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1. 【颁布时间】2022-12-7
    2. 【标题】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3. 【发文号】交运明电〔2022〕336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交通运输部
    6. 【法规来源】https://xxgk.mot.gov.cn/2020/jigou/ysfws/202212/t20221207_3720685.html

    7. 【法规全文】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的通知

    交运明电〔2022〕3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按照《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113号)等要求,进一步优化调整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措施,部修订形成了《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指南》就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和风险区内疫情防控要求进行了整合优化,实行“一业一表”,主要修订内容:结合高风险区划定新要求,取消了暂停高风险区内的客运场站运营及出入高风险区的客运服务等要求;删除了对跨区域出行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和“落地检”有关要求;取消了道路客运乘客信息登记要求;取消了控制低风险区客运场站聚集度和交通运输工具载客率有关要求,明确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引导乘客分散候车、分散就坐;优化了应对突发疫情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有关要求;优化了城市轨道交通消毒清洁频次要求;细化了防疫宣传有关内容。

      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严抓实抓细各项优化措施和《指南》要求,进一步提高行业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要严格落实“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有关要求,不得随意暂停或者限制客运服务,并在当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下将运输服务一线从业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行业稳定运行。同时,要督促进京道路客运经营者落实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关于人员进(返)京的有关规定。春运、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完善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措施,适当加密消毒通风频次,采用抗原检测或者适当加密核酸检测频次方式,提高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涉疫监测预警的灵敏性。

      铁路、民航、邮政领域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由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分别负责。

