列异常现象之一时,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按规定的报告程序,及时向本厂有关部门报告:
1.压力容器工作压力、介质温度或壁温超过许用值,采取措施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发生裂缝、鼓包、变形、泄漏等危及安全的缺陷;
3.安全附件失效;
4.接管、紧固件损坏,难以保证安全运行;
5.发生火灾直接威胁到压力容器安全运行;
6.过量充装;
7.压力容器液位失去控制,采取措施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8.压力容器与管道发生严重振动,危及安全运行。
第一●九条 压力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进行任何修理或紧固工作。对于特殊的生产过程,在开车升(降)温的过程中,需要带温带压紧固螺栓的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设计要求制订有效的操作要求和防护措施,并经使用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在实际操作时,使用单位安全部门应派人进行现场监督。
第一一●条 以水为介质产生蒸汽的压力容器,必须做好水质管理和监测。没有可靠的水处理措施,不应投入运行。
第一一一条 压力容器检验、修理人员在进入压力容器内部进行工作前,使用单位必须按《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的要求,作好准备和清理工作。达不到要求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第一一二条 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修理或技术改造,必须保证其结构和强度,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第一一三条 采用焊接方法对压力容器进行修理或技术改造,应遵守以下要求:
1.压力容器的焊补、挖补、更换筒节及热处理等技术要求,应参照相应制造技术规范,制定施工方案及合乎使用的质量要求,焊接工艺应经焊接技术负责人审查同意。
2.缺陷清除后,一般均应进行表面探伤,确认缺陷已完全消除。完成焊接工作后,应再做无损探伤,确认修补部位符合质量要求。
3.母材堆焊修补部位,必须磨平。焊缝缺陷清除后的修补长度不宜小于100mm。
4.有热处理要求的,应在补焊后重新做热处理。
5.受压元件不得采用贴补的修理方法。
第七章 定期检验
第一一四条 压力容器的使用单位,必须认真安排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工作,并将压力容器年度检验计划报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落实,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监督检查。
第一一五条 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分为:
1.外部检查:是指专业人员在压力容器运行中的定期在线检查,每年至少一次。
2.内外部检验:是指专业检验人员,在压力容器停机时的检验,其期限分为:
安全状况等级为1~3级的,每隔6年至少一次;
安全状况等级为3~4级的,每隔3年至少一次。
3.耐压试验:是指压力容器停机检验时,所进行的超过最高工作压力的液压试验或气压试验,其周期每10年至少一次。
外部检查和内外部检验内容及安全状况等级的规定,见《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
第一一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内外部检验期限应予适当缩短:
1.介质对压力容器材料的腐蚀情况不明,介质对材料的腐蚀速率大于0.25毫米/年,以及设计者所确定的腐蚀数据严重不准确的;
2.材料焊接性能差,在制造时曾多次返修的;
3.首次检验的;
4.使用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
5.使用期超过15年,经技术鉴定,确认不能按正常检验周期使用的;
6.检验员认为应该缩短的。
第一一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内外部检验期限可以适当延长:
1.非金属衬里层完好的,但其检验周期不应超过9年。
2.介质对材料腐蚀速率低于0.1毫米/年的或有可靠的耐腐蚀金属衬里的压力容器,通过一至二次内外部检验,确认符合原要求的,但不应超过10年。
3.装有触媒的反应容器以及装有充填物的大型压力容器,其定期检验周期由使用单位根据设计图样和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第一一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压力容器,内外部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耐压试验:
1.用焊接方法修理或更换主要受压元件的;
2.改变使用条件且超过原设计参数的;
3.更换衬里在重新衬里前;
4.停止使用两年重新复用的;
5.新安装的或移装的;
6.无法进行内部检验的;
7.使用单位对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有怀疑的。
第一一九条 因情况特殊不能按期进行内外部检验或耐压试验的,使用单位必须申明理由,提前三个月提出申报,经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由原检验单位提出处理意见,省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发放《压力容器使用证》的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后,方可延长,但一般不应超过12个月。
第一二●条 大型关键性在用压力容器,确需进行缺陷评定的,应按以下规定办理:
1.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经使用单位主管部门和所在省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同意后,方可委托具有资格的压力容器缺陷评定单位承担。在用压力容器缺陷评定单位的资格认可,应按照劳动部的有关规定办理。
2.负责缺陷评定的单位,必须对缺陷的检验结果、缺陷评定结论和压力容器的安全性能负责。最终的评定报告和结论,须经承担评定的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在主送委托单位的同时,报送企业主管部门和委托单位所在地省级和地、市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第八章 安全附件
第一二一条 压力容器用的安全阀、爆破片、压力表、液面计和测温仪表,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第一二二条 本规程适用范围内的在用压力容器,均应装设安全阀或爆破片。若压力源来自压力容器外部,且得到可靠控制的,可以不直接安装在压力容器上。
第一二三条 若安装安全阀后不能可靠地工作时,应装设爆破片,或采用爆破片装置与安全阀组合共用结构。采用组合共用结构时,应符合GB150附录B的有关规定。
