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期刊目录>>《河北法学》2012年第二期目录与摘要
《河北法学》2012年第二期目录与摘要
http://www.law-lib.com 2012-7-26 14:39:01 来源:中国法学会网
1、论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姚岳绒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摘要】 文本意义上,党章与宪法分属不同规范体系,党章为全体党员的根本章程而宪法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大法。调整党员内部关系是党章的本分,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宪法的本分。政治意义上,党章与宪法密不可分,二者的关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人民主权理论是党章与宪法的政治契合,党章总纲与宪法序言是党章与宪法的文本契合。党章与宪法的契合途径表现为:党的活动必须立于宪法框架内;宪法的制订与修改须体现党章蕴含的政治价值与理念。
【关键词】
党章;
宪法;
执政;
契合;
2、“速度与激情”事件引发的民法思考杨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 四川绵阳“速度与激情”事件多方位反映出民法的问题。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应当得到法律保护;公权力机关在对公共场所进行合法监控时必须保护好被监督公众的隐私权等人格权;公权力机构对依法获得的公民信息因过错而公开的侵权责任。这些反映出的民法问题都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
“速度与激情”事件;
隐私权;
肖像权;
公权力机关;
3、司法及司法权含义之探讨石茂生 (郑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 要实现党的十七大为司法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与要求,就必须理性科学地解读司法及司法权的含义。司法及司法权在国外与国内由于法律传统和制度等因素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为我们正确认识司法及司法权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有益借鉴。司法是诉讼中以终结案件为目的的一系列裁判活动,正是这一系列的裁判行为及裁判结果导致了案件的最终解决。
【关键词】
司法;
裁判;
行为;
结果;
4、论“人肉搜索”立法的价值取向苏 (扬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 “人肉搜索”是21世纪的新生事物,人们借助网络通过沟通和交流来查找与发布信息,网民之间相互帮助,探寻事实真相,必要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支持与弘扬真善美,揭露和鞭挞假丑恶。这是互助与正义等伦理道德观念在网络时代的必然实践,不是任何力量所能阻止的。近年来的实践效果表明,其正面的社会作用和伦理价值远大于负面的因素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要充分相信广大网民整体上的道德素质和自律能力。如果对“人肉搜索”立法,就要有利于这一伟大实践的进行,并对其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规范,特别是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而不是限制这一实践的开展。
【关键词】
“人肉搜索”;
伦理实践;
立法依据;
价值取向;
5、公建配套地下车库的法律性质及其权属认定的变化——以“今天花园”地下车库纠纷为例高富平,刘竞元 (华东政法大学民法研究中心) 【摘要】 《物权法》的实施导致地下车库法律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也改变了其权利归属认定的逻辑前提。《物权法》实施前,地下车库必须依附于物业小区的宗地使用权,没有独立存在的基础,只能为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附属物。交易中未约定时,其权属随商品房的移转而一并移转;《物权法》实施后,借助于土地的分层利用制度,地下车库成为可独立交易物,由此为开发商保留地下车库所有权提供了可能,就其所有权取得无特别约定时,地下车库仍为其初始权利人———开发商所有。因此《物权法》颁布前后,有关地下车库权属判断的衔接问题尤为凸显。
【关键词】
地下车库;
土地使用权;
土地分层利用制度;
区分所有建筑物;
5、程序正义视角下“税源联动”法律规制探讨张 怡,孙小东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摘要】 “税源联动”的建立,能从一定程度上克服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痼疾,既节约信息收集成本,简化征管程序,又通过不同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使资源利用最大化,阻塞税款流失漏洞。然而,在追求税收征管现代化和税款征收高效率过程中,尚有一系列法律问题需要探讨。因此,在税收程序正义视角下审视“税源联动”,并坚持在税收程序法定、公开等基础上推进“税源联动”,对于“税源联动”规则制度逐步完善,以及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程序正义;
税源联动;
法律规制;
6、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艰难平衡——评刑诉法修正案中侦查程序部分中的争议问题高一飞,聂子龙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摘要】 现行刑诉法自 $141 年制定后于今迎来了第二次大面积修改。针对此次修改,尤其是对有关侦查程序的修改,有人忧虑其是刑诉法条款倒退的表现。通过对秘密拘留和逮捕、传唤和拘传时间的延长、技术侦查措施的引入和沉默权与如实供述这四个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指出此次修正案在侦查程序的修改中,兼顾了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两方面,整体上是有进步的。对于其不细致、不周全、有矛盾而可能导致实施者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地方,需要进行合理的完善。
【关键词】
刑诉法修改;
秘密拘留和逮捕;
传唤和拘传;
技术侦查;
沉默权和如实供述;
7、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于群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 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但在发展过程中政府未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循环经济配套立法仍然阙如,技术研发和应用上也存在着问题。对以上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政府;
法律;
技术;
8、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制度“瓶颈”与制度创新唐薇,吴越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禁止的制度安排严重束缚了农地的融资功能。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各种抵押试点探索虽具有积极意义,但都走不出“假抵押”、“变相抵押”怪圈,这不但增加了交易成本,且加大了政府自身的市场风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于在城乡统筹和城乡社会保险均等化前提下通过立法重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化、物权化。同时应当允许成渝两地城乡统筹实验区率先逐步展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验,司法也应当区分情况,审慎回应各地的抵押试点。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城乡统筹;
