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期刊目录>>《法治研究》2012年第三期目录与摘要



《法治研究》2012年第三期目录与摘要

http://www.law-lib.com  2012-7-27 14:29:59  来源:中国法学会网


目录

1、国际人权法治 :成就、 问题与改进
何志鹏;崔
 
【摘 要】虽然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已经在全球和区域的范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和机构。在欧洲、美洲、非洲出现了人权法院。但是国际人权体制还存在着规范不成体系、机制不平衡、保护手段极化的问题。需要用法治的目标予以引领,为了实现人权法治,国际社会有必要在法律规范文件的统一化、人权保护机构的体系化、人权条约义务履行机制的完备化方面作出实质努力。并通过文化交流沟通解决理论分歧,促进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的多元善治。
 
【关键词】  国际 人权 法治 理论 制度
 
2、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李伯军
 
【摘 要】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国际法是不是法
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解决国际法的实效性问题;最后,从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问题的关键在于,国际法在国家的隔离下离我们个人的距离有多远?或者说,国际法透过国家这个中介对于个人有何意义。结论为,国际法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法就在我们的身边。
 
【关键词】  国际法性质 作用 国家与国际法 个人与国际法
 
3、美国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
黄东黎
 
【摘 要】美国的反补贴制度,是从《1980年关税法》中关于从量反补贴税的规定开始的。
而《1897年关税法》则将先前从量反补贴税的增收修改为征收与外国政府给予的补贴相等的反补贴税,是为美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反补贴税法。《1930年关税法》中。反补贴的法律规定得到了细化和加强,但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直至《1974 年贸易法》制定了反补贴税和司法审查的具体程序,之后,国会在《1980年贸易和关税法》中修改了相关规定,使得国内产业更容易获得反补贴法救济,在《1988年综合贸易和竞争法》中又增加了几项明确和强化反补贴法的规定。1994年,根据WTO乌拉圭回合协定对此又进行了大幅修改。
 
【关键词】美国 补贴 反补贴 法律制度 司法实践

4、从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报告看条约解释问题
佳;韩
 
【摘 要】 在中国诉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争端解决案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补
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的公共机构 的认定问题。WTO争端解决机构的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该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裁决。本文结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以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对于条约解释的规定,就该案中对于“公共机构”的认定作出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专家组在法律解释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并分析了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理解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机构 补贴 专家组 上诉机构
 
5、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警告制度研究&
章志远;鲍燕娇
 
【摘 要】公共警告业已成为我国当下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但相关的学理研究及法
律规定都欠成熟。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所作出的公共警告而言,尚存在发布权限不明、程序保障不足及责任机制匮乏等弊病。由于自律及他律机制的缺乏,媒体对公共警告的不当传播也加剧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混乱,为了有效维护受警告企业的合法权益,预防性诉讼和媒体侵权赔偿诉讼是可以尝试的重要救济路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 公共警告 法律救济
 
6、惩罚性赔偿与创新社会管理

 
【摘 要】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现行社会管理的四大弊端,即多头执法,争利
诿过,监管部门人力不足,能力有限,个别监管部门存在腐败问题,监管部门,养鱼执法。由受害人通过民事诉讼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管理是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有效补充,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路径,而惩罚性赔偿则是受害人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激励机制,诉前公告制度是保障惩罚性赔偿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核心配套制度。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 创新社会管理 诉前公告
 
7、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法规范分析
沈跃东
 
【摘 要】《地方组织法》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规定不一致,
其效力位阶可以根据《立法法》得以确定 。从宪法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在我国现行宪法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规定中,环境保护事项应在该宪法规范的射程之内,有关立法事实也为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正当性提供了依据。因此,在现行法体系中,乡镇人民政府应该具有环境保护职权、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职权的有效行使,还面临很多体制障碍,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
 
【关键词】乡镇人民政府 职权 法规范 环境保护
 
8、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辨析—— 兼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健;李辰辰
 
【摘 要】最高法院最新颁布的司法解释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供了操作性标准。但是
相关规定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仍然值得探讨,其中“存款”的概念应当基于金融业务理解,“公众”不宜量化,融资人的主观目的是判断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重要标准,吸收公众存款用于正常经营活动更不宜以损害后果作为定罪与否之根据。
 
【关键词】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民间借贷 公众 存款
 
9、财产刑委托执行制度要论
张伟珂
 
【摘 要】现行的刑事立法忽略了财产刑的委托执行与民事委托执行的不同点,因此未能
建立独立的财产刑委托执行制度。面对财产刑委托执行所面临的制度困境和实践困境,需要我们参照民事法律规范中关于民事委托执行的具体规定,建立满足司法实践需要的财产刑委托执行制度,并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配套制度建设。
 