第一二四条 安全附件的设计、制造,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使用单位必须选用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生产的产品。
第一二五条 对易燃、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应在安全阀或爆破片的排出口装设导管,将排放介质引至安全地点,并进行妥善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大气。
第一二六条 安全附件应实行定期检验制度。安全阀一般每年至少校验一次;爆破片应定期更换,更换期限由使用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对于超过爆破片标定爆破压力而未爆破的,应更换。压力表和测温仪表应按计量部门规定的期限校验。
第一二七条 安全阀、爆破片的排放能力,必须大于等于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排放能力和安全泄放量的计算见附件五。
第一二八条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不得超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如采用系统最高工作压力作为安全阀的开启压力时,则系统中每个压力容器的工作压力应与其相适应。
第一二九条 爆破片标定爆破压力不得超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
第一三●条 压力容器设计时,如采用最大允许工作压力作为安全阀、爆破片的调整依据,应在设计图样上和压力容器铭牌上注明。
第一三一条 安全阀出厂必须随带产品质量证明书,并在产品上装设牢固的金属铭牌。
1.安全阀的质量证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铭牌上的内容;
(2)制造依据的标准;
(3)检验报告;
(4)监检报告;
(5)其它特殊要求。
2.安全阀的金属铭牌上应载明下列内容:
(1)制造单位名称、制造许可证编号;
(2)型号、型式、规格;
(3)产品编号;
(4)公称压力,MPa;
(5)阀座喉径,mm;
(6)排放系数;
(7)适用介质、温度;
(8)检验合格标记、监检标记;
(9)出厂年月。
第一三二条 杠杆式安全阀应有防止重锤自由移动的装置和限制杠杆越出的导架;弹簧式安全阀应有防止随便拧动调整螺丝的铅封装置;静重式安全阀应有防止重片飞脱的装置。
第一三三条 安全阀安装的要求
1.安全阀应铅直安装,并应装设在压力容器液面以上的气相空间,或与连接在压力容器气相空间上的管道相连接。
2.压力容器与安全阀之间的连接管和管件的通孔,其截面积不得小于安全阀的进口面积。
3.压力容器一个连接口上装设数个安全阀时,则该连接口入口的面积,应至少等于数个安全阀的进口面积总和。
4.压力容器与安全阀之间不宜装设中间截止阀门。对于盛装易燃、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或粘性介质的压力容器,为便于安全阀的更换、清洗,可在压力容器与安全阀之间装截止阀,截止阀的结构和通径尺寸应不妨碍安全阀的正常泄放。压力容器正常运行时,截止阀必须保持全开,并加铅封。
5.安全阀装设位置,应便于检查和维修。
第一三四条 新安全阀在安装之前,应根据使用情况调试后,才准安装使用。
第一三五条 安全阀进行校验和压力调整时,必须有使用单位主管压力容器安全的技术人员在场。调整后的安全阀应加铅封。调整及校验装置用压力表的精度应不低于1级。在线调校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三六条 压力容器最高工作压力低于压力源压力时,在通向压力容器进口的管道上必须装设减压阀。如因介质条件影响减压阀可靠地工作时,可用调节阀代替减压阀。在减压阀或调节阀的低压侧,必须装设安全阀和压力表。
第一三七条 拱形金属爆破片应符合GB567《拱形金属爆破片技术条件》的要求。
第一三八条 压力容器内的介质为腐蚀性、易燃性或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则该压力容器设计总图样上,应注明选用爆破片的材质及所确定的爆破压力。
第一三九条 对压力表的选用要求
1.选用的压力表,必须与压力容器内的介质相适应。
2.低压容器使用的压力表精度不应低于2.5级;中压及高压容器使用的压力表精度不应低于1.5级。
3.压力表盘刻度极限值应为最高工作压力的1.5~3.0倍,最好选用2倍。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
第一四●条 压力表的校验和维护应符合国家计量部门的有关规定。压力表安装前应进行校验,在刻度盘上应划出指示最高工作压力的红线,注明下次校验日期。压力表校验后应加铅封。
第一四一条 压力表的安装要求
1.装设位置应便于操作人员观察和清洗,且应避免受到辐射热、冻结或震动的不利影响;
2.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应装设三通旋塞或针型阀;三通旋塞或针型阀上应有开启标记和锁紧装置;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不得连接其他用途的任何配件或接管;
3.用于水蒸汽介质的压力表,在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应装有存水弯管;
4.用于具有腐蚀性或高粘度介质的压力表,在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应装设有隔离介质的缓冲装置。
第一四二条 压力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停止使用:
1.有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时,指针不能回到限止钉处;无限止钉的压力表,在无压力时,指针距零位的数值超过压力表的允许误差;
2.表盘封面玻璃破裂或表盘刻度模糊不清;
3.封印损坏或超过校验有效期限;
4.表内弹簧管泄漏或压力表指针松动;
5.其他影响压力表准确指示的缺陷。
第一四三条 压力容器用液面计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压力容器的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和温度正确选用;
2.在安装使用前,低、中压容器用液面计,应进行1.5倍液面计公称压力的水压试验;高压容器用的液面计,应进行1.25倍液面计公称压力的水压试验;
3.盛装0℃以下介质的压力容器上,应选用防霜液面计;
4.寒冷地区室外使用的液面计,应选用夹套型或保温型结构的液面计;
5.用于易燃、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介质的液化气体压力容器上,应采用板式或自动液面指示计,并应有防止泄漏的保护装置;
6.要求液面指示平稳的,不应采用浮子(标)式液面计。
第一四四条 液面计应安装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如液面计的安装位置不便于观察,则应增加其他辅助设施。大型压力容器还应有集中控制的设施和警报装置。液面计的最高和最低安全液位,应作出明显的标记。
第一四五条 压力容器运行操作人员,应加强液面计的维护管理,经常保持完好和清晰。应对液面计实行定期检修制度,使用单位可根据运行实际情况,在管理制度中予以具体规定。