政府角色;
能动司法;
9、“ 金蝉”不再“ 脱壳”——论营业转让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郭娅丽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 营业转让中债务人通过“金蝉脱壳”之计逃废债务的现象频发,为了改变债权人所处的不利地位,需要从法理上澄清现行债务承担规则存在的迷乱,同时梳理国内外的相关制度,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全面建构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一是完善债权人知情权的实现程序,建立债权保护的事前防范机制;二是夯实债务承担规则的法理基础,重构债权保护的事后救济机制。
【关键词】
营业转让;
债权人;
利益保护;
10、环境法认识论上的四个“风向标”方 印 (贵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 法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在对环境法的基本目标、逻辑基础、基本定位、价值追求这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即:环境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法,还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法?是以权力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还是以权利为逻辑基点构建的法?是只以当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还是也包括以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是以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生态利益整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法,还是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尽管目前世界环境保护活动带有社会实验的性质,但这四个认识上的分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因而成为影响或决定环境法未来发展方向或路径的四个“风向标”。就这四个“风向标”而言,环境法应该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的法、以公民环境权为逻辑基点构建起来的法、以当代与未来世代人的利益为本位的法以及以相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兼顾生态整体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法。
【关键词】
环境法;
法理学;
认识分歧;
发展路径;
决策影响;
11、论动物福利概念的内涵——动物客体论语境下的分析崔拴林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摘要】 动物福利概念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动物客体论的语境下,界定动物福利概念的内涵时,应该采纳“人道立场的动物福利”的观点。据此,动物福利概念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基于人道关怀,(主要是被人类利用)的动物可以满足基本需要的康乐状态。动物权利论者和动物解放论者阐释的动物福利概念既存在理论上的根本缺陷,也不能合理解释现实状况,故不足取。
【关键词】
动物利益;
动物福利;
动物客体论;
动物权利论;
12、试论立功制度的五重根基熊 瑛【摘要】 道义、理论、哲学、实践、政策是支撑立功制度的五重根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义根据为其抹上了厚重、鲜明的正义色彩。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运动的及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其哲学基石。同时,立功契合了“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学说,“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及我国运用立功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为立功制度的发展及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关键词】
立功;
根基;
道义;
理论;
哲学;
实践;
政策;
13、电信诈骗罪立法问题研究葛 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摘要】 电信诈骗犯罪的社会危害日益严重。与普通诈骗犯罪相比,电信诈骗犯罪在发生的场域、侵害的法益与构成要件上都有其特殊性,在对现行刑法规定及司法解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
【关键词】
电信诈骗;
构成要件;
立法完善;
14、对危险驾驶罪罪名的一点质疑———兼论罪名确定的原则王强军 (南开大学法学院) 【摘要】 刑法修正案(八)将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行为进行犯罪化处理后,最高司法机关将两种行为的罪名规定为危险驾驶罪。罪名和罪状之间出现“头大身子小”的名不副实现象。罪名和罪状之间应当具有内涵和外延上的匹配性,否则将难以实现罪名的检索功能和预防功能。基于此,在罪名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两大原则:准确性和简洁性。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罪名确定原则;
公众认同;
15、我国审查起诉程序中和解机制的建构陈玉忠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摘要】 近年来,尽管学界和实务界由于恢复性司法理论的影响对审查起诉程序中的和解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也不能否认,不论是取得的学术成果还是实践探索的效果,均还未对制度的建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基于不同思路的比较和我国国情的现实考量,提出以现行审查起诉程序为制度平台并以辅助性制度的设立为保障建构我国审查起诉程序中和解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
审查起诉程序;
和解机制;
建构;
16、论《纽约公约》中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杨桦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摘要】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概念的提出是以承认仲裁的地域性为基础的。《纽约公约》提供了两种确定国籍的方法———裁决做出地标准和程序法律适用标准。虽然程序法律适用标准在理论上更为合理,但终因与实践的脱节而逐渐被各国所抛弃,裁决做出地标准成为了主流标准。《纽约公约》不仅将裁决的国籍作为承认与执行的前提,也将其作为撤销权行使的依据,而展望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未来发展,裁决国籍的功能定位或将只适用于撤销领域,对于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有采取国际主义的趋势。当前,我国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裁决国籍的功能定位及其确定标准。
【关键词】
仲裁裁决国籍;
《纽约公约》;
涉外仲裁;
17、任何民族无信仰即无宪政也无法治——民族信仰与中国百年宪政关系的文化考察王胜国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 中国人民追求宪政并且为之奋斗一百余年但社会效果仍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百年多来中国人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的、统一的精神信仰。信仰也是一种规则体系、价值体系,可以补充、完善法律的规范作用。一个民族只有解决了信仰问题,才有可能走向宪政或法治。
