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1. 【颁布时间】2011-12-31
    2. 【标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3. 【发文号】发改产业[2011]3229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6. 【法规来源】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1tz/t20120112_456305.htm

    7. 【法规全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
    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
    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
    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
    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专栏4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科技发展重点
    重点领域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
    积极开展食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加强食品品质形成及变化规律,食
    品营养与健康,有害物形成、迁移及控制,食用农产品产后生理生化机制
    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新型食品制造技
    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干预技术、现代冷链与物流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
    共性关键技术研

    重点攻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分离技术、现
    代包装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干燥技术、清洁生产技
    术等共性关键技术。
    传统食品工业化
    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传统米面制品、杂粮、中餐菜肴、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等风味
    保持技术、货架期延长技术、工艺流程标准化等研究和专用设备研发。
    食品质量与安全
    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食品安全干预技术、食品真伪鉴别技术、食品追踪与溯源技术、
    食品加工质量标准、在线检测及相关设备研发,实现食品加工和质量检验
    检测标准化、智能化、方便化、快速化和系统化。
    (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
    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
    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
    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
    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
    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
    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
    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
    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
    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
    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
    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
    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
    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
    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
    瓶设备等。
    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
    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
    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专栏5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主要行业专用装备自主化发展重点
    重点行业发展重点
    粮食加工
    营养早餐、杂粮主食、全谷物制品和和薯类主食加工,传统主食品工业化生
    产装备以及大型化双螺杆挤压食品加工装备等。
    油料加工
    高压蒸汽炉、高温输送泵、低温脱溶装备、节能脱臭设备和大型油料加工装
    备,以及木本油料加工关键装备等。
    畜禽屠宰加工
    隧道式蒸汽烫毛机、连续自动去毛、多工位扒皮装备,家禽自动化掏膛和称
    量分级装备,全自动低压高频三点式致昏装备,畜禽胴体分级装备,畜禽肉
    冷却排酸、低温分割装备,畜禽胴体激光打码装备,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无害
    化处理装备,大型真空斩拌、滚揉、全自动定量灌装装备等。
    乳制品加工
    大型机械化挤奶系统及牛奶预处理、长货架期酸奶包装、牛奶高速纸包装、
    大型低温制粉、大型牛奶加工成套(5000~10000 包/小时)以及大型干酪生
    产关键装备等。
    水产品加工
    远洋捕捞船载超低温急冻冷藏、鱼类加工、贝类的净化与加工、海藻加工及
    综合利用、优质名贵水产品的保鲜保活运输装备等。
    果蔬加工
    果蔬高速商品化处理、果蔬节能干燥、净菜加工、传统菜制品加工、果蔬预
    冷和冷链配送以及柑橘汁加工装备等。
    饮料制造
    高速砖型包装和高速自立袋灌装封口装备、超轻PET 制瓶灌装一体化成套装
    备、20000 瓶/小时以上的无菌或超洁净灌装生产线、饮料后包装生产线,大
    型节能糖化装备以及75000 瓶/小时高速贴标装备等。
    方便食品大宗传统食品加工专用装备和中餐菜肴的成套专用加工装备。
    食品包装
    高速连续真空(充气)包装、较高黏度食品物料快速灌装、高速模塑环保包
    装、纸塑料薄膜裹包、高速高精度称重填充、多层复合共挤膜生产和高阻隔、
    耐热、耐压性包装材料成型装备等。
    其他
    食品加工高效节能干燥,高效分离、高效杀菌和高效冷却装备,以及农产品
    品质检测与在线监控装备的产业化开发。
    (五)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
    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
    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
    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
    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
    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
    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
    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
    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
    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
    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
    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
    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
    专栏6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重点
    重点行业发展重点(部分行业)
    粮食加工
    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品、杂粮(豆)及中餐
    菜肴的工业化生产。
    植物油加工
    采用膨化、负压蒸发、热能自平衡利用、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统等技术,油菜籽
    主产区日处理油菜籽4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1.5 公斤以下(其中西部地