第一四六条 液面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停止使用:
1.超过检验周期;
2.玻璃板(管)有裂纹、破碎;
3.阀件固死;
4.经常出现假液位。
第一四七条 需要控制壁温的压力容器上,必须装设测试壁温的测温仪表(或温度计),严防超温。测温仪表应定期校验。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四八条 压力容器发生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办法》报告和处理。
第一四九条 本规程由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一五●条 本规程自1991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一:压力容器的压力等级和品种划分
一、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个压力等级,具体划分如下:
1.低压(代号L)0.1MPa≤P<1.6MPa
2.中压(代号H)1.6MPa≤P<10MPa
3.高压(代号H)10MPa≤P<100MPa
4.超高压(代号U)P≥100MPa
二、按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储存压力容器。具体划分如下:
1.反应压力容器(代号R):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物理、化学反应的压力容器。如反应器、反应釜、分解锅、分解塔、聚合釜、高压釜、超高压釜、合成塔、变换炉、蒸煮锅、蒸球、蒸压釜、煤气发生炉等;
2.换热压力容器(代号E):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热量交换的压力容器。如管壳式余热锅炉、热交换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加热器、硫化锅、消毒锅、染色器、烘缸、磺化锅、蒸炒锅、预热锅、溶剂预热器、蒸锅、蒸脱机、电热蒸汽发生器、煤气发生炉水夹套等;
3.分离压力容器(代号S):主要是用于完成介质的流体压力平衡和气体净化分离等的压力容器。如分离器、过滤器、集油器、缓冲器、洗涤器、吸收塔、铜洗塔、干燥塔、汽提塔、分汽缸、除氧器等;
4.储存压力容器(代号C,其中球罐代号B):主要是用于盛装生产用的原料气体、液体、液化气体等的压力容器。如各种型式的储罐。
注:在一种压力容器中,如同时具备两个以上的工艺作用原理时,应按工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来划分品种。
附件二:全国月平均最低气温低于等于--20℃和--10℃的地区
一、根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1971至1988年全国气象台站月平均最低气温等值线图和有关资料,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画出月平均最低气温等值线。
(一)低于、等于--20℃的地区,包括: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
2.下列省中所列县和省直辖行政单位:
·山西省--雁北地区的天镇、大同、怀仁、平鲁、右玉、阳高、左云等县,忻州地区的偏关和河曲县;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怀安、万全、崇礼、亦城、康保、沽源等县,承德地区的丰宁、隆化、围场、平泉等县;
·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喀喇沁左翼、朝阳等县,锦州市的北镇、义县、黑山等县,沈阳市的新民县,抚顺市的抚顺、清原、新宾等县,阜新市和彰武、阜新县,铁岭市和铁岭、开原县,铁法市,北票市。
(二)低于、等于--10℃的地区,包括:
1.本附件一、(一)款中低于、等于--20℃的地区;
2.河北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3.下列省中所列县和地区
·陕西省--榆林地区,延安地区,渭南地区的韩城市、蒲城、潼关、白水、华阴、澄城、合阳、大荔等县,铜川市的宜君县,咸阳市的彬县、长武、旬邑等县;
·甘肃省--平凉地区,定西地区,庆阳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迭部、玛曲、碌曲、夏河等县,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嘉峪关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若尔盖、红原、金川、壤塘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炉霍、新龙道孚、雅江、白玉、理塘、石渠、巴塘、德格、色达、稻城等县;
·辽宁省--附本附件一、(一)款中划为--20℃地区外的地区。
二、如个别地区有小气候,应以当地气象资料为准。
附件三(参考件)(注)
----------------------------------------------------------------------------
| |
| |
| ××××××××××××厂(公司) |
| |
| 压 力 容 器 |
| |
| 产 |
| |
| 品 |
| |
| 质 |
| |
| 量 |
| |
| 证 |
| |
| 明 |
| |
| 书 |
| |
| |
| 质量检验科(处)长签字:----------质量检验科(处)章 |
----------------------------------------------------------------------------
注:1.本附件为参考件,其目的是为统一压力容器质量证明书的基本内容。编制产品质量证明书应反映产品实际情
况,需要出证的均需列出。制造单位可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选用或另加新内容。
2.表格尺寸和格式可自行确定。
附件三(1)
--------------------------------------------------------------------------------------------------
| |
| |
| ×××××××××厂(公司) |
| |
| 产 品 合 格 证 |
| |
| 许可证编号-------------------- |
| |
| 压力容器名称------------------ 类 别---------------- |
| |
| 设计单位---------------------- 设计批准书编号---------- |
| |
| 图 号---------------------- 订货单位---------------- |
| |
| 出厂编号---------------------- 制造编号---------------- |
| |
| 制造完成日期--------------------------年--------月--------日 |
| |
| 本压力容器经质量检查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设计图样和技术条件的要求。 |
| |
| 质量检验员签字----------------年--------月--------日 |
| |
| 质量检验科(处)--------------年--------月--------日 |
| |
