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并且:

单位:

登录名:密码:

在此电脑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新注册 | 找回密码

《新法规速递》电子杂志每日发送法规全文,订阅

《法律图书馆》电子杂志每周发送目录摘要,订阅

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新法规速递》推出安卓手机版,购软件送7寸平板电脑!
  • 【法规标题】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颁布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政府
  • 【发文字号】令2018年第4号
  • 【颁布时间】2018-3-2
  • 【失效时间】
  • 【法规来源】http://www.zunyi.gov.cn/zfxxgk/szfbgszpfp/fgwj_4995/zfl_4998/201803/t20180306_740727.html
  • 【全文】

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2018)






  《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17年12月27日遵义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4月2日起施行。

                 市 长:魏树旺

                    2018年3月2日

  遵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以及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本规定执行。

  本规定适用于遵义市城市规划区、辖区内各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各镇(乡)参照执行。

  第三条 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采用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相联系。

  第二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条 城市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管理。

  第五条 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用地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二)规划用地面积;

  (三)容积率;

  (四)建筑密度;

  (五)建筑限高;

  (六)绿地率;

  (七)停车泊位;

  (八)主要出入口;

  (九)市政设施配套要求;

  (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

  (十一)其他城市规划要求。

  第六条 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的,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本规定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第七条 编制详细规划,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本规定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附表二》)控制。

  城市中心地段、轨道车站周边等特殊区域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确需突破《附表二》指标的,应当专题论证。

  第八条 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社会福利、军事设施、工业、物流仓储等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相关法规、技术标准执行。

  第九条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居住用地(含居住用地兼容其他用地),或小于3000平方米的非居住用地,或用地形状不规则、与城市道路不相连等原因而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用地不得单独建设,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无法整合的,应当用于城市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停车设施、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禁止用于经营性项目。

  第十条 建设用地利用地形高差,消防车能直接进入建筑屋面并到达该建筑消防出入口的,其建筑密度可在《附表二》基础上适当增加,但不得大于60%。

  第三章 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节 建筑日照

  第十一条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其建筑总平面布置应当进行日照分析,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应能获得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二)宿舍半数以上居室,应能获得大寒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三)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四)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小时的要求;活动场地应当满足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以外。

  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以及中、小学教学楼普通教室在建筑设计中宜朝南向布置。

  第二节 建筑间距

  第十二条 建筑间距应当符合日照、消防、卫生、环保、绿化、安全、文物古迹保护等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不得小于本规定确定的最小间距值。

  第十三条 居住建筑间距控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7米的居住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计算高度的0.5倍,且不小于4米;山墙面半间距为3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7米、小于或等于54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主采光面半间距为15米;面宽大于50米的,主采光面半间距为18米;山墙面半间距为8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54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居住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 米的,主采光面半间距为18 米;面宽大于50 米的,主采光面半间距为21米;山墙面半间距为10米。

  第十四条 公共建筑间距控制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的公共建筑,主采光面半间距为建筑计算高度的0.5 倍,且不小于4 米;山墙面半间距为4 米;

  (二)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4米、小于或等于50米的公共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2米;面宽大于50米的,半间距为建筑计算高度的0.5 倍。山墙面半间距为8米;

  (三)建筑计算高度大于5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公共建筑,面宽小于或者等于50米的,半间距为18米;面宽大于50米的,半间距为建筑计算高度的0.5倍。山墙面半间距为10米;

  (四)建筑计算高度大于100米的超高层公共建筑,在符合交通、消防、采光、通风、城市景观的规定条件下,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五)医院、学校等建筑间距按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五条 工业建筑、物流仓储等建筑间距,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六条 特殊布局情况下,建筑间距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建筑错位布置时,建筑间距为山墙面半间距之和;

  (二)建筑相对布置时,建筑间距为各自半间距之和;

  (三)相邻建筑底层标高不一致时,建筑间距按照相对高度确定。若其中一栋屋顶标高在另一栋底层室外地坪标高以下的,建筑间距依据日照及消防等相关规范要求确定。

  第十七条 挡墙、护坡与建筑的距离在满足消防规定的前提下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二)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下缘与建筑的距离不得小于挡墙高度的0.4 倍,且不得小于3米。与挡墙的间距计算值大于18 米的,按照不小于18 米控制。挡墙退台时,可以分阶计算。

  第三节 建(构)筑物退让

  第十八条 建(构)筑物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排水干线、人防设施、文物古迹、城市绿地、电力、通讯保护区及用地边界建设时,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本章规定。

  第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退让距离不小于相邻面半间距;建设用地红线外有建筑物的,还应当符合建筑间距的规定。

  第二十条 临城市道路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其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道路宽度(米)

退让距离(米)

建筑计算高度H(米)

W≤24

W>24


H≤24

5

8


24

8

10


54

12

15


注:1.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道路红线具体距离由详细规划确定,且不小于30米。

2.建筑物退让道路中心线的距离还应满足半间距规定。

3.在高架桥路段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应在本条基础上增加10米。

4.步行街、传统风貌街区由审批的规划方案确定。


  第二十一条 道路交叉口转角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道路宽度(米)

退让距离(米)

建筑计算高度H(米)

W≤24

W>24


H≤24

8

10


24

10

15


54

15

20


注:1.位于不同道路交叉口的,按较高等级道路的退让标准执行。并满足视线安全要求。

2.在设置高架桥的交叉口处应在本条基础上增加10米。

3.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后退道路交叉口具体距离由详细规划确定,且不小于30米。

4.若交叉口道路红线未作视距分析的,按视距三角形确定的线段进行退让。


  第二十二条 新建公共场馆、大型商场、学校、医院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主要出入口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 米,并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二十三条 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边沟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为:

  (一)高速公路不少于50米;

  (二)国道不少于 20 米;

  (三)省道不少于 15 米;

  (四)县道不少于 10 米;

  (五)乡道不少于 5 米。

  第二十四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除铁路管护必需外,其他建(构)筑物的外墙与最外侧钢轨的保护距离:高速铁路不小于50米;干线铁路不小于30 米;支线及专用铁路不小于15米。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确需突破该保护距离的,应当进行专题论证并征求铁路主管部门意见。

  第二十五条 沿隧道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物的外墙与隧道外边线距离应不少于50米。

  第二十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构)筑,退让公园绿地、广场用地、退让相邻中小学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体育用地范围的最小距离应在半间距的基础上增加3米。

  第二十七条 其他新建、改建、扩建除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的地下建(构)筑物,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并且不得小于3 米;沿城市道路布置时,还应按地上建筑临城市道路最低值要求进行退让。

  第二十八条 建(构)筑物邻河道的,其退让城市蓝线距离应当符合蓝线规划要求,蓝线外侧有绿线的,按照绿线退让距离执行。蓝线规划未覆盖区域退让河道防洪治导线距离不得小于10米。

  第二十九条 建(构)筑退让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等不得少于20米,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三十条 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周边进行建设的,应符合《遵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十一条 建(构)筑物退让黄线距离,应符合市政设施各项专业规划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要求。其中建筑与架空电力线的水平距离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在已有高压走廊下方不得新建建(构)筑物。

  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的外墙(含阳台、飘窗、外廊)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在满足有关法律规定及技术规范的前提下,与架空电力线边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按照以下标准控制:

  1.1千伏至10千伏的,不小于5米;

  2.35千伏至110千伏的,不小于10米;

  3.220千伏的,不小于15米;

  4.500千伏的,不小于30米;

  5.超过500千伏的,需专题论证。

  (二)在铁塔周边(有地形高差时以相邻的坡顶或坡脚起算)10米范围内且不满足本条第(一)款水平安全距离要求的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确有建设必要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铁塔安全,并征求电力部门意见。

  (三)新建、改建、扩建、规划建(构)筑物时,周边有电力设施的,应会同电力部门审查后批准。

  第三十二条 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构)筑物、停车位;雨蓬、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面宽不得大于建筑面宽的1/5,且不得超越道路红线。空调室外机位应在建筑设计时统一设置,底板高度至自然地面起算应大于2米,并加设装饰格栅,凝结水应设有组织排水管道系统。

  建筑退让空间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第三十三条 靠近机场、通讯、微波、气象、军事设施等周边的建(构)筑物,其水平退让距离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绿地与景观规划管理

  第一节 绿地控制

  第三十四条 城市绿地内,不得建设与绿地无关的项目,经许可的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除外。

  第三十五条 公园绿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社区公园应当结合城市居住区进行布局,其中:公园的面积宜大于3公顷,满足500米至1000米的服务半径;游园的面积宜大于0.5公顷,满足300米至500米的服务半径;

  (二)街旁绿地沿城市生活性主次干道每500米宜设置一处,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

  (三)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与带状公园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执行。

  公园绿地根据其建设规模及设施需求,应当完善休闲游憩、交通导游、安全卫生、商业服务、市政配套、防灾避灾、园务管理等基本设施。

  第三十六条 在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及高速公路两侧安全防护范围至建(构)筑退让范围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护林带、绿化景观建设。

  第三十七条 广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当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

  (二)商业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绿化应当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当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三)社区广场的用地面积不应当小于800平方米,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

  第三十八条 居住区绿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置和面积计算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执行;

  (二)居住用地或者兼容居住的用地内,应当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的面积应当不小于规划条件中规定绿地面积的30%,并且集中绿地的面积应当不小于800平方米。

  第三十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山体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与公园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第四十条 绿化要求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共活动广场、公园绿地、人行道绿化、地面停车场等区域,应当多种植高大乔木,创造更多的树荫空间;

  (二)人行道沿街绿化应当充分开敞,不应当设置阻碍行人通行和影响视线通透的花池、灌木等;

  (三)山体建筑和护坡挡墙应当实施立体绿化,新建人行天桥、高架桥、立交桥等宜设置垂直绿化;

  (四)人行道、宅间小路、小游园、小广场的地面铺装应当采用透水材料,地面停车场应当采用嵌草砖。

  第四十一条 绿地率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

  (二)商业、商务用地绿地率不少于20%,商业兼容居住用地不少于25%;

  (三)公共平台绿地率折算

  公共平台绿化面积(覆土厚度大于0.9米,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可按下表折算成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 M—平台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



平台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

有效系数(N)


小于、等于1.5米

1


大于1.5米并且消防车可进入的公共平台

0.5


  第二节 建筑高度与景观控制

  第四十二条 建筑高度与景观控制原则

  (一)建筑物的高度、面宽及建筑景观控制应当符合本章节,并同时符合日照、消防、城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二)城市重要的山体、水体、公园与广场周边区域、景观道路沿线、城市重点控制区,应当编制城市设计,通过视线、天际线等景观分析方法合理确定建筑高度与建筑形式;

  (三)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应当体现地方优秀传统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城市风貌、色彩的整体协调;

  (四)建设项目应当因地制宜的保留场地原有自然山体和绿化植被,充分利用原有坑塘、沟渠、水面,设计适宜的景观水体。

  第四十三条 住宅建筑高度不应当超过100米。临城市主要的道路、山体、水体、公园与广场等周边区域,建筑高度应当有梯度变化。

  第四十四条 在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等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的高度,应当符合保护规划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在机场空域、气象台、电台、电信、微波通信、卫星地面站、军事设施等有净空要求的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时,其高度应当符合相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 住宅建筑面宽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最大面宽不应当大于60米;多层以下住宅建筑的最大面宽不应当大于70米;