    区日处理油菜籽200 吨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菜籽油生产线;花
    生主产区日处理花生2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花生油生产线;
    棉籽产区日处理棉籽300 吨及以上、吨料溶剂消耗2 公斤以下的棉籽油生产线;
    采用分散快速膨化,集中制油、精炼技术的米糠油生产线;玉米胚芽油生产线;
    油茶籽、核桃等木本油料和胡麻、芝麻、葵花籽等小品种油料加工生产线。
    肉类加工
    畜禽动物福利和宰前质量安全预警技术、冷却肉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开发与
    应用,调理肉制品和发酵肉制品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和
    冷库改造。
    饮料制造
    热带果汁(浆)、蔬菜浆果汁(浆)、浓缩橙汁、小品种浓缩果蔬汁、谷物饮料、
    本草饮料、茶浓缩液、茶粉、植物蛋白饮料等高附加值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与
    加工。
    制糖工业
    低碳低硫制糖新工艺、全自动连续煮糖技术、制糖生化助剂开发与应用、制糖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糖厂热能集中优化及控制;高附加值特种糖生产及糖品深
    加工。
    发酵工业
    新型菌种选育和改造技术、发酵工程优化技术、现代分离提取技术以及新型酶
    制剂的开发、非粮原料高效利用技术。
    食品添加剂
    和配料工业
    天然食品添加剂、天然香料、新型食品添加剂开发与生产新技术;薯类变性淀
    粉加工技术。
    副产物
    综合利用
    果渣、茶渣、粮油加工副产物(稻壳、米糠、麸皮、胚芽、饼粕等)、畜禽和水
    产品骨血及内脏、皮、鳞、鳍等副产物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
    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
    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
    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
    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
    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
    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
    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
    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
    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
    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专栏7 “十二五”时期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建设重点
    重点方向发展重点
    产业集聚
    发展
    加大对食品加工园区(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指导和支
    持,大力支持一批信息、研发、检测、培训、物流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集群
    骨干企业的研发、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等,发挥在辐射带动、技术示范、信息扩
    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全面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形成一批
    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七)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
    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
    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
    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
    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
    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
    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
    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
    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
    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
    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
    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
    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
    五、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
    (一)粮食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
    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
    安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粮
    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
    加工企业。
    稻谷加工业。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留胚
    米等产品比重,积极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
    集中利用米糠资源生产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糠蜡、肌醇等
    产品,有效利用碎米资源开发米粉、粉丝、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
    用类产品。
    小麦加工业。提高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
    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产业化。鼓
    励大型企业利用麦胚生产麦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麸皮生产膳食纤
    维、低聚糖等产品。
    玉米加工业。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玉米主食、休
    闲和方便食品,严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产
    品,保证口粮和饲料用粮需求。
    大豆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
    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
    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
    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
    薯类和杂粮加工业。重点发展薯类淀粉和副产物的深加工。鼓
    励发展薯条、薯片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
    品,提高薯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杂粮主食品
    加工,加快发展各种杂粮专用预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冻食品等
    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2、产业布局
    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产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
    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产业园区,形成米
    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
    稻谷800 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