| 监检人员签字------------------年--------月--------日 |
| |
| 监检单位章--------------------年--------月--------日 |
--------------------------------------------------------------------------------------------------
附件三(2)
------------------------------------------------------------------------------------------
| 产 品 技 术 特 性 |
|--------------------------------------------------------------------------------------|
| | 设计压力------------MPa 设计温度------------℃ |
| 技 | |
| | 最高工作压力--------MPa 工作介质------------ |
| 术 | |
| | 结构形式:单层----多层(热套----绕带----包扎----) |
| 参 | |
| | 规 格:内径----mm 壁厚----mm 长(高)----mm |
| 数 | |
| | 3 |
| | 容积--------m 总重----kg |
| | |
| | 对换热压力容器,壳程和管程的参数应分别说明,并标出换热面积。 |
|------|------------------------------------------------------------------------------|
| | |
| 压 | 耐压试验压力------------------------MPa 气密性试验压力--------MPa |
| 力 | |
| 试 | 补强板焊缝密闭试验压力--------MPa |
| 验 | |
| | |
|------|------------------------------------------------------------------------------|
| | 无损探伤方法------------ 仪器------------ |
| 无 | |
| | 探伤比例纵缝------------% 长度------------m |
| 损 | |
| | 环缝------------% 长度------------m |
| 探 | |
| | 焊缝总长--------------------------------m |
| 伤 | |
| | 增加探伤比例------------% 长度------------m |
|------|------------------------------------------------------------------------------|
| | 制造(现场组焊)标准-------------------- |
| 施 | |
| 工 | 探伤标准-------------------------------- |
| 依 | |
| 据 | 设计技术条件---------------------------- |
| | |
------------------------------------------------------------------------------------------
附件三(3)
压力容器产品主要受压元件使用材料一览表
制造编号:
------------------------------------------------------------------------
| | 材材材 | | | |化学成分(注)% |
|零件名称| 料料料 |材料生产厂| 炉 | 数 |------------------|
| | 代牌规 | 名 称 | | 据 | | | | | |
|及图号 | 号号格 | | 号 | 来 | | | | | |
| | mm | | | 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供应值| | | | | |
| | | | |------|--|--|--|--|--|
| | | | |复验值| | | | | |
|--------|----------|----------|------|------|--|--|--|--|--|
| | | | |供应值| | | | | |
| | | | |------|--|--|--|--|--|
| | | | |复验值| | | | | |
|--------|----------|----------|------|------|--|--|--|--|--|
| | | | |供应值| | | | | |
| | | | |------|--|--|--|--|--|
| | | | |复验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力 学 性 能 | 冷弯试验 |
--------------------------------------------------------------|--------------|
| | 延伸率 | 冲击试验(V) | | 弯心 |
屈服点 | 抗拉强度 | |------------------------|弯曲| 直径 |
σsMPa | σbMPa | δs | 温度℃ | 冲击功J |角度| m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理化试验员: 年 月 日
注:1.钢(碳钢、低合金钢、高合金钢)、有色金属、管、螺栓(母)、铸件等的化学成份和力学性能分别填写。
2.主要受压元件实际使用材料均应逐一列出;不需要复验的,只需填供应值;复验过的应填上复验值。
附件三(4)
产品焊接试板力学和弯曲性能检验报告
制造编号:
--------------------------------------------------------------------------
| | | 试 | 母材 | 焊接材料 |
| 试板 | 度 | 板 |--------------|----------------------------|
| 代表 | 板 | 代 | 牌 | 厚 | | | |
| 产品 | 编 | 表 | | | 焊条 | 焊丝 | 焊剂 |
| 批号 | 号 | 部 | | | | | |
| | | 位 | 号 | 度 | 牌号 | 牌号 | 牌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焊 接 接 头 力 学 性 能 |冷弯试验 |
试 板|------------------------------------------------------|----------|
| | 延伸率 | 冲击试验(V)| | |弯心|
热处理| 抗拉强度 | |----------------|拉伸试样|弯曲| |
| | δs | 温度 |冲击功| | |直径|
状 态| σbMPa | | | |断裂位置|角度| |
| | % | ℃ | J | | |m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化检验员: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5)
压力容器外观及几何尺寸检验报告
制造编号:
--------------------------------------------------------
| 检 查 项 目 |检查结果|
|------------------------------------------|--------|
| | 内径 | mm |