    交通运输部

    2022年12月7日





    附件下载:
    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doc


    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
    1.道路客运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客运站与客车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汽车客运站(本表内简称客运站)清洁消毒范围:
    (1)乘客接触设施设备,包括封闭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自助售取票设备、饮水机(热水器)、乘客及行包安检设备、候车厅座椅、楼梯(扶梯)扶手、直梯轿厢内部等;
    (2)乘客接触区域,包括封闭环境的进站口、售票窗口、检票口(检票闸机)、发车位、下客区、候车厅、行包托运处、行包寄存处、综合服务处(咨询台)、母婴室、站内餐厅、商店、卫生间等;
    (3)工作人员接触区域,包括封闭环境的停车场、车辆安全例检场所,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调度(报班)室、出站检查室、卫生间等。
    2.客车清洁消毒范围:车身内壁及车窗、车辆座椅及安全带、车门及扶手、方向盘、地板、车内空调出风口、行李架、行李舱等。
    3.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4.卫生间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定期向地漏加水,每次加水350ml。
    5.及时清理客运站和客车垃圾及可见污染物。对呕吐物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垫、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客运站与客车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运输
    组织 客运站
    管理 避免人员聚集。 在进站口、售票窗口及自助售取票设备、安检通道、检票口等部位设置“一米线”标识,组织乘客有序排队。
    运营调度 避免交叉作业。 不安排同一司乘人员、车辆为入境人员等风险人员和其他社会公众交叉提供服务。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乘客防疫
    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乘客进站乘车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乘客出现体温高于37.3℃时,不提供乘车服务。
    3.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引导乘客分散候车、分散就坐。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一线工作人员每周2次核酸检测。
    3.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4.戴口罩。
    5.一线工作人员戴一次性手套(驾驶员除外)。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客运站工作人员和客车司乘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3.工作人员上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具备条件的客运站,可在进站口、候车厅、购票窗口及自助售取票设备配置速干手消毒剂。
    应急
    管理 应急预案 制定。 1.客运站应急预案包括客运站从业人员、进站(到站)乘客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2.客车应急预案包括司乘人员、乘客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应急演练 每年不少于1次。 实现一线工作人员全覆盖。
    应急处置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1.客运站接报从业人员或进站(到站)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相关接触区域、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2.客车行驶途中接报司乘人员或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车辆内部及行李舱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防疫
    宣传 客运站与客车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广播、海报、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2.入境人员等风险人员转运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车辆
    清洁
    消毒 趟次消毒 每趟次转运结束后,对车辆内部及行李舱进行终末消毒,开窗通风20~30分钟。
    消毒及防护用品配备 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液、消毒湿巾、消毒干巾、备用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等。
    垃圾清运 每趟次转运后及时清运。
    应急消毒 转运人员出现呕吐、吐痰等时,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面、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车辆
    配置 驾驶室与车厢隔离 全封闭物理隔离。
    人员
    防疫 人员基本要求 疫苗“应接尽接”。 “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人员防护 1.驾驶员穿工作服,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手套。
    2.车厢内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戴手套、工作帽、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 提供运输服务后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人员管理 1.集中居住闭环管理。
    2.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3.开展健康教育。
    核酸检测频次 承担入境人员转运任务的司乘人员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健康监测 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 司乘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结束闭环作业 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人员结束闭环作业且5天居家健康监测无异常后,方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3.城市公共汽电车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封闭环境首末站和公交车辆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封闭环境的首末站清洁消毒范围:
    (1)乘客接触设施设备,包括候车厅座椅、无障碍设施设备等;
    (2)乘客接触区域,包括候车厅、发车位、商店、卫生间等。
    2.公交车辆清洁消毒范围:车身内壁及车窗、车辆座椅、车门及扶手、方向盘、地板、车内空调出风口等。
    3.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4.及时清理垃圾及可见污染物。对呕吐物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垫、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封闭环境首末站与公交车辆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运输
    组织 运营调度 避免交叉作业。 不安排同一司乘人员、车辆为入境人员等风险人员和其他社会公众交叉提供服务。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乘客防疫
    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乘客进站乘车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乘客出现体温高于37.3℃,或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时,不提供乘车服务。
    3.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引导乘客分散候车、分散就坐。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一线工作人员每周2次核酸检测。
    3.戴口罩。
    4.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工作人员上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3.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公交场站工作人员和公交车司乘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应急
    管理 应急预案 制定。 1.封闭环境首末站急预案包括首末站从业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2.公交车辆应急预案包括司乘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应急演练 每年不少于1次。 实现一线工作人员全覆盖。
    应急处置 1.封闭环境的首末站接报从业人员或进站(到站)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相关接触区域、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2.公交车行驶途中接报司乘人员或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车辆内部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防疫
    宣传 首末站和公交车辆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广播、海报、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4.城市轨道交通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车站与列车清洁消毒 按操作要点分类执行。 1.车站清洁消毒范围及频次:
    (1)乘客频繁接触设施设备,包括车站安检设备、自助售票设备、闸机等,每4小时消毒1次。
    (2)乘客易接触设施设备,包括楼梯扶手、电扶梯扶手、卫生间门把手、直梯轿厢内部等,每6小时1次。
    (3)乘客接触区域,包括封闭环境的车站出入口、站台、站厅、卫生间等,每6小时1次。
    2.列车至少每日全面消毒1次,必要时可每次回库消毒1次。
    3.空调滤网消毒(或更换滤网)3~7日消毒1次(或每15日更换1次)。
    4.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5.卫生间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定期向地漏加水,每次加水350ml。
    6.及时清理垃圾及可见污染物。对呕吐物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垫、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车站与列车通风换气 按操作要点分类执行。 1.车站通风时长在运营时段的基础上增加0.5~1小时;车站通风模式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外部环境温度,采用小新风或全新风通风模式。
    2.列车通风模式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外部环境温度,采用最大通风量不间断通风或正常通风量不间断通风模式。
    运输
    组织 运营调度 按操作要点分类执行。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条件具备时可采取增加车辆投放、调整优化列车运行图、合理引导客流进站等方式,降低车站的集聚人数和客流断面区段的列车满载率。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乘客
    防疫要求 1.戴口罩。
    2.进站测量体温。 1.乘客进站乘车应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乘客出现体温高于37.3℃时,不为乘客提供乘车服务。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2.每周2次核酸检测。3.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4.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工作人员包括司机、调度、维修等人员,客运服务人员,以及安检员、保洁员等站车工作人员。
    2.“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3.工作人员上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4.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工作人员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根据需要在车站客运服务中心、自助售票设备、卫生间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备。
    应急
    管理 应急预案 制定。 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或乘客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应急演练 每年不少于1次。 实现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全覆盖。