    结合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在黄淮海、西北、
    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强筋、中强筋、弱筋专用粉生产基地,重组
    和建设一批日处理小麦1000 吨以上的骨干企业。
    在玉米主产区和加工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力度,坚
    决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在合理
    水平。培育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骨干企业。
    支持东北大豆产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
    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
    支持黄淮海大豆产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沿海地区
    加强对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
    精制磷脂等生产基地。
    在马铃薯、甘薯的主产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马铃薯6 万吨以
    上的加工基地和年处理鲜甘薯4 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产
    区,适度发展年处理鲜木薯20-30 万吨的加工厂和木薯变性淀粉生
    产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杂粮加工业。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 万亿元,年均增长12%;
    形成10 个销售收入100 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
    理稻谷200 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处理小麦400
    吨以上企业的产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 年提高15 个百
    分点。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
    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
    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
    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
    给水平。提高油料规模化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提取蛋白产品。鼓励
    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
    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
    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2、产业布局
    大豆油脂加工。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引导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
    大豆加工企业关停并转,降低设备闲置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
    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优势,稳定当地大豆油脂加工产业集群,淘汰
    一批落后产能;沿海大豆加工区要进一步压缩产能,鼓励内资企业
    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生产一体化的企业。
    油菜籽加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
    批日处理油菜籽400 吨及以上加工企业。西部内陆地区,依托现有
    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日处理油菜籽200 吨及以上企业。鼓励建设一
    线多能的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花生油加工。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努力在主产区培
    养形成一批日处理花生200 吨及以上企业。
    油茶籽加工。加强优质高产原料基地建设,在湖南、广西、江
    西等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油茶籽6 万吨以上项目。
    其他油料加工。在核桃、油橄榄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3
    万吨以上项目;在棉花主产区形成一批日处理棉籽300 吨及以上项
    目;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葵花籽主产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
    10 万吨以上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线多能、多油料品种加
    工项目;依托主要稻谷加工区,建设若干年加工米糠3 万吨以上米
    糠油项目;依托玉米深加工企业或玉米加工集中区,建设若干年处
    理玉米胚芽6 万吨以上玉米油项目。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2440 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
    油量提高到1260 万吨;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籽油、米糠
    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
    2000 万吨左右,油料加工总产能控制在1.8 亿吨以内,其中大豆油
    脂加工能力控制在0.95 亿吨以内。
    (三)肉类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
    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的生产,加
    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
    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
    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
    势的民族特色品牌。支持区域性骨干肉类食品企业整合产业供应
    链,实现规模化,扩大市场占有率。
    2、产业布局
    结合大中城市屠宰企业的外移,利用原有屠宰厂的场地、设施,
    发展肉制品加工企业或物流企业。严格控制新增屠宰产能,原则上
    不再新建生猪、羊年屠宰量在20 万头以下、牛年屠宰量在5 万头
    以下、禽年屠宰量在2000 万只以下的企业,限制年生产加工量3000
    吨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企业。推动畜禽主产区集中发展大型屠宰
    和加工骨干企业,主销区侧重发展肉制品加工、分割配送中心,减
    少活畜(禽)跨区域调运。
    依托优势产区,重点建设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四大生猪屠
    宰加工基地;华北、东北两大肉牛屠宰加工基地;河南、内蒙古及
    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四大肉羊屠宰加工基地;中部和东部禽肉屠
    宰加工基地。
    禽蛋加工业。在粮食主产省区建设鸡蛋加工基地,在洞庭湖、
    鄱阳湖周边省区建设水禽蛋加工基地,在西南等地建立无公害、绿
    色放养禽蛋生产加工基地。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肉类总产量达到8500 万吨,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
    工达到1500 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全国手工
    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其中大中城市和发达地
    区力争淘汰80%左右。大中城市和大中型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全面推
    行ISO9000 和ISO22000 等管理体系。形成10 家100 亿以上的大企
    业集团,肉类行业前200 强企业的生产和市场集中度达到80%,培
    育出2-3 个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肉类食品企业。
    (四)乳制品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乳制品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跨地区兼并、重