  (二)临城市主要的道路、山体、水体、公园与广场周边的住宅建筑最大面宽不应当大于45米。

  第四十七条 建筑开敞面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物之间的开敞面宽度,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者城市设计另有规定外,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临城市主要的山体、水体、公园与广场周边的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少于用地长度的30%;

  (二)临城市主次干道建筑之间的开敞面宽度不应当少于沿街用地长度的20%。

  第四十八条 建筑第五立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低层、多层建筑屋顶应当采用坡屋面。高层建筑屋顶应当采用平坡结合,并实施屋顶绿化;

  (二)住宅建筑屋顶不得设置广告,不得设置铁架、网架等用于标识名称。

  第四十九条 街道景观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城市主次干道建筑限高按下列公式计算:

  H≤1.5(B+b)

  公式中:H——沿街建筑高度;B——规划道路红线宽

  b——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

  注:1.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2.建筑物直接临接或者跨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0.5倍宽度计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二)住宅建筑外立面应当简洁美观,临街住宅建筑的阳台应当封闭,空调机位及附属设施应当统一隐蔽设计;

  (三)建筑退界空间宜布置街道家具和高品质的绿化环境,形成宜人的公共空间。

  第五十条 临山景观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中重要的临山地区应当避免主要的山脊线、山峰受到建筑物的遮挡,同时应当设置特定的视点、视角来控制山体视廊;

  (二)临山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山体保护范围和退让距离的要求;

  (三)垂直于山体走向的城市道路尽端,应当留出山体视线通廊,通廊宽度应当不小于相对道路红线宽度,并且视线通廊尽端宜建设上山步道、交通集散广场和公共停车场;

  (四)平行于山体走向的城市道路, 其临山一侧沿城市道路每300米应当设置一处30m宽的开敞空间,每1000米应当设置一处60m宽的开敞空间,并且开敞空间的进深应当不小于地块进深。

  第五十一条 临水景观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城市河道建筑限高计算公式:

  H≤1.0(0.5B+b)

  公式中:H——沿河道建筑高度;B——河道宽度

  b——建筑物后退河岸线距离

  (二)河道宜采用自然岸线,并建设滨水生态堤岸景观;

  (三)沿河道的建筑应当前低后高,并且第一排建筑应当以低层及多层为主。

  第五十二条 建筑基地临城市道路时不得修建实体围墙,可以修建花台、绿地绿篱等作为用地边界的隔离带。因使用功能等特殊原因确需修建围墙的,需按程序报批,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围墙为通透式,高度不超过1.6米。有特殊要求需建封闭式围墙的,围墙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2米,并应当对其饰面及外观进行美化处理。

  第五十三条 城市门户、城市重点控制区、临城市重要的道路、水体、山体、公园、广场等区域周边的建(构)筑物应当设置夜景亮化工程。

  第三节 历史文化保护

  第五十四条 历史城区保护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历史城区整体格局保护。以历史形成的双子城为核心,以凤凰山、府后山、老鸦山和湘江河为山水构架,保护“三山环抱、一江两城”的古城整体格局;

  (二)历史城区街巷格局肌理保护。保护子尹路、民主路、杨柳街、捞沙巷四条自播州“三街六巷”延续至今的街巷结构。保护碧云路、官井路、白沙路、沙盐路、玉屏巷、大井坎巷、元天宫巷的传统街巷格局;

  (三)历史城区景观视廊控制。重点保护以下五条视线走廊的通畅性:洗马路-子尹路-子尹隧道;府后山—纪念广场—遵义会议会址—遵义公园—凤凰山;府后山—纪念广场—遵义会议会址—螺狮山;回龙寺—湘山寺—桃源山;桃源山—毛主席故居—螺狮山—凤凰山。

  第五十五条 文物及重要建筑保护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予以保护、修缮和利用;

  (二)在有保护规定的建筑周围,新建、改建、扩建建(构)筑物,其建筑形式、高度和距离,均应当符合保护规划或者其他有关规定。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

  第五十六条 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与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符合《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及其他国家相关规范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

  第五十七条 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其主要配置内容见下表:



分类

内容


管理服务设施

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用房、物业管理、

社区警务室等


文化娱乐设施

图书馆、文化活动站(含党群活动室、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茶座等主要供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


体育设施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含户外健身场地、篮球场、

网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活动场所等设施)


教育设施

幼儿园、小学等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教育、预防、保健、

康复和医疗等)


社会福利设施

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活动场地等


商业服务设施

农贸市场、便利店、药店、餐饮店、书店、邮政、

银行、快递服务站等


市政公用设施

公厕、垃圾收集站(点)


  第五十八条 中小学的配建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并按下表执行。



学校

类别

千人

指标
(生)

班级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用地面积

(平方米)

班额数

(生/班)

备注


合计

生均

合计

生均


小学

80

18

6714

8.29

16200

20

45

1)学校办学规模宜为24-36班。

2)运动场应至少设置一组60m直跑道。

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24

8464

7.84

20560

19


30

9689

7.18

23350

17


36

11437

7.05

27560

17


初中

40

18

9084

10.09

22500

25

50

1)学校办学规模宜为24-36班。

2)运动场应至少设置一组100m直跑道。

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


24

11734

9.78

30000

25


30

13542

9.03

33750

22.5


高中

20

24

11734

10.09

30000

25

50

1)学校办学规模宜为30-36班。

2)运动场宜设置200-400m标准环形跑道(其中含不小于100m的直跑道。

3)普通高中应根据规划服务人口规模均衡布置。


30

13542

9.78

37500

25


36

16245

9.03

45000

25


  第五十九条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第六十条 新建住宅区应当配套相应规模的幼儿园,其规划建设应按下表执行。