    应急处置 车站和列车接报从业人员或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相关接触区域、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防疫
    宣传 车站与列车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广播、海报、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5.出租汽车(含网约车)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车辆
    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清洁消毒范围:包括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及按钮、空调出风口等。
    2.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3.及时清理垃圾及可见污染物。对呕吐物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垫、车壁等进行消毒处理。
    车辆
    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乘客
    防疫要求 戴口罩。 乘客乘车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驾驶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每周2次核酸检测。
    3.戴口罩。
    4.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驾驶员载客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3.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驾驶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应急
    管理 应急预案 制定。 应急预案包括驾驶员或乘客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应急演练 每年不少于1次。 实现驾驶员全覆盖。
    应急处置 出租汽车行驶途中接报驾驶员或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车辆内部及行李舱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防疫
    宣传 车辆
    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车载广播、电子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6.水路客运站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水路客运站(本表内简称客运站)清洁消毒范围:
    (1)乘客接触设施设备,包括乘客及行包安检设备、自助售取票设备、饮水机(热水器)、候船厅座椅、封闭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设备、楼梯(直梯)扶手、登船设施等;
    (2)乘客接触区域,包括封闭环境的进站口、售票窗口、码头前沿(停船泊位)、检票口(检票闸机)、候船厅、卫生间、行包托运处、综合服务处(咨询台)、站内餐厅、商店、行包寄存处、母婴室等;
    (3)工作人员接触区域,包括站务员室、休息室、调度室、出站检查室、卫生间等。
    2.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3.卫生间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定期向地漏加水,每次加水350ml。
    4.及时清理垃圾及可见污染物。对呕吐物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清除呕吐物后,再对呕吐物污染过的地垫、船体等进行消毒处理。
    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运输
    组织 客运站
    管理 避免人员聚集。 在进站口、售票窗口、检票口等部位设置“一米线”标识,组织乘客有序排队。
    入境乘客与国内乘客活动区域隔离要求(如有) 单独分区,物理隔离。 不安排同一工作人员为入境乘客与国内乘客交叉提供服务。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乘客防疫
    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乘客进站乘船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乘客出现体温高于37.3℃时,不提供乘船服务。
    3.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引导乘客分散候船、分散就坐。
    为国内乘客服务工作人员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一线工作人员每周2次核酸检测。
    3.戴口罩。
    4.一线工作人员戴一次性手套(驾驶员除外)。
    5.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工作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3.工作人员上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为入境乘客服务工作人员防疫要求(如有) 1.疫苗“应接尽接”。2.严格闭环管理。
    3.严格个人防护。
    4.每日开展1次核酸检测。
    5.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与入境乘客接触的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戴手套、工作帽、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
    2.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如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3.与入境乘客接触的工作人员执行集中居住闭环管理,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开展健康教育。
    4.移出闭环时,执行5天居家健康监测,落实地方赋码管理要求,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具备条件的客运站,可在进站口、候船厅、购票窗口及自助售取票设备配置速干手消毒剂。
    应急
    管理 应急预案 制定。 客运站应急预案包括客运站从业人员、进站(到站)乘客感染新冠病毒等情况的应对处置措施。
    应急演练 每年不少于1次。 实现一线工作人员全覆盖。
    应急处置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客运站接报从业人员或进站(到站)乘客感染信息时,及时开展相关接触区域、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通风工作。
    防疫
    宣传 客运站
    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广播、海报、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7.汽车租赁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租车门店
    和车辆
    清洁消毒 1.租车门店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2.车辆每单1次。 1.租车门店清洁消毒范围:
    (1)承租人接触设施设备,包括桌台、座椅、签字笔、门把手、饮水机等;
    (2)承租人接触区域,包括接待区、验车区等。
    2.车辆清洁消毒范围: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及按钮、空调出风口等。
    3.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4.承租人每次还车后,经营者对车辆进行清洁消毒。
    租车门店
    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通过门店
    租车的
    承租人
    防疫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承租人进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承租人出现体温高于37.3℃时,不提供汽车租赁服务。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2.戴口罩。
    3.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工作人员在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3.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工作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具备条件的,可在前台配置速干手消毒剂。
    防疫
    宣传 门店和APP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租车门店宣传栏和应用程序(APP)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承租人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8.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线下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2.戴口罩。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从业人员上岗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应用程序(APP)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9.机动车维修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托修人接触设施设备及区域
    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托修人接触设施设备范围:桌台、座椅、签字笔、门把手、饮水机等。
    2.托修人接触区域范围:接待区、验车区、作业区等公共区域。
    3.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托修人接触区域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托修人
    防疫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托修人进入维修机构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托修人出现体温高于37.3℃,或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时,不提供维修服务。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戴口罩。
    3.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工作人员在托修人上门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3.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工作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具备条件的,可在前台配置速干手消毒剂。
    防疫
    宣传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托修人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10.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项目 要求 操作要点
    消毒
    通风 驾培机构公共区域和车辆清洁消毒 每日1次(风险区内每日2次)。 1.驾培机构学员易接触设施范围:休息座椅、饮水机等;驾培机构公共区域范围:报名(预约)大厅、理论培训教室、模拟器培训教室、休息区、办公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设施、餐厅、卫生间等。
    2.车辆消毒范围: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及按钮、空调出风口等。
    3.消毒方法: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季铵盐、过氧乙酸、单过硫酸氢钾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驾培机构公共区域和车辆通风换气 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人员防护与健康监测 学员
    防疫要求 1.戴口罩。
    2.测量体温。 1.学员参加培训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2.学员出现体温高于37.3℃时,暂停培训。
    工作人员
    防疫要求 1.疫苗“应接尽接”。
    2.戴口罩。
    3.开展每日健康监测。 1.“应接尽接”指无禁忌症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2.工作人员在学员培训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口罩可选用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3.执行健康状况“日报告”制度。工作人员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出现健康码异常,第一时间报告、停止作业,并做好环境消毒。
    防疫物资 配备。 1.卫生间配备洗手液。
    2.具备条件的,可在前台、教室等区域配置速干手消毒剂。
    防疫
    宣传 驾培机构
    防疫宣传 开展。 通过电子屏、宣传栏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学员自觉遵守戴口罩、测温等要求,倡导勤洗手、保持合理间距、咳嗽礼仪等良好习惯。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