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 【颁布时间】2011-10-19
    2. 【标题】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3. 【发文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6. 【法规来源】http://www.aks.gov.cn/?thread-65079-1.html

    7. 【法规全文】

     

    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


    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地区有关单位:
    《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地区财经领导小组2011年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阿克苏地区国资委监管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水平,根据《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513号)和《直接监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新国资发〔2011〕41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应收款项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
    第三条 建立应收款项清收与绩效考核挂钩管理制度。对2005年开展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以前形成的应收款项,按照账龄和催收难度,确定不同提成比例。2005年以后(含2005年)形成的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不超过3年,其中:第二年年底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第三年年底要达到100%。时限内完成任务的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清欠措施不力而造成潜在风险的,除通报批评外,扣减企业主要负责人当年年薪。



    第二章 应收款项台账管理


    第四条 企业要按照客户设立应收款项台账,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款项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要加强合同管理,对债务人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
    第五条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按季度定期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向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应收款项的余额和账龄等信息,及时分析应收款项管理情况,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企业资产损失。 



    第三章 应收款项催收责任


    第六条 企业对到期的应收款项,要及时提醒客户按约付款;对逾期的应收款项,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催收;对重大的逾期应收款项,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第七条 企业要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将应收款项的回收与内部各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及其奖惩挂钩。对于造成逾期应收款项的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要给予警诫。对于造成坏账损失的业务部门和责任人员,企业要按照内部管理制度扣罚工资和赔偿损失。
    第八条 企业在追索逾期应收款项过程中,应按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给予专门收账的机构或人员核拨专项劳务费用、诉讼费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得挂账。企业为了减少坏账损失而与债务人协商,对逾期应收款项按一定比例折扣后收回的,根据企业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审议决定及债权债务双方签订的有效协议,可将折扣部分作为损失处理。

      第四章 应收款项的清查

    第九条 每年年终时,企业必须组织专人全面清查各项应收款项,并与债务人核对清楚,做到债权明确,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企业在清查应收款项时,相对应的应付款项应当一并清查。对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同一债务人,应付该债务人的款项,应当从应收款项中抵扣,以确认应收款项的真实数额。



    第五章 坏账核销管理

    第十条 企业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要作为坏账损失,并及时进行处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作为本期损益;属于清算期间的,作为清算损益。坏账损失处理后,要依据税法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
    第十一条 企业坏账损失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1)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的,要取得破产宣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执照的证明或者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文件等有关资料,在扣除以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的部分后,对仍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作为坏账损失;
    (2)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其财产或者遗产不足以清偿且没有继承人的应收款项,要在取得相关法律文件后,作为坏账损失;
    (3)涉诉的应收款项,已经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判定、裁定其败诉的,或者虽然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作为坏账损失;
    (4)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具有企业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并且能够确认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在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坏账损失。



    第六章 坏账损失内部处理程序

    第十二条 企业清查出来的坏账损失,要及时按规定程序处理,处理的程序是:
    (1)企业内部有关责任部门经过取证,提出报告,阐明坏账损失的原因和事实;
    (2)企业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经过追查责任,提出结案意见;
    (3)涉及诉讼的损失,企业要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4)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经过审核后,对确认的坏账损失提出财务处理意见,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提交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审定。
    第十三条 企业处理的坏账损失属于逾期3年应收款项的,实行账销案存,继续保留追索权,也可以划转企业国有资本持有单位管理,或者划转内部设立的专门机构追索。



    第七章 核销国有权益的行为

    第十四条 企业在公司改制、实施合并或者分立、依法整顿或者变更管理关系等行为时,清查核实的坏账损失涉及核销所有者权益的,在核销国有资本时,必须得到地区国资委的批准。并附送以下资料:
    (1)企业清查应收款项理由的说明;
    (2)企业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的结案意见;
    (3)企业董事会或者经理办公会研究作出的决议;
    (4)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第八章 应收款项回收管理

    第十五条 企业根据应收款项的金额大小、不同的形成时间、不同的收款区域、不同的难易程度,按照以下原则清收:
    (1)谁造成的欠款谁回收,谁销售的产品谁收款;
    (2)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3)先疆外,后疆内。
    第十六条 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三种清收欠款方式:

    (1)对造成欠款的直接责任人,实行离岗离职清收欠款或者带职清收欠款,已调离原单位、原岗位者,在国资监管系统的,由地区国资委协调,回原单位清收欠款;
    (2)集中销售、财务等部门人员清收欠款;
    (3)鼓励其他人员积极参与清收欠款。

    第十七条 为鼓励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应收款回收工作,加速资金回笼,根据应收款项账龄长短、难易程度,考虑清欠过程发生的费用,在与单位或个人签订清收责任书时,明确责任、权利、义务,在清收资金到账或实物运达原单位前提下,按一定比例予以提成。
    第十八条 离岗离职清收欠款或者带职清收欠款提成(含清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比例:
    (1)收回2004年发生的欠款,疆外按12%提成,疆内按8%提成。
    (2)收回2003年发生的欠款,疆外按16%提成,疆内按12%提成。
    (3)收回2002年以前发生的欠款,疆外按20%提成,疆内按16%提成。
    (4)在清欠期间,给直接责任人预发70%工资,清欠任务完成后,在计提的清欠费用中扣除预发的工资。
    第十九条 专职清欠工作人员,扣除清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含工资、差旅费等),清收欠款提成比例:
    (1)收回2004年发生的欠款,按9%提成。
    (2)收回2003年发生的欠款,按12%提成。
    (3)收回2002年以前发生的欠款,按18%提成。
    第二十条 其他人员清收欠款提成比例:
    (1)收回2004年发生的欠款,按16%提成。
    (2)收回2003年发生的欠款,按22%提成。
    (3)收回2002年以前发生的欠款,按30%提成。
    第二十一条 各企业在本规定的原则内制定具体清欠奖励细则,对难度十分大的欠款清收,在上述规定的提成比例基础上可适当提高,报地区国资委批准后执行。



    第九章 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主要领导人作为清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清欠的组织协调,并指定一名副职领导主抓清欠工作。清欠任务较重的企业,要组织专门的清欠工作班子,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抓出工作成效。
    第二十三条 对因失职渎职造成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国有资产带来损失的,要根据损失大小,按照党纪、政纪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法人或个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地区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