    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培育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
    业集团,改变乳制品工业企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
    推动乳制品工业结构升级。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改变以液体乳为主的单一产品类型局
    面,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积
    极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
    2、产业布局
    按照乳制品加工企业选址与奶源基地相衔接、企业规模与乳品
    生产能力相匹配、产业布局与需求市场相符合的原则,调整优化乳
    制品工业布局,发挥传统奶源地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淘汰规模小、
    技术落后的乳制品加工产能,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
    发展的乳制品工业新格局。
    大城市周边产区。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加工项目。支持乳制品
    加工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升级,率先实现乳业现代化;鼓励新型乳制
    品的开发,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
    奶油、功能性乳制品。
    东北、内蒙古产区。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超高温灭菌
    乳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严格控制
    建设同质化、低档次的加工项目,扶持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项
    目。
    华北产区。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乳粉、干酪、超
    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乳等。
    西北产区。合理控制加工项目建设。主要发展便于贮藏和运输
    的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
    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南方产区。根据原料奶资源情况,合理布局乳制品加工企业。
    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干酪、酸乳,适当发展炼乳、超高温灭菌乳、
    乳粉等乳制品,鼓励开发水牛乳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原料乳产量达到5000 万吨,增长33.4%;乳制品
    产量达到2700 万吨,增长15%,其中干乳制品(乳粉、炼乳、奶油、
    干酪素、乳糖等)产量900 万吨,液体乳产量1800 万吨。通过兼
    并、重组,培育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20 亿元的骨干企业。乳
    制品加工能力闲置率控制在25%以内。
    (五)水产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分工协
    作,推动水产加工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通过产学研联合等方式,促
    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根据现有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资源配
    量,利用区域优势建立水产加工园区,大力发展水产流通,打造产
    业品牌;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加工保藏水平,
    逐渐完善水产品现代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
    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挖掘海洋产品资源,加大水产品
    和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水产加工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水产加工企业重视节能环保,走可
    持续发展道路。
    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快开发包括
    冷冻或冷藏分割、冷冻调理、鱼糜制品、罐头等即食、小包装和各
    类新型水产功能食品,鼓励企业建立标准化物流中心,重点开发、
    推广水产品保活保鲜运输技术,实施渔船保鲜、冷冻、冷藏贮运改
    造工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水产品物流体系。提高水生生
    物资源和生产性资料的利用率,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
    境友好型水产加工业。
    2、产业布局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一批水产食品加工龙
    头企业,着力建设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三个水产品出口加
    工优势产业带,鼓励黄渤海地区在巩固来料加工及对虾、贝类、海
    藻加工优势基础上,积极向海洋功能食品领域延伸;鼓励东南沿海
    地区在巩固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加工优势基
    础上,大力发展远洋水产品和近海捕捞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长江
    流域在巩固河蟹、斑点、鳗鲡、小龙虾、海藻加工优势基础上,大
    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引导和扶持内陆省份开展淡
    水产品加工。形成全国沿海一条线、内陆局域成片、产业一条链的
    水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水产品加工总产量达到6000 万吨以上,水产品加
    工总产值达到38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水产品加工率提
    高到45%以上,冷冻调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装食品的比例占水产冷冻
    加工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培育形成年产值超20 亿元、具有明显
    区域带动作用的水产品加工大型企业20 家、超10 亿元的100 家。
    (六)果蔬加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大力发展果蔬汁和果蔬罐头。发展浓缩果蔬汁(浓缩苹果汁除
    外)、非浓缩还原(NFC)果蔬汁、复合果蔬汁、果蔬汁产品主剂等
    品种,积极发展柑橘、桃、菠萝、食用菌以及轻糖型罐头、混合罐
    头等产品,大力发展香菇、洋葱、大蒜、南瓜等脱水产品,扩大脱
    水马铃薯、甜玉米、洋葱、胡萝卜、豌豆等生产规模;稳步发展芋
    头、菠菜、毛豆、青刀豆等速冻蔬菜,增加速冻草莓、速冻荔枝、
    速冻杨梅等速冻水果的生产。
    加快发展果蔬物流。重点推广应用果蔬贮运保鲜新技术,开发
    新型果蔬保鲜剂、保鲜材料,果蔬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
    果蔬冷链储运系统,建立果蔬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果蔬物联网,
    提高果蔬物流水平。
    2、产业布局
    果蔬汁加工。在原料主产区发展浓缩果蔬汁(浆)等加工,主
    要消费区域发展果蔬汁终端产品,形成与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
    构。在新疆等西部地区发展番茄酱、浓缩葡萄汁,在河北、天津、
    安徽等地发展桃浆、浓缩梨汁,在重庆、湖北、四川等地发展浓缩
    柑橘汁与NFC 柑橘汁,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发展热带果汁。
    果蔬罐头加工。在浙江、福建、湖南、山东、安徽、新疆、河
    北等传统生产省份,集中发展柑橘罐头、桃罐头、食用菌罐头、番
    茄罐头等的生产,加强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充
    分考虑原料基地和产品市场两大因素,对加工业进行合理布局;
    脱水果蔬加工。重点在果蔬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脱水果
    蔬产业,建立脱水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向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
