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总第394期)
云南是一个内陆临边、民族众多、国境线长、贫困面大的山区省份,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全省有25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越南、老挝三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4061公里,有一类国家级口岸5个,二类省级口岸12个,三类边境通道86个。全省26个民族,4300万人口,85%生活在农村。129个县市中有73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分之一的乡镇是省定扶贫攻坚乡。
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政府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 “十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继续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基础上,又实施了“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自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全省共新建县乡文化设施661项,在建44项,建筑规模4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与此同时,我省还投资1.5亿元建设完成了2.96万平方米的云南省图书馆,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8000平方米的云南省歌舞剧院业务排练大楼,投资1600万元及800万元建设省文化馆、省杂技团业务楼,投资2100万元建成省文化厅办公大楼。
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得我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经过评估定级我省148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中的100个达到省级馆以上标准,148座文化(群艺)馆中的104个达到省级标准,1577个文化站中585个达到省级标准。全省形成了多级投资,共同兴办文化的局面。
回顾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我们认为首先得益于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1995年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文化建设问题,确定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列入全省“九五”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连续五年安排600—1000万元的省级建设配套资金,省财政每年也拨付专款300—450万元用于设备配套。2001年又召开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及“两馆建设”确定在全省实施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每年从省级基本建设资金中拨出1000万元补助工程建设,并发文明确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我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目标。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的目标,几年来我厅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大好机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先行,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为建好全省的文化基础设施,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几年来先后制定了《云南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云南省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规划》、《云南省边境25县文化工程建设规划》。结合云南实际制定了两馆一站建设规模和标准,明确了省级补助资金的数额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数额及各项目的建设年份。通过规划的制定,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对其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投资比例一目了然,避免了盲目上规模,争投资的情况。同时各级计划部门根据省规划将文化建设列入当地年建设计划及财政预算,保证了计划,土地、资金的落实。对每一个列入建设的项目我们还规定要按照“精心设计”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设施功能作用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县以上设施项目的设计及选址都要报省文化厅及省发改委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使每个建设项目从一开始就做到有据可依。
二、深入基层,狠抓落实
在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中,我厅党组一贯高度重视,经常亲自查点,深入乡镇,研究建设方案和落实建设资金。同时注意加强与省发改委、财政具体工作人员的联系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成为他们的朋友。正因为如此,云南文化长廊建设的步伐才迈得坚实有力,才会出现当前全省各地大搞文化建设的局面。
三、强化管理,把责任制落到实处
在文化设施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加强管理落实责任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抓,采取每一个项目都与当地政府签订含有建设项目、规模、资金筹措、竣工日期等具体内容的项目责任书。项目责任书的签订,明确了省与地方双方的责任义务、规范管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落实土地、落实资金、落实施工队伍,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成了实际上的政府工程、县市长工程。工作中要求各地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代建制、规范管理。同时计财处随时与当地文化局保持联系,关注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严把工程质量关,对违反国家及省规定,不履行责任书条款的及时给予纠正,项目竣工后县以上项目由省发改委、省文化厅实地验收,县以下项目验收结果报文化厅备案。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多年来我省各项目实施单位基本上能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内容、原则、规模和标准实施,减少了建设盲目超规模、资金超概算、建筑质量差的情况。有力的保证了我省文化设施建设工程的稳步实施。
我省文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对于抵御境外不良文化的侵蚀,丰富活跃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省贫困县较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州、县、乡三级财政十分困难,对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县文化局除保证工资发放外,连基本的业务经费都没有,文化馆、图书馆缺乏必需的设施和购书经费,难以组织更多的文化活动,制约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是近年来我们虽然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但与经济发展仍不相适应。由于贫困县经济欠发达难以配套资金,省级投入又不可能包建,国家“六五”期间就提出的县县有达到符合国家规范的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规划发展目标至今仍未能实现。至2004年,我省25个边境县仍有1个文化馆、4个图书馆、161个乡镇文化站和1029个村文化室,全省仍有900多个乡文化站需要新建及扩建,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是近年来文化设施虽有改善,但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又突出出来。一些地方,虽建了一幢漂亮的房子,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无经费购置设备而室内空空,很难开展活动,效益难以发挥。还有的设施已建十多年,门窗破烂、漏雨等问题又再现,老问题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
四是近年来境外各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越南对边境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视,其边境县的文化设施已超过我们。在越南河江、老街两省沿边一线各县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在1500-2300平方米之间,内设办公室、各种文体娱乐室、科普室、培训室、图书室等。各社(镇)设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800余平方米,内部功能齐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同时越南在边境口岸开放了为外国人服务的赌场,吸引了我国边民有出境活动的现象,直接影响着边境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五是境外严重的文化渗透,宗教侵蚀现象,使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中缅两国边民自古节日同庆,世代通婚、贸易,相互友好交往,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渠道在边境对我国边疆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一直没有停止,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文化战线上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激烈,在中缅边境缅方一则,近年在各口岸、通道、集镇建成了大量赌场及色情表演场所吸引我国边民及游客前往娱乐,尽管我方多次采取措施制止,但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目前此种现象在边境地区已对我形成包围之势。我省边境一线多属少数民族边民,喜爱唱歌、跳舞,由于边境一线的乡(镇)、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单调,境外不法组织利用少数民族群众爱聚集活动的特点,资助建盖教堂,传播教堂文化,如怒江州贡山县的棒当乡6000人口,有8个教堂;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23000人口,有注册教堂6个,1个宗教培训中心,所有村、寨子都有小教堂,但无一文化室。如陇把镇垒良村,有800多人口,400多人信教,村党支部有党员16人,年龄老化,年轻人信教不愿加入党组织,难以补充新鲜血液。
六是由于边境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薄弱,导致边境一线反复出现“王主”、“门徒会”等邪教组织活动,大肆宣扬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形势日趋激烈,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团结稳定,干扰了边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此,加快边疆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文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继续在全省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50%的村有文化室的建设目标,用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实现云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同步协调发展。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建议:
1、深入认识文化建设对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鉴于边境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外来不良文化、宗教势力强烈渗透的现状,建议中央在“十一五”期间采取特殊的政策及措施,进一步加强边境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保证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通过日常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和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正确引导边民的宗教活动,使边境一线文化站、文化室,成为反渗透的重要文化阵地,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和社会长治久安。我省计划在2005—2007年实施兴边富民——文化工程,用三年时间集中财力建完边境地区乡以上文化设施,请求中央能给予我省特殊支持。
2、2003年以来,国家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作为全国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并部署实施,云南被列为全国三个综合试点省区之一。我省民族众多,且大部份居住在边境一线,目前省级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为了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希望国家加大对这项工程的投入,以保证此工程的顺利实施。
3、边境一线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交通闭塞,许多边民不懂汉语。自国家实行农村电影“2131”工程以来,国家配备的电影放映车和民族语译制设备和拷贝,数量上还不能满足大多数边民看上看懂电影的需求,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2131工程”的投入力度,改善边境文化势单力薄,没有形成对外延伸辐射和纵深影响的态势,让大多数边民能享受到正常的文化生活。
4、我省的乡(镇)文化站,大都是集宣传、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等为一体的设施,建议各级政府在对乡(镇)社会事业建设中进行统筹考虑,有效整合各项有限资源,将乡(镇)文化站建成综合性的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体育健身、节庆、农用技术学习等为一体的基地。(云南省文化厅)
资料来自:文化部计划财务司(2005年7月12日)