学校

类别

千人

指标
(生)

班级数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用地面积

(平方米)

班额数

(生/班)

备注


合计

生均

合计

生均


幼儿园

40

6

2200

12.2

2706

15

30

1)幼儿园办学规模宜为6-12班。

2)独立占地,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

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


9

3145

11.6

5011

18.5


12

4046

11.2

6498

18.1


  第六十一条 新建住宅区应按相关规范配建医疗卫生设施,其中每1-1.5万人应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且每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00平方米。

  第六十二条 养老服务设施应当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第六十三条 新建住宅区应按相关规范配建居民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室外用地应结合集中绿地、广场设置。

  第六十四条 应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等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设置无障碍设施。

  第六十五条 新建住宅区每300-1000户应配建一处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配建标准按0.2平方米/户计算,且宜与社区服务中心集中设置。

  第六十六条 住宅区配建物业服务用房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房屋建筑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的,物业服务用房按照房屋建筑总面积3‰的比例配置,最低不得低于90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物业服务用房的配置以300平方米为起点,超过10万平方米的部分,按照超过部分建筑面积2‰的比例增加配置,超过50万平方米的部分,按照超过部分建筑面积1‰的比例增加配置;

  (二)应当为地面以上能够计算建筑面积的房屋,具备供水、供电设施及其他基本使用条件,能直接投入使用;

  (三)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从物业服务用房中调剂,物业管理区域内房屋建筑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的,不得低于15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60平方米。

  第六十七条 住宅区配建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

  (一)配建停车位指标按附表三《中心城区建筑物停车泊位配建指标》规定执行;

  (二)住宅区停车配套不应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

  (三)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四)住宅区中应适当考虑中小型货车临时停车位;

  (五)住宅区地面停车位不得影响步行通行及侵占消防通道。

  第六章 城市交通规划管理

  第一节 道路交通

  第六十八条 城市道路规划布局应当符合“窄马路、密路网”的理念,构建级配合理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15%-20%,人均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中心城区建成区路网密度应当达到8km/km2,支路密度宜达到4.0-6.0km/km2。

  第六十九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当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的要求,干道系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当实行交通分道。城市道路应当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道路附属设施应当与道路主体同步规划建设。

  第七十条 道路净高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规划净高应当不小于5.5m,支路规划净高应当不小于4.5m。当地形条件受到限制时,规划最小净高须经技术、经济论证;

  (二)通行超高车辆的道路,规划最小净高应当根据通行的超高车辆类型确定;通行行人和自行车的道路,规划最小净高应当不小于2.5m;

  (三)道路跨越铁路时应当符合《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

  第七十一条 隔离带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速路、主干路的机动车道应当设置中央隔离带,次干路宜设置中央隔离带;

  (二)隔离带应当协调城市景观,当统筹考虑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轨道交通功能时等,其宽度不得小于4m。

  第七十二条 道路交叉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交叉口交叉形式、渠化控制应当符合《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的规定;

  (二)平面交叉口转角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宜符合下表规定。



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km/h)

30

25

20

15


路缘石转弯半径(m)

无非机动车道

25

20

15

10


有非机动车道

20

15

10

5


  第七十三条 机动车出入口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次干路及支路上机动车开口应当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二)在大型公共建筑、小区出入口应当配套交通集散、临时停车场地;

  (三)建筑基地相邻道路为两条或者两条以上时,宜向低一级的道路上开口。通行小汽车的地块出入口,双向行驶时宽度不应小于6m,不大于8m;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4m,不大于6m,单向行驶的机动车出入口应当考虑车辆快进慢出的要求。通行大型车或者特殊车辆的出入口宽度应当满足相应车辆通行要求;

  (四)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与城市交通设施的最小间距应当符合下表的规定。



交通设施类型

最小距离(m)

计算方法


交叉口

主干路:70

次干路:70

支路:30

从道路红线交叉点起算


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人行地道

5

按拟开设机动车出入口与交通设施外边缘的

最近距离计算


轨道站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

15


公园、学校、儿童、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

20


  第七十四条 桥梁隧道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改建、扩建城市桥梁按照桥梁设计规范要求并遵循以下规定:与城市景观、风貌相协调,车行道宽度与道路车行道宽度一致,并应当统筹布置管线设施。可燃、易燃管线不宜利用重要交通性桥梁跨越河道;

  (二)隧道应当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的要求,隧道横断面不宜采用对向行车同孔布置,单向单车道隧道应当设置应急车道;

  (三)严禁在隧道内敷设电压高于10kV配电电缆、燃气管及其他可燃、有毒或者腐蚀性液体、气体管线。

  第二节 公共交通

  第七十五条 轨道交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应当设置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应当征求轨道交通主管部门意见;

  (二)轨道交通站应当统筹设置公交站、出租车停靠站、公共停车场,站点设施应当统筹行人过街功能,并设置无障碍设施。

  第七十六条 常规公共交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快线公交站间距为800-1000米,普线公交站间距为500-800米,支线公交站间距为300-500米,市中心区应当缩小站间距。主干路应当采用港湾式停靠站,次干路和支路宜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二)交通枢纽设施出入口100m范围内应当设公交首末站,并且需统筹设置换乘设施;人流集中区域、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应当设置公交首末站。首末站用地规模不应小于1000m2。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共用首末站时应当设置枢纽站;