    增强向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出口能力,形成“优势品
    种、优势产区”的“双优”加工布局。
    速冻果蔬。在果蔬主产地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冻果蔬产业,
    建立速冻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同时向东北、新疆、云南等边疆省份
    发展,形成环形发展布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果蔬加工行业产值达到3000 亿,果蔬汁产量达到
    300 万吨,果蔬罐头产量超过200 万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占商品果
    蔬总量的30%以上,水果平均加工转化率超过15%,其中苹果达到
    30%,蔬菜平均加工转化率达到5%以上。
    (七)饮料工业
    1、发展方向与重点
    积极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发展低热量饮料、健
    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
    饮料和桶装饮用水,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茶饮料、
    果汁及果汁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谷物饮
    料。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技术
    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
    企业实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完善认证和检测制度,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检测、认证结果的认可
    度,树立自主品牌国际形象。
    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建立高集中度、高水平、高标准、高酸度
    的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满足高酸浓缩苹果汁加工的需求,改良柑橘
    品种、建设宜汁加工柑橘原料基地。
    2、产业布局
    以水果、蔬菜及其他农产品为原料的饮料企业建立在原料产
    区,矿泉水企业建立在矿泉水矿区附近;茶粉、茶浓缩液主要布局
    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矿泉水产业主要布局在吉林、黑龙
    江、山东、四川、西藏、云南、福建、江西、广西、广东、海南。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饮料总产量达到1.6 亿吨,年均增长10%左右。产
    品结构更加合理,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包装饮用水、茶饮料、
    蛋白饮料、其他饮料产量的比例分别为14:15:39:13:15:3。
    (八)制糖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系为
    核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可持
    续发展能力。加强糖料生产规模化建设,加快糖料种植现代化步伐,
    依靠科技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推进农户种植合作化经营。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稳步推进大集团战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
    发展。普及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提高
    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行业标准制(修)订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全
    面提升我国糖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政府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
    坚持“以国产食糖为主,适当进口食糖补充不足”的平衡原则,国
    产糖的自给率力争稳定在85%左右。
    2、产业布局
    通过加快甜菜优良品种选育、规模化种植、水利化和机械化推
    广的步伐,促进甜菜糖恢复性增长,保持甜菜糖与甘蔗糖的协调发
    展。
    南方蔗糖区。以广西、云南、湛江、海南为重点,积极推进企
    业间的整合重组,鼓励企业采用大型、节能、高效的生产设备,加
    快节能减排、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型制糖工业。
    北方甜菜糖区。重点扶持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甜菜糖主产
    区,加大甜菜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力度,提高单产水平和含糖量;
    发挥现有企业集团的引领作用,提高制糖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食糖产量1600 万吨左右。日处理糖料能力达到121
    万吨,其中:甘蔗日处理糖料能力105 万吨,甜菜日处理糖料能力
    16 万吨;甘蔗糖标准煤消耗低于5 吨/百吨原料,甜菜糖标准煤消
    耗低于6 吨/百吨原料,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 年下降10%。
    (九)方便食品制造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加快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
    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
    的工业化。推进冷冻米面行业扩大规模,继续提高速冻食品产量,
    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鼓励冷冻调理食品、冷冻点心和营养型冷
    冻产品等新产品的发展。改进现有的产品工艺,提高行业节能水平;
    支持冷冻食品相关原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物流系统的发展,
    促进整个冷冻食品产业链的同步协调发展。
    进一步发展常温方便主食产品,改变传统方便面高油脂和缺乏
    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等结构性营养问题,开发即食米饭、米粉、
    米线、馄饨、鲜湿面条等新产品和相关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
    产品档次,改变常温方便食品产品同质化、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
    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
    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
    养强化的焙烤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2、产业布局
    按照靠近原料产地、重点销区以及交通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物
    流配套条件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方便食品加工业布局,
    鼓励加工企业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大城市周边产业区,包括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鼓励高附加值、高品质和功能化的方便主食以及中餐菜肴的发展,
    鼓励休闲食品的发展。中原地区,以河南为重点发展面粉原料为主
    的方便主食和杂粮食品。东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以稻米为主
    的方便主食食品、三餐食品和休闲食品。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发展以杂粮为主的休闲食品、副食以及三餐食品。
    3、发展目标
    到2015 年,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5300 亿,年均增长
    30%,其中冷冻米面食品行业、方便面、其他常温方便主食、方便
    休闲食品等行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00 亿元、1000 亿元、800 亿
    元和1000 亿元。形成10 个销售收入超过100 亿元的大型方便食品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