【关键词】
信仰;
宪政;
法治;
18、基于行政评价的行政权规范研究杜一平(吉林大学法学院);张 闯(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 行政评价是源自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活动作出的自我评价,通过行政评价可以衡量行政行为的好坏。行政评价的结果伴随着奖励与惩罚,以此来激发行政主体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实现行政主体的自我纠错和自我提高。行政评价作为行政自制理念的实践机制,是在行政自制的框架下构建行政系统内部的评价体系,通过在源头上遏制行政行为的违法或不当,有效地对行政权进行规范。
【关键词】
行政自制;
行政评价;
规范;
具体措施;
19、中国法律翻译的研究进展张天飞(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何志鹏(吉林农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 法律翻译,是对法律思想观念、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的跨法系交流行为和跨语系交际行为。研究整理中国法律翻译的发展脉络,发掘其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提出今后法律翻译在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
法律翻译;
发展脉络;
研究进展;
评论与分析;
20、韩国资本市场法上内幕交易规制研究董新义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 韩国通过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法,进一步完善了对内幕交易行为的规制力度。该法扩大了内幕人员和内幕信息的范围,强化和完善了对公开收购、大量取得或处分股份过程中的内幕交易行为的规制,完善和强化对内幕交易行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等。在我国完善证券法、期货交易法律、刑法等立法过程中,韩国资本市场法的许多规定和做法均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
韩国资本市场法;
内幕交易;
内幕人员;
内幕信息;
内幕交易规制;
21、略论新加坡鞭刑制度的法律基础蒋凌申 (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 新加坡鞭刑继承自殖民地时期刑罚,受穆斯林习惯法影响,符合法的继承规律,没有违反本国宪法规定。目前尚无反酷刑公约或条约能约束新加坡鞭刑,而且其也不与现行反酷刑公约或条约、国际习惯法、法的一般原则相冲突。新加坡鞭刑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酷刑,宽容死刑的态度使这一指责更显苍白。另外,普通刑罚在新加坡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主刑失效、犯罪形势严峻等因素将新加坡刑罚推向目的刑主义。
【关键词】
新加坡鞭刑;
酷刑;
宪法基础;
习惯法基础;
国际法基础;
22、独立董事制度的创设及革新: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以 共 同 基 金 为 中 心 展 开李海龙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 美国历来有重视独立董事作用的传统,其共同基金的运作也多采用“公司模式”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美国 $&’" 年《投资公司法》确立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框架,随后历经五次修改,形成了今天较为完善的制度架构,凸显了对独立董事监督功能的深度强化。较之美国而言,我国采用“契约模式”运作的共同基金存在着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基于我国国情,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在共同基金中引入“公司模式”,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不失为一个革除上述弊病的明智选择。
【关键词】
独立董事;
共同基金;
“公司模式”;
“契约模式”;
23、民事行政交叉案件审理若干问题研究赵红星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诉讼。从诉讼客体、诉讼目的、诉讼主体、受案范围等方面静态地看,二者本不应存在交叉问题。但在司法实务中两大诉讼经常相互交织,且在审判实践中成为法官棘手的难题。就民行交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外相关规定与实践以及审理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关键词】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与民事交叉案件;
24、民事抗诉制度的尴尬温树斌 (广东肇庆市监察局) 【摘要】 2007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从根本上完善民事抗诉制度。法学界关于民事抗诉制度的争论一直未达成共识。制度缺陷和理论争辩使民事抗诉制度陷于存与废的纠结之中。民事抗诉制度仍有存续的必要;强化之路在于民事抗诉权与刑事检察权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民事抗诉;
制度缺陷;
理论争辩;
尴尬;
25、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对策王建中,翁辉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 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混乱、有效监督制度的缺失,使得实践中的大量执行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严重损害法院权威和裁判公信力。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司法实践及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对策;
26、当前贿赂犯罪案件查办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梁瑞琴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人民检察院) 【摘要】 贿赂犯罪作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之一,其发展和变化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具有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成份、激励机制和国家机关调控经济的职能手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贿赂犯罪的犯罪形态变化体现在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犯罪数额等各方面。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新时期的贿赂犯罪呈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何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发展态势,已成为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上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贿赂犯罪;
国际化;
司法完善;
反腐败机制;
日期:2012-7-26 14:39:01 | 关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