  (三)交通枢纽、人流集中区应当配套设置出租汽车营业站或者候客点。

  第三节 慢行交通

  第七十七条 步行交通系统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步行系统由步行道、步行专用路和过街设施构成,形成串联景点、服务中心、交通节点、社区中心、商业中心等功能区的连续网络,并且须保障行人安全和连续性,符合人行道设置相关要求;

  (二)人行过街设施应当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与便捷,交叉口范围须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应当设置立体过街设施。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平面过街。路段设置的人行过街设施间距宜满足下表要求;



用地

道路等级

居住、社服

商业、办公

工业仓储


高强

一般

高强

一般


次干路、支路

150m

200m

150m

250m

350m


主干路

一般性

300m

250m

350m

450m

400m


干线性

400m

350m

450m

600m

600m


快速路

500m

700m

500m

700m

800m


  (三)立体过街设施应当与周边用地衔接,并考虑无障碍通行要求,设置自动扶梯或者预留自动扶梯的位置。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应当符合城市景观要求,宜采用地下通道过街形式,人行地道净空不得低于2.5m。

  第七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在有条件情况下应当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道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点,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第四节 城市停车设施

  第七十九条 停车场规划应当根据停车分区差别化供给,新建、改建、扩建停车场应当配套建设洗车服务设施或者预留建设空间。

  第八十条 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按本规定附表三《中心城区建筑物停车泊位配建指标》及附图一《遵义市中心城区停车分区图》执行。

  第八十一条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用地总规模按规划城市人口人均0.5-1.0m2核算,并且应当考虑供需关系分散布置。公共停车位规模一般不宜超过300泊位,服务半径不应大于300m。停车场出入口数量、间距、宽度需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公共停车场应当预留充电设施建设条件,具备充电条件的停车位数量不宜小于总量的10%。

  第七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管理

  第一节 城市管网及其配套设施

  第八十二条 水厂用地应当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并预留长远发展用地。水厂厂区周围(厂区用地内)防护绿地设置宽度不宜小于10m。

  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应当按远景规划预留,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防护绿地设置宽度不宜小于10m。

  第八十三条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水环境良性循环,落实遵义市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控制指标。

  第八十四条 新建城区排水体制应当为分流制,老城区应当结合城市改造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第八十五条 新区建设项目应当按以下规定设计雨污分流系统并配建中水回用设施。

  (一)建设项目外部有已建市政雨、污分流系统的,建设项目内部雨、污管道应当分别接入市政雨、污系统;

  (二)建设项目外部无市政雨、污水分流系统,或者已建外部市政雨、污水系统无法接纳项目雨、污水容量的,应当配建中水回用系统。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宜配建中水回用系统;

  (三)中水回用系统、化粪池、雨污管线等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审批。

  第八十六条 污水应当因地制宜布局收集系统,充分结合地形条件分片收集处理,处理达标后可用于河道、景观补给用水。

  第八十七条 高压走廊按以下准则布置:

  城市规划中所涉及的高压走廊为110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走廊,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市政高压走廊及电缆通道的定线和走廊。500千伏线路应当预留架空走廊。110千伏和220 千伏线路在用地条件允许时应当预留架空走廊。

  城市建设密集区和规划建设核心区220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应当采用地下电缆敷设。

  第八十八条 城镇燃气管网敷设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及满足《城镇燃气规划规范》要求。

  第八十九条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应当统筹规划布局各类管网设施,根据规划有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第九十条 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线可纳入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内的管线布置应当根据纳入管线的种类、规模及周边用地功能确定。热力管道不得与电力电缆同仓敷设,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平行时应不小于2m;电力电缆敷设应满足GB50168-1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九十一条 未规划综合管廊的区域内各类工程管线应当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建(构)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要求控制。

  沿城市道路采用直埋方式敷设的各种地下管线及电缆沟宜布置在人行道下,与道路中心线相平行,其埋深应当根据道路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确定。

  第二节 加油加气充电设施

  第九十二条 加油加气站布局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

  中心城区不应建一级加油站、一级加气站、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CNG 加气母站,城市加油站应以三级型站为主。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新建加油站宜采用加油、加气、充电“多站合一”方式建设。

  第九十三条 充电(桩)站的规划设计应当满足《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便利。

  第三节 环境卫生设施

  第九十四条 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应当符合以下规定:主要繁华街道、沿河绿带中的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以750~1000m为宜,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临城市道路的公共厕所周边应当考虑临时停车位。

  第九十五条 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并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要求。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应当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第四节 其它设施

  第九十六条 规划编制应当按照综合防灾减灾的有关要求,明确消防站、城市人防、避难场所、应急通道等公共安全设施的数量、布局、规模、服务半径、用地范围等。

  应急避难场所的地下空间严禁规划和实施与应急避难无关的建设项目。

  第八章 建设工程规划实施管理

  第九十七条 建筑工程规划实施管理分为开工放线验线、批后监督管理、竣工规划核实三个环节;市政管线、道路工程规划实施管理分为开工放线验线、竣工规划核实二个环节。各环节应进行规划监督测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测量成果进行监督管理。各环节技术核实要点与测量成果应按附表四《建设工程规划实施管理核实要点及规划监督测量成果要求》执行。

  第九十八条 建筑外轮廓、平面尺寸、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距离、建筑高度及层数、平面布局等建设内容符合规划审批要求时,竣工测量面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建筑面积误差不得超过1.5%,且小于等于300平方米。

  第九十九条 竣工规划核实应对公共配套设施(幼儿园、医疗卫生、文体活动用房、社区管理服务、公厕等配套设施)进行核实,竣工配套设施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建筑面积以及附图、附件要求。

