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 【颁布时间】2010-7-2
    2. 【标题】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3. 【发文号】市府办发〔2010〕100号
    4. 【失效时间】
    5. 【颁布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6. 【法规来源】http://www.gzlps.gov.cn/art/2010/7/12/art_11682_1821.html

    7. 【法规全文】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市府办发〔2010〕100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0年5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47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日


    六盘水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规范土地市场,增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能力,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77号)及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07〕1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土地储备交易机构按本办法的规定,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购、储备,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供应土地使用权,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及调控土地市场的行为。
      第三条 全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储备,应当依照本办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钟山区及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国有土地储备,由市国土资源储备交易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各县、特区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负责本辖区内国有土地储备交易工作。
      第四条 市国土资源储备交易中心负责对全市国有土地储备交易工作进行监管。具体指导、监督和考核各县、特区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各级发展改革、经信、城乡建设、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应按各自职责,积极协助做好土地收购储备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土地使用权被依法收回或收购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按期交付土地,并协助做好土地收购储备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土地储备实行计划管理,国土资源、财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共同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第八条 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应包括:
      (一)年度储备土地规模;
      (二)年度储备土地前期开发规模;
      (三)年度储备土地供应规模;
      (四)年度储备土地临时利用计划;
      (五)计划年度末储备土地规模。
      第九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依据。
      第十条 下列土地可以进行收购储备:
      (一)国有土地使用者未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未按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开发,被依法收回的土地;
      (二)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土地闲置,被依法收回的土地;
      (三)出让国有土地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被依法收回的土地;
      (四)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调整出原划拔的国有土地,以及经核准报废的交通设施、矿场用地;
      (五)银行系统收回处置土地抵押权、法院依法裁定的土地使用权需改变用途的土地;
      (六)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
      (七)因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调整,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
      (八)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政府优先购买的土地;
      (九)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和又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十)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收购的土地;
      (十一)其他需要进行收购储备的国有土地。
      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法定程序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交各级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集中储备和开发整理。
      第十一条 土地收购的一般程序为:
      (一)申请收购;
      (二)权属核查; 
      (三)拟定方案;
      (四)方案报批;
      (五)签订协议;
      (六)权属变更。
      第十二条 土地收购补偿包括对原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构)筑物的补偿,补偿标准可采用下列方式确定:
      (一)由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据基准地价和国家有关规定,按现时用途和实际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并经国土资源部门确认,作为土地收购补偿的依据;
      (二)按土地使用权取得成本及开发投入费用补偿,地上建(构)筑物、附着物补偿按房屋拆迁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购补偿按已投入成本和已支付的土地出让金进行补偿,并应扣除原土地使用权已实际使用土地期间应付出的出让金部分。
      第十三条 对纳入储备的土地,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有权对储备土地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门可根据需要,对产权明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土地证书。供应已发证储备土地前,应收回土地证书,设立土地抵押权的,要先行依法解除。
      第十五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应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对收购储备的土地通过下列方式进行前期开发:
      (一)地上附着物拆迁; 
      (二)场地平整;
      (三)完善基础设施。
      第十六条 实施前期土地开发的施工单位由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确定。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应对纳入储备的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护管理,防止侵害储备土地权利行为的发生。
      第十八条 在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可将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设立抵押权的储备土地临时利用,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租赁收入全额上缴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九条 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利用中涉及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连同地上建(构)筑物出租、抵押、临时改变用途及地上建(构)筑物及附着物拆迁的,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应持有关用地批准文件及《土地收购协议》,到相关部门依法办理审批或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 储备土地的供应由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拟定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储备土地供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确定供应地块,明确规划设计条件;
      (二)供地方案报批;
      (三)发布信息;
      (四)土地供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缴纳土地成交价款和相关税费;
      (六)开发费用的拨付。
      第二十二条 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需的资金。
      第二十三条 土地储备资金来源:
      (一)财政部门拨付的土地储备资金;
      (二)财政部门从出让宗地总价款里返还20%给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作为土地收购储备滚动基金;
      (三)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银行贷款;
      (四)经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土地储备的其他资金;
      (五)上述资金中产生的利息收入。
      第二十四条 土地储备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储备土地供应前的前期开发等其他土地储备开支,以及归还贷款本息。
      第二十五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储备土地举借的贷款规模应当与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相衔接,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超计划、超规模举借贷款。
      第二十六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举借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必须按贷款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第二十七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本办法规定,自觉接受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为了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财政部门应将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部门预算。
      第二十九条 国土资源储备交易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或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
    免责声明:
    本站(law-lib.com)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0571-88312697更多联系
    ====================================

    中央颁布单位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