【关键词】  财产刑 委托执行 民事委托执行
 
10、盲人摸象 管中窥豹抑或多元融通—— 犯罪研究的一体化进路
周建军;傅跃建
【摘 要】犯罪学是专门研究犯罪事实、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人的综合学科。基于事实反映的基本特征,实证研究是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但是,犯罪学的实证研究,又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主流的犯罪学理论都倾向于把自己的学说看作完整的犯罪理论体系,如盲人摸象;另一个是当代中国的犯罪实证研究,不仅描述犯罪现象,解释犯罪原因,深入探讨犯罪人的实证作品屈指可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严重不足,从一体化的观念出发,犯罪学亟需以整体思维协调相关学科、方法、结构、体系的关系。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以贯之的绝对主张,如管中窥豹,寻求犯罪治理和学科地位的整体突破。
 
【关键词】盲人摸象 管中窥豹 多元融通 一体化
 
11、省思与开新: 违法合同效力判别路径之考—— 裁判方法补给的视角
杨日洪
 
【摘 要】基于合同类纠纷在商事审判中所雄居的绝对“霸主”地位,合同效力判断问题应
然成为商事实务法官之第一要务,其中尤以违法合同效力判断者为甚《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面世,虽尽显其尊崇私法之理念价值,然囿于其理论上的可责难性与逻辑上的强悖论性,难以真正有益于司法实务。由其衍生的“效力性规范”标准难以扛担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要职,相关标准之重构势在必然,本文在对《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进行学理检视和实证检讨的基础上,主张将“社会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之违反作为违法合同效力判断之终极标准,进而立足于裁判视域。从主、客观两个层面为实务法官认知和判别,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方法补给和制度保障。本文倡扬以“双方违法判别法”为基本进路,佐之以必要的程序规制,有益于“公序良俗”之正确发现。
 
【关键词】违法合同 效力性规范 公序良俗 双方违法判别法
 
12、追求审判的公正—— 律师博客之观察
徐永康
 
 
【摘 要】我国恢复律师制度30多年,律师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现行司法制度存在着
很多问题。尤其是刑事诉讼中,律师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刑法 》第306条规定的律师伪证罪更是加剧了控辩双方诉讼地位的失衡。导致了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近年来发生的“李庄案”、“北海四律师事件”都暴露了律师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以致一般律师越来越回避诉讼特别是刑事辩护业务“变相罢辩”。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促进司法公正,,一批律师利用博客这一平台公布案件材料 报道审判过程、交流看法意见。使有共同需求的律师通过网络互相联络,组团辩护以 抱团取暖。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或热点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律师博客成了向公众传递案件信息的主要工具,起了传统媒体无法起到的作用。众多网民也通过对律师博客的留言、转帖等方式关注案件审理,声援维权律师。呼吁审判公正,构成当下中国的特有景象。
 
【关键词】 审判公正 律师博客 《刑法  第306条》李庄案 北海四律师事件
13、李庄案 (第二季) 的程序法分析
林国强
 
 
【摘 要】从程序法的角度,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对李庄案享有审判管辖权,江北区公
安局通过合并管辖对李庄案亦享有了侦查管辖权。但考虑到李庄案特殊的背景,不排除江北区公检法机关为使案件在程序上符合法律规定而人为确定漏罪立案时间以及恶意进行合并管辖的可能。非法证据的调查应在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后先行进行,公诉人对非法证据调查时间的理解是对司法解释的曲解,庭审中证人不出庭作证是由立法缺陷造成的“检方撤诉不符合目前司法解释关于撤诉理由的规定“为防止检方随意撤诉,法院在对撤诉理由审查时应征求被告方的意见;同时应明确撤诉即无罪的法律后果,撤诉后再行起诉的条件应提高为有新的重要证据,撤诉后无需再作出不起诉决定。
 
【关键词】李庄 程序法 管辖 非法证据调查 证人出庭 撤诉
 
14、错位与对接:中国语境中的法院文化传播及CIS战略的导入
郑云波
 
【摘 要】当前法院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论是深层的精神理念文化中层的行为
文化还是浅层的物质文化,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当前对外输出的法院文化与公众所需要的司法文化以及司法本身的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错位:主要表现为,司法公正与司法为民错位、法院及其典型人物之间的刚柔矛盾、法院建筑能指与所指的背离。为此,需要在法院的文化传播中引入CIS战略。
 
【关键词】法院文化 传播 错位 对接 CIS战略

15、民事再审司法效益与司法公信力之重新解读—— 借鉴经济学分析
方燕儿;马艳华
 
【摘 要】如何完善民事再审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民事再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
文借鉴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影响民事再审制度司法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转变再审司法理念,明确并细化再审事由,严格限制再审启动主体,实行再审一次终局原则,强化再审审查力度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民事再审司法效益。增强司法公信力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再审 司法效益 司法公信力

日期:2012-7-27 14:29:59 | 关闭 |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