|壳 体 尺 寸 |--------|--------|
| | 长度 | mm |
|------------------------------------------|--------|
|壳 体 容 积 |立方米 |
|------------------------------------------|--------|
| | 封头 | mm |
|壳 体 厚 度 |--------|--------|
| | 筒体 | mm |
|------------------------------------------|--------|
|封头表面最大凹凸量 | mm |
|------------------------------------------|--------|
|封头直边最大纵向 | |
| | |
|皱折深度 | mm |
|------------------------------------------|--------|
|壳体内外表面质量 | |
|------------------------------------------------------
|检验结论:
|
|------------------------------------------------------
|注:有热处理要求的,以热处理后测量数据为准。
--------------------------------------------------------
------------------------------------------------------
检 查 项 目 |检查结果|
------------------------------------------|--------|
壳体最大最小直径差 | mm |
------------------------------------------|--------|
壳体直线度 | mm |
------------------------------------------|--------|
焊缝最大棱角度 | mm |
------------------------------------------|--------|
焊缝最大 | 环缝 | mm |
|--------|--------|
对口错边量 | 纵缝 | mm |
------------------------------------------|--------|
焊缝最大咬边深度 | mm |
------------------------------------------|--------|
| |
| |
焊缝余高 | mm |
------------------------------------------|--------|
焊缝表面质量 | |
----------------------------------------------------|
|
|
----------------------------------------------------|
|
------------------------------------------------------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注:
1.外观及几何尺寸检验的内容,应尽量详细,此表所列是基本内容,制造单位应根据产品需要出具此报告。
2.应注明各项数据的测量部位。
3.“检验结论”应具体写明确,并提出评定的依据和理由。
附件三(6)
焊缝射线探伤报告
制造编号:
--------------------------------------------------------------------------------
| 透 | 材料名称---------- | 材料厚度----------mm
| | 使用设备---------- | 焦 距----------mm
| 照 | 底片类型---------- | 管 电 压--------kv
| | 像 质 计-------- | 管 电 流--------mA
| 条 | 增 感 法-------- | 曝光时间----------Sec
| | 底片灵敏度-------- | 拍片日期----------
| 件 | |
|----------|------------------------------------------------------------------
| 拍 片 | 环 缝 | 纵 缝 | T型接头 | 共 计 |
| |--------------|--------------|--------------------|----------|
| 数 量 | 张 | 张 | 张 | 张 |
|----------|------------------------------|--------------------|----------|
| 合 格 | GB3323 | 评定 | 级 | 级 |
| |------------------------------| |----------|----------|
| 标 准 | 级 | 结果 | 张 | 张 |
|----------|------------------------------------------------------------------
| |
|缺陷及返修| 1.本台产品最高返修次数;
| | 2.超标缺陷部位,经返修后复探合格;
|情况说明 | 3.另附表记载每张片子的探伤情况。
| |
|----------|------------------------------------------------------------------
| 布片示 |
| |
| 意 图 |
|----------|------------------------------------------------------------------
| 探伤 |
| |
|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片 长 | 探伤比例 |
--------------------|------------|
mm | % |
--------------------|------------|
级 | 返修|
--------------------|------------|
张 | 张|
----------------------------------|
|
|
|
|
|
----------------------------------|
|
|
|
----------------------------------|
|
|
|
------------------------------------
无损探伤员: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7)
焊缝超声波探伤报告
制造编号:
----------------------------------------------------------------------------------------------------
| | 材料名称---------- 材料厚度----------mm |
| 探 | 仪 器---------- 仪器调整---------- |
| 伤 | 探 头---------- 试 块---------- |
| 条 | 频 率---------- 耦合剂------------ |
| 件 | 记录界限---------- 焊缝表面状况------ |
|----------|------------------------------------------------------------------------------------|