  第一百条 建筑工程立面色彩及材质应当符合规划审批内容,重要节点建筑进入装饰工程前,应在建筑主体外墙上作立面色彩比对样板。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百零一条 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工程建设强制性条件相关要求执行,确有必要将根据实际情况出具本规定的补充规定。

  第一百零二条 本规定自2018年4月2日起施行。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居住建筑

  指住宅、宿舍、休(疗)养院住宿楼等供居住使用的建筑。

  2.宿舍

  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3.老年人住宅

  专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住宅。

  4.主采光面

  开设有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门、窗的外墙面,以及宽度大于16米的外墙面。

  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的外墙设计有槽口,且槽口内开设有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门、窗的,其建筑外墙面视为主采光面。

  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的外墙设计有阳台,且与起居室(厅)、卧室、办公、客房等主要房间相连的,其建筑外墙面视为主采光面。

  5.山墙

  端墙宽度小于或等于16米,未开门、窗或仅开设公共走道、厨房、卫生间窗的外墙。

  居住建筑山墙上可设与厨房相连的生活阳台。

  6.地下建筑、地上建筑

  建筑楼面标高不高于室外场地最低点标高1 米的,该楼面以下部分为地下建筑。

  除地下建筑以外的建筑均为地上建筑。

  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应结合地形,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以不合理堆土形成掩埋的建筑,不视为地下建筑。

  

  7.架空层

  指在建筑物底层或塔楼首层设置的建筑净高大于2.4米的,无任何围护结构和围护设施的建筑层,架空层只能设置能自由、便捷直接进入的绿地、休闲空间。

  8.结构(设备)转换层

  指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单独设置结构(设备)转换层时,层高应小于2.2米。

  9.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10.道路红线

  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两条控制线。

  11.建筑面宽

  指建筑物最外轮廓的正投影宽度。

  

  12.设备层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配变电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空间层。

  13.建筑间距

  指相邻建筑物最外轮廓(含阳台、外廊、飘窗)投影线最近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本规定建筑间距为相邻建筑物半间距之和。

  14.建筑半间距

  指相邻建筑物最外轮廓(含阳台、外廊、飘窗)各自应当退让的水平距离,其中建筑的裙房与塔楼分别计算各自的半间距。

  

  15.相对高度

  指相邻布置的两栋建筑在计算建筑间距时所使用的立面计算高度。同一裙楼屋面上的建筑相对高度为相邻外墙面所在的裙房屋顶结构层上表面至各自屋顶结构层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16.建筑计算高度

  平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设计地坪标高至屋面面层的高度。

  坡屋顶建筑的建筑计算高度指各立面对应的室外设计地面标高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楼梯间、瞭望塔、烟囱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计算高度。





  17.相对布置

  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的正投影面与相邻建筑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相交的,为相对布置。

  

  18.错位布置

  建筑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的正投影面与相邻建筑的外墙面(含阳台、外廊、飘窗)均不相交的,为错位布置。

  

  19.建筑相对面

  建筑相对布置时,产生相对关系的面。若A建筑A1面的正投影面与B建筑的两个或者以上面(即:B1面、B2面……)相交,则B1面、B2面……中与A1面夹角小于或者等于60度的为A1面的相对面,与A1面夹角大于60度的,视为与A1面不产生相对关系,不是A1面的相对面。

  

  20.建筑容积率(容积率):一定地块内,计容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21.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22.快速路

  专为车速高、行程长的汽车交通连续通行设置的重要交通干路。城市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内、带形城市或组团城市内,应设置快速路,并与城市出入口道路和市际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设计行车速度要求达到60~80km/h。

  23.主干路

  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它与快速路共同分担城市的主要客、货车流,形成重要的交通走廊。设计行车速度为30~60km/h。

  24.次干路

  城市主干路与支路间的车、人流主要交通集散道路,应设置大量公共交通线路,广泛联系城市各地。设计行车速度为20~50km/h。

  25.支路

  次干路与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商业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内部道路的连接线。其上应有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并有沿街商店。支路的长度和面积率在城市道路网中占很大的比重,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保证上述用地内支路的路网密度。设计行车速度为20~40km/h。25.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26.城市公共停车场

  位于道路红线以外的独立占地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停车场和由建筑物代建的不占独立用地的面向公众服务的停车场。

  27.建筑物配建停车场

  建筑物依据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所附设的面向本建筑物使用者和公众服务的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停车场。

  28.高压走廊: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和安全距离情况下,高压架空电力线路两边导线向外侧延伸一定距离所形成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专用通道。

  29.海绵城市: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附录二 计算规则

  1.面积计算:计算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执行。

  2.住宅楼的层数及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住宅楼的所有楼层的层高不大于3米时,层数应按自然层数计;同时计算建筑面积。
(2)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迭加计算建筑层数。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大于3米时,应对大于3米的所有楼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米进行层数折算,余数小于1.5米时,多出部分不应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米时,多出部分应按1层计算;同时计算建筑面积。

  复式居住建筑,其起居室、餐厅的通高部分面积不超过该自然层建筑面积的25%且小于或者等于6米的,该通高部分的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1 倍计算;通高部分超过该自然层建筑面积的25%或者大于6米的,按照本条第(2)款的规则计算。

  3.商业建筑(含各类配套服务建筑)按照单元式划分,层高大于6 米、小于或者等于8.2(即6+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 倍计算;层高大于8.2米、小于或者等于10.4(即8.2+2.2)米的,不论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 倍计算;层高大于10.4 米的,以此类推。

  4.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层高大于4.5米、小于或者等于6.7(即4.5+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 倍计算;层高大于6.7米、小于或者等于8.9(即6.7+2.2)米的,不论其层内是否设有夹层,其计容建筑面积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 倍计算;层高大于8.9米的,以此类推。

