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1. 【颁布时间】2020-8-26
    2. 【标题】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3. 【发文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四川省绵阳市人大常委会
    6. 【法规来源】http://rd.my.gov.cn/jyjd/25149981.html

    7. 【法规全文】

     

    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四川省绵阳市人大常委会


    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议


    (2020年8月2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对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必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广泛凝聚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识,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国家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推进和保障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现作出如下决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强大合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绵阳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巩固成渝地区第三大经济体地位;有利于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聚集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有利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有利于提升宜居生活新品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建设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美好家园。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和全市人民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对绵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定用以指导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绵阳改革发展实践;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抓重大机遇,勇于担当作为,抓落实作表率,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把准目标方向,明确重点任务

    全市各级国家机关要准确把握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目标找结合、求协作、谋发展,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引领性创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在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夯实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基础,为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出绵阳贡献。

    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把握“四个发展定位”。要围绕服务战略全局,依托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进一步提升科技城的战略位势;建设国家重要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巩固国防军工重镇地位;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对外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加快朝着建设市场主体高层次、经济聚集高强度、城市发展高能级的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迈进。

    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聚焦“四个主攻方向”。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擦亮用好科技城独特名片,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共同打造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搭建开放合作大平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Ⅰ型大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功能品质,提高治理效能,涵养城市文化,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对各类人才和资源要素的集聚力,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大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8+1”现代服务业体系、“6+10”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区域产业协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着力提升科技硬核实力、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与重庆、成都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畅通行动,拓展对外开放通道、畅通内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打造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实施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行动,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推动市县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翼”骨干支撑作用、形成“三区”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发展能级跃升行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规划建设省级新区,加快打造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的高品质宜居城市。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行动,加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绵州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净土长存。大力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行动,破解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对外开放实效。大力实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做深做实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扎实抓好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以城乡基层高效能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服务。

    三、落实主体责任,务实推进实施

    全市各级国家机关要增强主体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形成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抓落实作表率,强化执行力,健全推进工作机制,压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工作统筹,确保务实推进,切实把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逐项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见效;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市属国企跨区域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构建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要强化人才支撑,健全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推动专项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制度改革,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找准服务和保障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依法履行监察、审判、检察职能,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依法履职尽责,加强法治保障

    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鲜明人大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定位,坚持深度融入中心、全方位服务大局,更加紧扣市委中心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切期盼,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职能优势、工作优势,努力为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展现人大担当、贡献人大力量。要强化立法保障,围绕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研究法治需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强依法决定重大事项工作,适时依法作出决议、决定,切实将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加强监督督促,将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每年监督计划,坚持重点监督、问题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相结合,深入开展市县两级人大全流程全覆盖上下联动监督,加强与成渝地区人大的交流合作,切实推动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要强化履职意识和责任担当,围绕绵阳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认真执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本决议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年听取同级人民政府执行决议的情况报告,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