| 合 | JB 1152 | 探 | | 评 | |
| 格 |----------------------| 伤 | | 定 | |
| 标 | 级 | 比 | | 结 | |
| 准 | | 例 | | 果 | |
|----------|------------------------------------------------------------------------------------|
|探伤部位 | |
| | |
|示 意 图| |
|----------|------------------------------------------------------------------------------------|
|缺陷及返修| 1.本产品最高返修次数; |
| | 2.超标缺陷返修后,复探合格; |
|情况说明 | 3.另附表记载每个分区另的探伤情况。 |
----------------------------------------------------------------------------------------------------
无损探伤员: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8)
焊缝表面探伤报告
制造编号:
--------------------------------------------------------------------------------------------------
| 探伤比例 | % | 探伤结论 | |
|----------------------------|----------------------------------------------------------------|
| | | 磁化方法------------ 触头间距------------ |
| | | |
| | | 磁化电流------------ 表面状态------------ |
| | 磁粉探伤 | |
| 探 | | 磁化时间------------ 磁粉种类------------ |
| | | |
| 伤 | | 评定标准------------ 仪器型号------------ |
| |----------------|----------------------------------------------------------------|
| 方 | | 渗透剂-------------- 探伤温度------------ |
| | | |
| 法 | | 乳化剂-------------- 表面状态------------ |
| | 渗透探伤 | |
| | | 显像剂-------------- 评定标准------------ |
| | | |
| | | 仪器型号------------ |
|----------------------------|----------------------------------------------------------------|
| 探 伤 部 位 | 探 伤 结 果 | 缺 陷 处 理 |
|----------------------------|--------------------------|------------------------------------|
| 焊 缝 | | | | | | |
| | 名 称 | 缺陷位置 | 缺陷长度 | 打磨 | 修补 | 备注 |
| 编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损探伤员: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9)
钢板、铸锻件、零件无损探伤检验报告
制造编号:
------------------------------------------------------------------
| 名 | |
|项 称| 钢 板 |
| 目 | |
|------------------------|------------------------------------|
|规格(尺寸)及数量 | |
|------------------------|------------------------------------|
|材料牌号 | |
|------------------------|------------------------------------|
|无损探伤方法 | |
|------------------------|------------------------------------|
|无损探伤标准 | |
|------------------------|------------------------------------|
|仪器型号及选用参数 | |
|------------------------|------------------------------------|
|探伤者 | |
|------------------------|------------------------------------|
|探伤结果 | |
|------------------------|------------------------------------|
|报告号及日期 | |
|----------------------------------------------------------------
|附图
|
|
|
|
|
------------------------------------------------------------------
--------------------------------------
|
铸锻件或零件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10)
压力容器焊后热处理报告
--------------------------------------------------------------------------
| 热处理 | 热处理炉 | 热处理 | 入炉温度 |
| | | | |
| 编 号 | 型和规格 | 结 果 | ℃ |
|----------------------|--------------------|----------|------------|
| | | 要 求 | |
| | |----------|------------|
| | | 实 际 | |
|------------------------------------------------------------------------
| 热处理温度——时间记录曲
|
|
|
|
|
--------------------------------------------------------------------------
--------------------------------------------------------
升温速度 | 保温温度 | 保温时间 | 冷却方式 |
| | | |
℃/h | ℃ | h | 及时间 |
------------|------------|------------|------------|
| | | |
------------|------------|------------| |
| | | |
------------------------------------------------------|
线(示意图) |
|
|
|
|
|
--------------------------------------------------------