  5.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通高部分按照一层计算计容建筑面积

  6.居住建筑底层架空部分,仅用于绿化、公共休闲活动空间、公共通道等非经营性用途的,其面积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但应计入建筑总面积。

  7.地下建筑面积可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但应计入建筑总面积;同时除用作车库及设备用房功能外,其余功能应分项单独计算其功能对应的面积。

  8.飘窗计算:

  符合下列条件的飘窗,不计入建筑总面积以及计容建筑面积:

  (1)突出外墙面;

  (2)窗台板与室内地坪高差大于0.45 米;

  (3)窗台板外边线至建筑外墙面距离小于或者等于0.6 米;

  (4)窗台板与室内地坪高差小于或等于0.45 米的,窗户净高小于2.1米。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或者设置在外墙、楼面结构层投影面以内的飘窗,按照窗台板投影面积计入建筑总面积以及计容建筑面积。

  9.花池计算:

  (1)建筑计算高度小于或者等于27米的住宅建筑在外墙外或者阳台外设置花池时,花池底板高于室内地坪或者阳台地坪0.6 米的,花池不计入建筑总面积以及计容建筑面积;花池底板距室内地坪或者阳台地坪小于0.6 米的,或者在阳台结构底板内设置花池的,花池按照阳台规定计入建筑总面积以及计容建筑面积。

  (2)建筑计算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在外墙外或者阳台外设置的花池,按照阳台规定计入建筑总面积以及计容建筑面积。

  10.住宅建筑的地下采光井(槽)周边,除用作集中车库外,均计入计容建筑面积。

  11.地上建筑均计入容积率。

  12.公寓建筑建筑面积按商业类别计算。

  13.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非避难空间按常规计算),其面积不计入计容建筑面积,但应计入建筑总面积。


  附录三 附表

  附表一 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



用地类别

相容项目

兼容建筑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商业服务业设施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

道路与交通设施

公用设施

绿地与

广场用地


R1

R2

R3

A1

A2

A3

A4

A5

A6

B1

B2

B3

B4

M1

M2

M3

W1

W2

W3

S1

S2

S3

S4

U1

U2

U3

G1

G2

G3


1

底层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


2

多层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


3

高层居住建筑













×











×

×

×

×



×



×

×

×

×

×

×

×

×



×


4

教育设施

























×





×



×

×

×

×

×

×

×

×

×

×

×

×


5

商业商务设施

















×







×





×



×

×

×

×

×

×



×

×

×

×

×


6

文化设施

















×







×





×



×

×

×

×

×

×



×

×

×

×

×


7

医疗设施

























×





×



×

×

×

×

×

×

×

×

×

×

×

×


8

体育设施

























×





×



×



×

×

×

×

×

×

×

×

×

×


9

市场











×

×

×

×







×





×



×



×

×

×

×

×

×

×

×

×

×


10

办公建筑

























×













×

×



×

×





×

×

×


11

酒店、旅馆











×

×



×







×





×

×

×

×

×

×

×

×

×

×

×

×

×

×


12

商住综合楼

















×







×





×







×

×

×

×

×

×

×

×

×

×


13

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的工厂







×



×

×

×

×







×









×



×

×

×

×





×

×

×

×


14

对环境有干扰、污染的工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普通储运仓库

×

×



×



×

×



×







×













×

×

×

×

×

×

×

×

×

×


16

危险品仓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社会停车场

























×









×



×

×





×

×

×

×

×

×


18

加油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中小学、幼儿园

























×



×

×



×

×

×

×

×

×

×

×

×

×

×

×


  注:1.“△ ”适建,“×”不适建;“○”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2.表中未列出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

   3.当商业商务用地兼容居住时,商业商务计容建筑面积不得﹤总计容建筑面积的 70%;当控规中明确表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商务时,居住建筑面积不得<计容面积的70%;控规中未明确表示时,居住用地一般可兼容部分商业商务用地,兼容的商业商务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的15%(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附表二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建筑类型

建筑密度(%)

容积率


居住建筑

27米以下(含27米)

≦30

≦2.0


27米以上

≦25

≦2.5


商业、商务建筑

24米以下(含24米)

商业建筑≦55

≦2.0


商务建筑≦35


24米以上100米以下(含100米)

商业建筑≦50

≦3.5


商务建筑≦35


  注:当商业、商务、居住等用地性质混合使用时,其容积率不得突破各用地的最大容积率的平均值


  附表三 中心城区建筑物停车泊位配建指标



建筑物类型

计算单位

建筑配建标准


一类区

二类区

三类区


下限

上限

下限

下限


居住

住宅

车位/100㎡建筑面积

0.6

1.0

1.0

1.2


医院

综合医院

车位/100㎡建筑面积

0.8

1.2

1.2

1.5


其他医院(包括独立门诊、专科医院等)

车位/100㎡建筑面积

1.0

1.2

1.5


学校

幼儿园

车位/100师生

0.7

1.0


中小学

车位/100师生

1.5

1.7

2.0


中等专业学校

车位/100师生

2.0

2.3

3.0


高等院校

车位/100师生

3.0

3.3

4.0


办公

商务、行政办公

车位/100㎡建筑面积

0.65

0.8

1.2


其他办公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

0.7

1.0


商业

宾馆、旅馆

车位/客房

0.3

0.7

1.0


餐饮、娱乐

车位/100㎡建筑面积

1.0

1.2

1.5


商场、配套商业

车位/100㎡建筑面积

0.6

1.0

1.2


大型超市、仓储式超市、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农贸市场

车位/100㎡建筑面积

0.7

1.0


文化

体育

体育场馆

车位/100座位

2.5

3.0


图书馆、科技馆、

博物馆、展览馆

车位/100㎡建筑面积

0.5

0.7


剧院、音乐厅、电影院、会议中心

车位/100座位

5.0

7.0


注:

(1)一类区建筑配建不超过上下限标准,一类区建筑配建要求不包括老城居住建筑,二、三类区建筑配建不低于下限标准;

(2)各县(市)依据其停车分区执行,未划分停车分区的按二类区执行;

(3)表中交通枢纽的配建指标不含出租车配建停车泊位;

(4)综合性建筑应按各类性质和规模分别计算并累加;

(5)居住区室外停车泊位一般不超过总泊位数的10%;

(6)本表车位以小汽车为标准车型。





附表四 建设工程规划实施管理核实要点及规划监督测量成果要求


管理

环节

建筑工程

管理环节

市政管线

市政道路


核实要点

成果要求

核实要点

成果要求

核实要点

成果要求


开工

验线

用地界线、建筑物角点坐标、外轮廓平面形状、建筑平面尺寸、建筑退让距离、场地标高、控制点、其他规划审批内容。

1.放线点成果表:注明放线点坐标,放线成果数值对比、用地界址坐标、控制点坐标;
2.建筑工程规划放线图:标示用地界线、拟建建(构)筑物、及其各类规划控制线的距离和四至距离,场地标高。

开工验线

管线中心线与道路中心线、红线、周边关联建(构)筑物距离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

1.定位桩点坐标成果表;
2.测量标志点和控制点资料;
3.管线工程规划放线图:标示管线放线平面位置、定位桩点、管线中心线、道路红线、相关距离、转向特征点。

道路中心线平面位置以及线路走向、断面宽度、转弯半径、定位桩点以及控制点坐标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

1.定位桩点坐标成果表;
2.测量标志点和控制点资料;
3.道路工程规划放线图:标示道路中心线、边线放线平面位置、定位桩点、沿线周边的现状地形。


批后监督管理

地下室底板阶段

四至界限、平面尺寸、退让距离、开挖深度。

1.在建建(构)筑物角点坐标表;
2.在建建(构)筑物实测图:标示用地红线、在建建(构)筑物、四至距离及其各类规划控制线距离。

竣工规划核实

管线规格、平面位置、覆土深度、塔(杆)位、附属设施、相关隐蔽工程签证资料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

1.竣工测量报告;
2.管线工程实测竣工平面图,标示管线实际竣工平面位置、管线特征点、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塔(杆)位特征点和沿线的现状地形;
3.市政管线工程附属设施建设情况。

道路中心线平面位置、交叉口位置、横断面、宽度、路面标高、梁底标高、涵洞顶部标高、附属设施建设情况、相关隐蔽工程签证资料以及其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要求。

1.竣工测量报告;
2.道路工程实测竣工平面图,标示线路中心线以及特征点、线路边线、线路断面宽度、承台特征点以及轮廓线、沿线的地物地貌;
3.道路、桥隧附属设施建设情况。


首层封顶阶段

四至界限、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地下室和首层标高、层数、层高。

1.在建建(构)筑物角点坐标表;
2.在建建(构)筑物实测图:标示用地红线、在建建(构)筑物、四至距离、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层数、层高、及其涉及各类规划控制线距离。


主体封顶阶段

平面尺寸、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建筑层数、层高、车库出入口、建筑立面材质和色彩。

1.在建建(构)筑物角点坐标表;
2.在建建(构)筑物实测图:标示用地红线、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在建建(构)筑物层数、层高、及其涉及各类规划控制线距离;

3.外立面材质样板。


竣工规划核实

建筑面积、平面尺寸、建筑间距、退让距离、平面布局、使用功能;层数及层高、立面色彩及造型、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地、停车库、停车位、车库出入口、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以及其他规划审批内容。

1.测量报告文本;
2.测量成果表:建筑面积,室内外标高、建筑高度,建筑层高,建设规模、建筑物占地面积、绿地面积、车库面积、停车泊位数、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差值对照;
3.竣工总平面图:标示用地界线、建(构)筑物、绿地、道路、四至距离、建筑层数,高程点、涉及各类规划控制线退让距离;
4.公共配套设施及绿地平面布置图。



附录四 附图

附图一 遵义市中心城区停车分区图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086486更多联系
====================================

《法律图书馆》公众微信
《法律图书馆》公众微信号

关注《法律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即可每日获取最新的法规法规,法治动态等法律专业信息。
关注方法: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aw-lib
安卓版软件版
    凡购《新法规速递》安卓手机版服务三年,赠预装法规软件的最新款七寸平板电脑一台。购一年服务者,另有U盘赠送。
软件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新的法规到本地。
软件有免费版可新法规速递下载试用。
新法规速递
 软件收录1949-2017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地方性法规约13万件。“云检索”功能,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浏览50万件法规,可下载收藏浏览过的法规。2015年推出免安装绿色版
软件可以免费新法规速递下载试用,但未注册用户不提供更新和在线检索服务。
新法规速递
   收录1949年至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事务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英文法律、英文行政法规、英文地方性法规;各地裁判文书、仲裁裁决、合同范本、法律文书、立法草案、法规释义、参考文件等信息;数据库记录近60万件,每天增加法规数百件。
提供数十种组合检索方式,并有自定义首页,收藏法规,保存浏览检索记录等多种个性化功能。
使用4G的U盘,方便您将法规数据库随身携带,在不同的电脑上方便使用。同时也可以当作普通U盘使用,复制拷贝文件。软件功能和电脑版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