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与法治变迁”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6月7日到8日,正值中国传统的端午佳节之际,中国法律史学界也迎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中国近代社会与法治变迁”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在风光旖旎的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华风温泉大城堡饭店举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北京大学近代法研究所三家学术机构承办,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京内外17个单位的50多名学者,对“法治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多元文化与法律现代化”、“西学东渐与近代法律变迁”、“法文化研究”等前沿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热烈讨论。本次会议名家荟萃、主题鲜明、节奏紧凑、交锋激烈,无论是研讨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充分体现了法律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动向。
海内外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是此次会议成功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阅历使会议具有了广泛性、多元化的特点。从年龄结构来看,既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若干著名的中年学者,更有众多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从学术背景来看,参会学者虽然多为中国法律史的学术中坚,但也有在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更有民族法、法理学的领军人物;除了大部分来自国内的学者外,会议还邀请了来自法国的著名学者,可谓老中青相结合,中外互通有无,多学科彼此交融。会议充分体现了学术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代表们不分年资、地位,人人均享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学者们得以畅所欲言,尽情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研讨会气氛融洽,异彩纷呈,高潮迭起。
7日下午14时,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主任徐立志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刘海年、李贵连、杨一凡等老一辈学者先后回顾了法律史学研究的历程,提出了法律史研究的方法和材料问题,并表达了对新一代法史学人所寄予的厚望。14时30分,第一单元的研讨——“法治变迁中的传承与创新”准时开始。主持人陈景良教授幽默风趣的评论使会议沐浴在轻松祥和的气氛之中,但柴荣“论儒家思想与民法‘诚实信用原则’之暗合”、王云霞“借鉴、移植外国法的若干思考”及邓建鹏、黄震、李新成、林乾、徐立志、张小也、郑显文等9名学者的发言又引发了大家对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借鉴的凝重思考。稍事休息后,会议进入了第二单元——“多元文化与法律现代化”的紧张讨论之中。在范忠信教授简洁的主持下,陈新宇、巩涛、胡水君、刘涛、汪世荣、徐爱国、俞江等7位学者分别从刑法、司法、民族伦理、法治等多元角度阐述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途径及未来命运。8日上午8点30分,第三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法律变迁”在刘作翔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在贺卫方教授对前一天的发言作了细致而精彩的点评后,崔永东、高汉成、韩涛、李典蓉、李启成、李卫东、刘海年、尤陈俊等8位学者集中对中国法制在近代的转型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一个单元——“法文化研究:资料、技术与方法”在西北政法大学闫晓君教授的主持下于10点10分开始。春杨、高中华、孙丽娟、王沛、袁翔珠、支振锋、张德美等学者对上至西周青铜铭文、下至徽州文书、陕派律学、少数民族习惯法等广阔领域内所呈现的法文化现象展开了丰富多彩的论述。最后,在苏亦工教授深刻而富有力度的评述和张冠梓教授简明扼要的总结下,研讨会圆满结束。
本次会议收到了多篇见解独到、论证厚重的论文,提出了多个发人深省的议题,不仅为学者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拓宽了学者们各自的研究视野,无论是会上的发言与会下的讨论,都是充实而富有成效的。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今后继续开展类似主题的探讨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正如张冠梓教授所言,“关于‘中国近代社会与法治变迁’问题的探讨,不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也绝不会到这次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