操作者: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三(11)
压力容器压力试验报告
制造编号:
--------------------------------------------------------------------------------------------------
| 试 验 种 类 | | 试验日期 | |
|------------------------|--------------------|------------------------|--------------------|
|压力表编号 | | 精 度 | | 量 程 | |
|------------------------|--------------------|------------------------|--------------------|
|试 验 介 质 | | 水中Cl--含量 | |
|------------------------|--------------------|------------------------|--------------------|
|试验环境温度 | ℃ | 介质温度 | ℃ |
|------------------------|--------------------------------------------------------------------|
| | |
|规定试验压力MPa | (略) |
| | |
|规定保压时间min | |
| | (压力和时间应在图中标出) |
|------------------------|--------------------------------------------------------------------|
| | |
|实际试验压力MPa | (略) |
| | |
|实际保压时间min | |
| | (压力和时间应在图中标出) |
|----------------------------------------------------------------------------------------------|
|试验结论: |
| |
| |
| |
| |
| |
--------------------------------------------------------------------------------------------------
试验负责人: 年 月 日 产品检验员: 年 月 日
附件四:
压力容器登记卡
厂 车间 年 月 日
--------------------------------------------------------------------------------
| 压力容器名称 | | 单位编号 | |
|--------------------------------|----|--------------------|--------------|
| 制造单位 | | 制造年月 | 年 月 |
|--------------------------------|----|--------------------|--------------|
| 类别 | | 投用年月 | 年 月 |
|--------------------------------|----|--------------------|--------------|
| | 内 径 |mm| |设计压力 | MPa|
| |--------------------|----| |------------|--------------|
| 压 | | | |最高工作压 | |
| 力 | 壁 厚 |mm| 操 | | MPa|
| 容 | | | 作 |力 | |
| 器 |--------------------|----| 条 |------------|--------------|
| 规 | 高(长) |mm| 件 |设计温度 | ℃|
| 格 |--------------------|----| |------------|--------------|
| | | 3| | | |
| | 容 积 |m | |介 质 | |
| | | | | | |
| |--------------------|----|------|------------|--------------|
| | | | |外部检验 | 年|
|----------|--------------------|----| 检 |------------|--------------|
| | | | 验 | | |
| 重 | 壳 体 |kg| 周 |内外部检验 | 年|
| | | | 期 | | |
| |--------------------|----| |------------|--------------|
| 量 | 内 件 |kg| |耐压试验 | 年|
| |--------------------|----| |------------|--------------|
| | 总 重 |kg| | | |
|----------|--------------------|----|------|------------|--------------|
| | 名 称 | | | 名 称 | |
| 安全 |--------------------|----|------|------------|--------------|
| | 型 号 | | | 型 号 | |
| 阀或 |--------------------|----|------|------------|--------------|
| | 规 格 | | | 规 格 | |
| 爆破 |--------------------|----|------|------------|--------------|
| | 数 量 | | | 数 量 | |
| 片 |--------------------|----|------|------------|--------------|
| | 制造单位 | | | 制造单位 | |
--------------------------------------------------------------------------------
------------------------------------------------------------------
注册编号 | |使用证编号| |
------------------------------|--------|----------|----------|
出厂编号 | | 设计图号| |
------------------------------|--------|----------|----------|
材料|筒体| |封头| |内衬| |保温| |
------------------------------|--------------------------------|
| |管程|壳程| 压力容器结构简图 |
|----------|----|----| |
|设计压力 | | | |
| | | | |
| MPa | | | |
换 |----------|----|----| |
| 介 质 | | | |
|----------|----|----| |
热 |换热面积 | | | |
| 2 | | | |
| m | | | |
器 |----------|----|----| |
|容积立方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五:安全阀和爆破片的计算
一、压力容器安全泄放量的计算:
1.压缩气体或水蒸汽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1)对于压缩机储气罐和汽包等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应取设备的最大生产能力(产气量)。
(2)气体储罐等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按下式计算:
--3 2
G′=2.83×10 ρ·v·d (1)
式中:
G′——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kg/h;
3
ρ——泄放压力下的气体密度,kg/m ;
d——压力容器进口管的内径,mm;
v——压力容器进口管内气体的流速,
m/sec。
2.液化气体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1)介质为易燃液化气体或装设在有可能发生火灾的环境下工作时的非易燃液化气体:
(a)对无绝热材料保温层的压力容器:
5 0.82
2.55×10 ·F·A
G′=----------------------------------(2)
r
式中:G′——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kg/h;
r——在泄放压力下液化气体的汽化
潜热,kJ/kg;
F——系数,压力容器装在地面以下,
用砂土覆盖时,取F=0.3;压
力容器在地面上时,取F=1;
2
对设置在大于10升/米 ·分喷
淋装置下时,取F=0.6。
2
A——压力容器的受热面积(m ),按
下列公式计算:
对半球形封头的卧式压力容器
——A=πD0L′;
对椭圆形封头的卧式压力容器
——A=πD0(L+0.3D0);
对立式压力容器——A=πD0L′;
1 2
对球形压力容器——A=—πD0 或从地
2
平面起到7.5米高度以下所包括的外表面
积,取二者中较大的值。
式中:D0——压力容器直径,m;
L——压力容器总长,m;
L′——压力容器内最高液位,m。
(b)对有完善的绝热材料保温层的液化
气体压力容器
0.82
2.61(650--t)λ·A
G′=--------------------------------------(3)
δ·r
式中:G′——压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kg/h;
t——泄放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λ——常温下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
2
kJ/m ·h·℃;
2
A——压力容器的受热面积,m ;
δ——保温层厚度,m;
r——泄放压力下液体气体的汽化潜
热,kJ/kg。
(2)介质为非易燃液化气体的压力容器,而且装设在无火灾危险的环境下工作时,安全泄放量可根据其有无保温层分别选用不低于按公式(2)或(3)计算值的30%。
3.由于化学反应使气体体积增大的压力容器,其安全泄放量,应根据压力容器内化学反应可能生成的最大气量以及反应时所需的时间来决定。
二、安全阀排气能力的计算(气体、临介条件下):
------
/ M
--2 / ------
G=7.6×10 ·C0 ·X·P·A·√ ZT (4)
式中:G——安全阀排气能力,kg/h;
2
A——安全阀最小排气截面积,mm ;
P——安全阀排放压力(绝压)取1.1P
+0.1MPa;
C0 ——流量系数,与安全阀的结构有
关;
X——气体特性系数,见表5--1;
M——气体的摩尔质量,kg/kmol;
T——气体的温度,K;
Z——气体在操作温度压力下的压缩
系数,可按有关手册查得。
1
A值:对全启式安全阀,即h≥--d1时,
4
1 2 1
A=--πd1 ;对微启式安全阀,即h<------d1时,
4 20
平面型密封A=πDh;锥型密封封面A=πd1
·h·sinφ。
h——安全阀开启高度,mm;
d1——安全阀阀座喉径,mm;
D——安全阀阀座口径,mm;
φ——锥型密封面的半锥角。
C0 值:最好能按实际试验数据,在没有
试验数据时,按下述规定选用:
全启式安全阀,C0 =0.60~0.70;
带调节圈的微启式安全阀,C0 =0.40~
0.50;
不带调节圈的微启式安全阀,C0 =0.25
~0.35。
表5--1 不同K值的气体的特性系数X值
(表中K为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
----------------------------------------------------------
| K | X || K | X ||
|------------|----------||------------|----------||
| 1.00 | 315 || 1.20 | 337 ||
| 1.02 | 318 || 1.22 | 339 ||
| 1.04 | 320 || 1.24 | 341 ||
| 1.06 | 322 || 1.26 | 343 ||
| 1.08 | 324 || 1.28 | 345 ||
| 1.10 | 327 || 1.30 | 347 ||
| 1.12 | 329 || 1.32 | 349 ||
| 1.14 | 331 || 1.34 | 351 ||
| 1.16 | 333 || 1.36 | 352 ||
| 1.18 | 335 || 1.38 | 354 ||
----------------------------------------------------------
------------------------------------------------------
K | X || K | X |
------------|----------||------------|----------|
1.40 | 356 || 1.60 | 372 |
1.42 | 358 || 1.62 | 374 |
1.44 | 359 || 1.64 | 376 |
1.46 | 361 || 1.66 | 377 |
1.48 | 363 || 1.68 | 379 |
1.50 | 364 || 1.70 | 380 |
1.52 | 366 || 2.00 | 400 |
1.54 | 368 || 2.20 | 412 |
1.56 | 369 || | |
1.58 | 371 || | |
------------------------------------------------------
三、爆破片泄放面积的计算(气体、临界条件下):
G′
A≥----------------------------------------------------
------
/ M
--2 / ------
7.6×10 ·C0 ·X·P·A·√ ZT
式中:
2
A——爆破片泄放面积,mm ;
G′——压力容器安全泄放量,kg/h;
C0 ——流量系数:对一般直圆管C0 =0.71,对喇叭型接管C0 =0.87;
P——爆破片设计爆破压力,MPa;
X——气体特性系数(按附表5--1选取);
M——压力容器内气体的摩尔质量,kg/kmol;
T——压力容器内气体的绝对温度,K;
Z——气体的压缩系数。
四、爆破片厚度的计算:
正拱普通型爆破片的厚度,可参照国际GB567附录B进行预算,同批次膜片应抽样验证,验证数量和爆破压力允差按GB567的规定进行。
检索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请到: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购买法律图书请到: 《法律图书馆》--网上西湖法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